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作者: 孙芳芳

摘 要: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逐渐成了现阶段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当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与教育目标,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初中生正处于建立良好“三观”的关键时期,教师需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对学生加以培养。本文从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角度出发,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58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与成长期,其生活阅历与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心理世界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德育工作,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高质量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德育意识,但只停留在理论教育上,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缺少充足的社会实践经历,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常常是照本宣科,只关注理论内容的讲解,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德育收效甚微,并且不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要与学习需求。初中教育的相关文件中强调,教师实施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培育其道德素质,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这样较为笼统的教育目标并没有为教师指出明确的教育方向,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传统德育工作中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教育,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学生无法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情感,大大限制了德育的价值。这样缺少自觉性的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十分常见,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只能完成基本的卫生工作,若教师不在,班级的卫生情况将陷入混乱。

2.顺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首先,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下各个学段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实现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德育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基础,当学生拥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后,才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有待改进,优化学生的德育工作,更需要强化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其次,展示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思想需要发挥出强调与说服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觉悟与思想认知,这种以德治国思想反映在初中教育中便是以德育人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内以德治班,可以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最后,这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基础。德育的目标在于,展示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其人文素养,重视对学生的关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应当强调德育的管理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

二、德育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1.实现班级个体社会化发展

社会化发展指的是学生可以自如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班级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教师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与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提高以德治班的效率,学生可以在道德素质的影响下,约束自身行为,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

2.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指的是学生个体的各项需要,其中包括兴趣、学习需要、人生理想与学习动机,以德治班强调的是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深化学生对道德的理解,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科学的班级管理观念应当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学生解释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人物的过程中,承担起人物肩上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并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强化其自信心,引导其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使学生拥有学习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德育的效果。以德治班能够形成健康的班风,让学生可以尊重他人,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推动其个性化发展。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的策略

1.确定德育目标,关注学生个性成长

初中教师实施德育,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科学且合理的教育目标,因为教师在目标的引导下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初中生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与小学生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初中生接受的知识更加丰富,学习压力也在不断提升,一部分学生在逐渐增加的学习压力下,对教学课堂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和厌恶心理,这样的思想状态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间接影响。由于初中生缺少生活阅历,思维模式尚不成熟,无法在生活中辨别不良因素,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想较为活跃,在生活中更倡导自由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教师需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融合德育,并将此设定为明确的教育目标,保证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能够得到正确指引。初中生的心理、认知、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使用友善的形象、温柔的语气影响学生的心理,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过程,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内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开展德育。

教师将初中时期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逐渐意识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对学生的着装进行要求,比如不可以在校服上随意写画,保证校服的整洁,教师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比如要求学生在班级内使用文明用语,不可以说脏话。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定一项德育行为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长此以往,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有的学生在践行德育行为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状态较差,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便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向家长了解学生目前的情况,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推动学生的个性成长。

2.增加师生有效交流,组织班级德育活动

初中教师除讲解学科知识外的主要责任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德育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若想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德育的效果,便需要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但一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较为僵硬,甚至一部分学生抵触与教师交流,这是因为教师在授课与管理过程中使用了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还会削弱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初中班级德育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身作则,扭转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与心理需要,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制定科学的教育与管理方案,实施高质量的品德建设工作。学生所处环境对其心理世界的影响较大,在和谐、自由、友善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性格也会包含这些正向、积极的内容,若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学生的内心极易变得阴暗,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意识到环境对学生心理与品德的影响,因此需要强化班级的建设工作,组织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德育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构建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大程度发挥出德育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近况了解其压力来源,比如,一名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发挥不佳,在课堂中缺少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便需要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其寻找错误的原因,使用学生过往的成功事迹强化其学习自信心,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以更加健康、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过程中。为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还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比如在班级内举办辩论赛,以班级管理为主题,思考学生与教师的某些行为是否正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认知与德育观念的指导,明确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提倡的,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利用德育活动使学生明确班级管理的内容,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

3.建立正确德育观念,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主体性的德育是教师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所开展的教育工作,伴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学校也需要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与文化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主观性的德育。教师可以站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德育:

首先是在德育的过程中完善自身道德素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与道德观念。教师在实施一系列班级管理手段时,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方式参与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过程,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信心,帮助其找到自我价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其次,需要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全面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与性格特征,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有效交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管理方案的合理性,为学生构建和谐、自由、友善、平等的学习环境,充分展示出德育的重要性。最后是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造性与独立性,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通过自主思考约束现有的错误行为,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只有教师帮助学生满足内心实际需要,才可能减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初中生缺少充足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缺少基本的了解,同时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无法明确未来具体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需要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灵活应用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4.转变德育观念,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初中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若想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便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实施高质量德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初中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并更新传统观念,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更加高效的教育方案,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的目的只是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关注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初中教师要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保证学生的各项能力符合社会各行业的基础要求。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状态制定科学的德育方案,引导学生在约束自信言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德育,能够让学生养成勇于面对困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从而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看待事物时,站在中肯的角度进行思考,有效提升德育质量。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还应当时刻约束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影响。

初中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高质量的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之间的作业抄袭现象,若教师只是口头强调禁止抄袭作业,效果并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抄袭他人作业的问题,并耐心与学生交流,分析其抄袭作业的原因,帮助学生规划科学的学习方案与计划表,鼓励学生按照计划表完成作业,每当学生按时完成计划表中的一项内容时,便可以给自己一份奖励,长此以往,便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减少学生之间抄袭作业的现象,有助于教师实施高质量的班级管理工作,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初中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融合德育内容,能够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德育体验。教师首先需要确定德育的目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增加师生之间有效交流的同时,组织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满足其实际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同时,实施高质量的德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约束自身的行为,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友善的氛围,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基伟《聚焦德育立人,赋能班级管理——将德育融入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华夏教师》2023年第22期。

[2] 李京强《德育视角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分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31期。

[3] 范广霞、郭春霞《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6期。

[4] 刘东、翁洪雁《浅析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教学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