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鑫鹏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核心素养成为评估学生能力的关键标准。本研究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采用创新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49
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正经历着重要的变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然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需求日益增加。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满足当今教育的需求。
一、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历史核心素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它包含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要素,涵盖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这种综合性的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记住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要能够以历史思维方式来分析、评价和创造历史观点。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综合性
1.历史知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是历史知识,它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学生需要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概念和术语。例如,学生需要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需要知道“统一”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
2.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来分析、解释、评价和创造历史问题和现象。这包括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因果观念、多元观念等。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例如,学生需要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政治动机,也需要能够评价它对美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核心素养的多元要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展现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通过运用历史思维,提高自己的分析力和创造力;通过形成历史情感,提高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形成历史价值,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2.增强学生历史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它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历史,学生将更有可能对历史产生敬畏和尊重,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和意义,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神秘;通过创造自己的历史故事或漫画,展示自己对历史的想象和创造。
3.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负起更多的责任,并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它要求学生应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增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的不断变革,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经验和现状,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体现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系统化历史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些常见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一)教师过于依赖课本
课本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教材之一。它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指导,也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参考。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将其视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资源。这种过度使用课本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可能失去对历史的探索兴趣,因为课本内容可能显得枯燥和乏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教师对课本材料感到熟悉和安全,认为课本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其他教材。
教师由于时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选择依赖课本以便更容易管理教学,不需要考虑其他教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教师可能认为课本包含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不必寻找其他教材,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困惑。
(二)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历史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传授历史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认识。然而,一些教师将教学目标过于集中在历史知识的灌输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的培养。这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缺乏创新性,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历史。学生可能感到厌倦和无聊,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机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究。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教师感到压力,需要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传授大量知识,以满足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而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其他类型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能认为历史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历史思维和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认为只要学生能够记住历史事实,就能够理解历史。教师可能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他们可能不熟悉或不信任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认为它们难以操作或效果不佳。
(三)教师过于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有机会参与历史活动,表达历史观点,进行研究项目等,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对历史的理解。然而,在一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取知识,没有机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究。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一问题源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一些教师可能认为他们需要传授大量知识,而学生的主体性可能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此外,大班教学和高考压力也可能使教师更加倾向于传授知识。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如课本、文献、图片、视频、地图、时间线等。教学资源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教师提供历史信息和指导,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知识和体验。因此,丰富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
根据构造主义理论,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构建出来的,而不是被动地从外部接收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多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样的教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历史事件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例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课题时,除了使用课本作为基本教材外,教师还可以使用以下几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
历史文献: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策·秦策》等,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政策等。
历史图片: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地宫》等,让学生感受秦始皇统一后的权威和辉煌。
历史视频:如《秦时明月》《大秦帝国之崛起》等,让学生观看秦始皇统一过程中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历史地图:如《秦朝版图》《六国版图》等,让学生比较秦始皇统一前后的地理变化和影响。
历史时间线: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间线》,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秦始皇统一的时间顺序和关键节点。
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更有趣地参与历史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丰富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主动学习。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在讲授《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题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如“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等。教师可以在讨论前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科举制度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它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什么影响?你认为科举制度应该改革还是废除?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辩论,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汇报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探究法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历史材料,如《明实录》《清史稿》《康熙朝实录》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方向,自主选择和研究其中的一些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明清时期的商业贸易活动”“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合作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与课题相关的子课题,如“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明清时期的外交与战争”等。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制作成PPT或海报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其他组的学生提出问题或意见,并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模拟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情境或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或分配的情境或角色进行模拟演练。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明清时期的朝廷议事”或“明清时期的民间抗争”等情境,并给出一些基本信息和背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皇帝、大臣、将军、士大夫、农民、商人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和立场,进行言辞或行动的模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历史同理心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历史活动、表达历史观点、进行研究项目等方式来实现。通过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历史学习,增强其历史情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1.参与历史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历史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民俗村落等。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影响,能够增加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或老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访谈,让学生听取他们对明清时期的见解,增加他们对历史的敬畏感和责任感。
2.表达历史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发表自己对课题或相关问题的看法或评价,并给予肯定和尊重。学生在表达中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或感悟,如写作文、画画、唱歌、演戏等。学生在展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3.进行研究项目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好奇心,选择一个与课题相关的子题进行研究项目。让学生在研究中收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并形成自己的结论或建议。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明清时期的服饰变化”“明清时期的科技发明”等。学生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和解决能力,能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扮演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角色,这不仅为他们未来的历史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保障,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而是成为培养初中生人生观念的桥梁。通过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肖庆红《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技巧》,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教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四)》2022年。
[2] 凤妮《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创新策略研究》,《学苑教育》2021年第29期。
[3] 付革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创新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