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研究

作者: 王海英

摘 要:本文研究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方式,探讨了其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理解语文知识能力方面的价值。同时,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四重原则,包括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整合性和评价方式的统一性。当然,在融合中会面临课程安排、教师能力、教材内容和评价机制的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进行课程分配、教师培训、整合教材内容和完善评价机制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跨学科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33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和劳动教育是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分别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单独教授这两个学科可能会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研究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的融合变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价值审视

1.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将语文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语文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首先,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实际的劳动活动,将语文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意义。例如,学生在制作手工艺品时,需要阅读和理解制作说明,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操作和沟通,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沟通和表达,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首先,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操作,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通过动手制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语文作为交流工具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素养。其次,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在语文和劳动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侧重于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通过将语文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可以参与手工制作、耕种种植、家政实践等劳动活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操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阅读制作说明、书写实践报告、进行沟通交流等情境中。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4.理解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用,缺乏实际的操作和体验,而通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首先,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语文知识应用场景。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时,学生需要读懂制作说明,掌握操作方法,并能够准确表达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体会。通过实际操作和沟通交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家政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菜谱阅读、食材购买和烹饪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一致性

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在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中,确保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语文技能,而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共同的目标,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实现对综合素养的培养。

2.教学内容的融合性

在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学内容的融合性非常重要。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作文写作等,而劳动教育的内容则包括手工制作、实际劳动等。两者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学安排和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劳动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方法的整合性

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整合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讲授、讨论、阅读等,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在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组织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评价方式的统一性

在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中,统一的评价方式不可或缺。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长情况。

三、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困境

1.课程安排分配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存在一些困境。首先,课程安排分配不合理,由于学校在时间和资源上的限制,语文和劳动教育往往只被视为独立的学科,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融合,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缺乏与实践结合、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另外,课程安排没有合理的配比,语文和劳动教育的学时分配不均衡,有时候语文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程时间,而劳动教育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这导致了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

2.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

首先,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由于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他们往往只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这使得教师难以有效地将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支持,限制了学生在跨学科融合中的发展。此外,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语文成绩通常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标准,而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则较为薄弱,这使得教师对于跨学科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在教学中给予劳动教育应有的关注和推动。

3.教材内容整合度不够

在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中,教材内容的整合度不够。当前的教材体系往往将语文和劳动教育视为独立的学科,各自有着自己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点。这导致了教材内容在整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语文教材更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教学,而劳动教育的内容则侧重于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两个学科的教材在内容结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上往往难以有机融合,使得跨学科融合的教学难以顺利进行。

4.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评价机制往往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应试成绩,而对于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评价则较为缺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实践的投入很难被准确地评估和反映出来。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和空间将语文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也难以真正体会到跨学科融合所带来的意义和成就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能产生影响。

四、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

1.合理进行课程分配

合理进行课程分配是实现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关键策略。首先,教师要根据两门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合理分配课程时间,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需要保证其正常的教学时间,以确保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劳动教育留出足够的时间。例如,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安排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如每周的劳动实践课或者每学期的劳动教育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活动,如种植花草、制作手工制品等。其次,教师要将语文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实现有机衔接,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与语文内容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升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诗歌创作和朗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劳动实践,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

在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中,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是一个关键的策略,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才能将语文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首先,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以提升他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劳动教育的理论、实践案例、教学设计等。通过学习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例如,在培训课程中,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材解读和案例教学,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将劳动实践与语文知识相结合,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其次,学校需要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互助学习,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探索和实践成果。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们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共同探索语文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最佳实践。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语文与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小组,让教师们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更好地跨学科融合。

3.整合跨学科教材内容

在实现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整合跨学科教材内容是一项重要的策略,通过将语文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动词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劳动活动相关的动词,如“种植”“劳作”“耕耘”等,帮助学生了解动词的用法,并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劳动实践。同时,在学习成语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成语,如“劳动果实”“勤勤恳恳”等,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联系到劳动的意义。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融合语文和劳动教育的教材和教辅工具。例如,编写以劳动为主题的语文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有关劳动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有效实现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将语文和劳动教育的学习成果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首先,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语文和劳动教育的学习成果相结合。传统的学科评价主要注重学生在考试中的语文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评价。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劳动实践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学习中的综合能力的评价。例如,教师在语文考试中可以增加一部分与劳动实践有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的劳动记录、劳动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小组合作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进行价值审视和原则分析,发现跨学科融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教师也要面对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等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合理进行课程分配、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整合跨学科教材内容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有效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效果将不断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佳玉、刘慧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呈现及其教学渗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

[2] 余美美《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亚太教育》2023年第1期。

[3] 刘子云、秦寒《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架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教育导刊》2023年第4期。

(王海英,1981年生,女,壮族,大专,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