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作者: 徐强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育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42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育正经历着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通过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平台,初中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年轻一代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是在塑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一、“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意义
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初中语文教育的拓展和提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和空间。通过初中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教育角度来看,“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丰富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此外,这种融合还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和创新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可以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变革,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从社会角度来看,“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促进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同时,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也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初中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视角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互联网平台,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种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其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互联网+”视角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互联网平台上的海量教育资源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文化与不同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统文化创作和表达,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视角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审美价值,这些元素为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互联网+”视角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三、“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
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具体措施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源,如利用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将古代的文物、历史场景等进行数字化复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观察和互动,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视频、动画和音频资源,使传统诗词、文学作品等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以八年级上册的《三峡》为例,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将三峡的景观、地形等元素融入AR地图中,让学生通过AR地图感受三峡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基于AR技术的互动课件。在课件中,学生可以通过AR地图观察三峡的景观和地形,同时还可以互动操作,探索和理解《三峡》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将三峡的景观和地形进行数字化复原。在AR地图中,学生可以看到三峡的真实场景和地形,包括山峦、江水、草木等元素。通过观察这些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峡》中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将文化元素融入AR地图中。在《三峡》这篇文章中,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传统文化故事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这些元素融入AR地图中,让学生在观察三峡的同时,了解和感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AR地图进行自主探索。在AR地图中,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操作,探索和理解《三峡》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例如,学生可以放大或缩小地图,观察三峡的细节,同时还可以听取或阅读与《三峡》相关的文化元素解释和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峡》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总之,“互联网+”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以《三峡》为例,教师利用AR技术将文化元素融入AR地图中,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这种方法符合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互动教学,提升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教学提升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在线平台进行互动教学、通过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以及利用互动工具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现在许多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在线平台如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教学资料、作业和讨论主题,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以九年级上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互动教学。在课前,教师可以发布预习资料,如故事背景、人物介绍等,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发布讨论主题,如“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化内涵”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平台上提交自己的观点。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如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等,让学生在平台上提交作业并互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动工具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投票、问答等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你认为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你如何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故事的意义?”等,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借助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传统文化教育
在“互联网+”视角下,教师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并实现个性化教育,可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教师可以搜集学生的各项学习信息,涵盖课堂参与度、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考试成绩,以及在线学习的互动记录等。这些建立在数据之上的见解能够展现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为教师提供洞察学生学习需求与困难的途径。教师要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利用Excel或SPSS等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学习难点和学习兴趣等。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定期更新和调整数据分析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保持同步,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以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各项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等。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如哪些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哪些学生比较擅长哪些方面的学习等。根据分析结果,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例如,对于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认知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对于比较擅长某些方面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总之,“互联网+”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传统文化教育,为初中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4.建立网络社区,共享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
在“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社区共享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分享学习资源、组织线上学习活动等。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班级的线上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专门的网站、一个社交媒体群组,或者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各种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电子书籍、图片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提交作业、参与讨论、提问问题等。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分享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如经典诗词、文化名人、历史故事等。这些资源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成果,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
以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的《关雎》和《蒹葭》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与《关雎》和《蒹葭》相关的文化背景、诗歌鉴赏、诗人介绍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之后,教师可以分享一些与诗歌情感、主题、文化内涵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这两首诗歌的美妙之处。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线上学习活动。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定期发布学习任务和活动,如小组讨论、在线测试、读书报告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总之,“互联网+”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共享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这种方法符合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传统文化。通过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分享学习资源、组织线上学习活动等措施,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师还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会越来越重要。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苏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1期。
[2] 杨太明《浅谈“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7期。
[3] 马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学苑教育》202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