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提升中学德育质量的策略探究

作者: 王建程

摘 要:在“双减”政策提出与落实的大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教育行业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对此,初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要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挖掘多样化的协同育人资源,做好双向互动教育准备,给予家庭教育科学且有效的指导,搭建数字化的协同育人平台,由此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中学德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62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于2023年1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因此,初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要紧紧跟随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创新德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学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逐步让家庭和社会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让学生在各个环境、各个时间段中都能够感受到成长。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

1.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思维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落实能够打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思维,让中学德育紧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新时代中学德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方向。

2.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挖掘并落实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在三者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支持下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为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让德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更加全面的德育体验,满足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学生德育策略

1.普及协同育人理念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有效普及是确保中学生德育质量的首要环节,中学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向教师、家长和社会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确保新时代中学德育的效果。

首先,学校方面要从多个途径向教师、家长、社会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和意义。第一,学校可以发挥线上交流设备的作用,借助学校公众号向学生家长推送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关的理论政策,如《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以此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当然,考虑到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学校方面还可以采取图画的形式,将教育文件中的要求以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家长,以此提高家长对教育理论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学校方面还可以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媒体宣传途径,如开设短视频账号等,以面向更大范围的直播、连线等方式,向学生家长、社会等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要求和具体作用。第二,学校可以发挥纸质媒体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家庭和社会的德育理念。如,初中教师可以将当下中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来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法等制作成为宣传手册,将其发放给学生、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用普及范围更广、受信任程度更高的宣传方式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在更大范围的普及。

其次,初中教师要在德育过程中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初中教师要做好主导者身份,积极且及时地向家长、社会解释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不认同自己的教育理念怎么办?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方法存在冲突怎么办?由此带领家庭和社会共同搭建更加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总之,理念的普及是在中学德育中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首要环节,学校方面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多个角度向家长、社会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作用和方法。

2.挖掘协同育人资源

就实际情况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存在大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资源,因此,在开展中学生德育时,学校方面要积极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的挖掘,为中学德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学校角度看,初中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渗透思想道德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出发,挖掘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大化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学习资源,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从家庭角度看,其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学生德育时,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生长环境中的家风、家训等,将其引入到德育中,与学生共同分析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与学生家长的日常交流中,挖掘学生家长身上的闪光点,如,为人谦逊有礼、与人交流和善温柔等。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线上家校交流群或家长会等交流平台,鼓励家长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家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让家庭环境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向上发展的载体;从社会角度看,教师要积极联合当地的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馆等,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与历史的面对面交流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将社会转变成为“德育大平台”,充分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要求,助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是支撑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生德育的重要元素,初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校德育资源、家庭德育资源、社会德育资源,以此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3.做好双向互动教育

社会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在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初中德育时,教师要与社会教育资源做好双向互动,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具体来说,第一,初中教师可以在自身专业能力和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与初中生数量较多的社区达成合作关系,搭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收集社区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偏好,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硬件设施进行优化与完善。当然,此设施要在社区和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如此才能给予学生更加突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验,才能确保初中德育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出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社区工作者等召开青少年教育活动,一是向学校展示社区教育成果,寻求学校方面的专业指导,二是让教师看到自己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不足,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效果。第二,教师还可以与社区工作者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进行德育人才的选择,共同商定更加适合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案,由此实现更深层次的互动教育。第三,社区要联合家庭积极挖掘自身的教育优势,以此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更好地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比如,社区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组成人员丰富的优势,向社区内的初中生介绍各种职业的特点、各种人群的需求等,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等,以此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家庭方面,教师可以发挥自身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在吃饭、散步等日常生活中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以此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考虑到学校德育的专业性、科学性,教师还要适时搜集社区和家庭的德育进度、方法等,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此实现双向互动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稳步落实,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稳步提升。总之,互动是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好与社会教育的信息沟通、方法指导等,以此实现互动教育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发展。

4.展开家庭教育指导

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迫于缺少有效的方法支持、资源支持等,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学生德育时,教师要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助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

首先,教师可以依托社区的公共服务机构搭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等,教师可以在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向学生家长解答与家庭教育有关的难题,一是能够更好地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二是能够为家长提供便利,避免部分家长因时间不足无法走进学校与教师进行交流的难题。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家长提出问题的不同给出根据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如,多位家长都提出“学生并不认同自己的教育方法,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冲突”,对此,教师要根据家庭环境、学生性格的不同进行针对性解答。如,部分学生本身的叛逆情绪较为严重,所以才会对家庭教育持反对意见,那么教师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要引导家长分辨学生的想法是由叛逆行为产生,还是由实际需求产生;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控制欲较强,经常会在学生的成长需求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要引导家长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此,家庭教育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其次,教师要从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给予家长多样化的指导,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落实方法。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协同教育方面的专家或学者,面向家长展开公益性讲座活动,用实际案例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对初中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向家长介绍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还可以借助线上直播、微课等现代化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家长开展线上家校沟通会等,从多个途径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以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更多有效思路。总之,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家长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性、合理性。

5.搭建数字协同平台

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数字化设备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常用工具,因此,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学生德育时,教师要积极进行数字化协同平台的搭建,突破时间、空间对三者协同发展的限制,构建三位一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平台”。

具体来说,第一,教师可以在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中增设资源数据库功能,鼓励家长、社会将自己所看到的、学习到的中学生德育方法上传到资源库中,以此形成三方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资源库内的信息进行家庭德育方案、社会德育方案的制定,鼓励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当然,家庭和社会的德育主体还可以在方案中进行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根据留言对方案进行积极地优化与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学生德育要求,实现学校德育水平、家庭德育水平、社会德育水平的共同提升。第二,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构建学生成长信息公开平台,教师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与人交往情况等上传到该平台,家庭和社会教育主体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外的表现上传到该平台,一是让家校社看到学生的积极变化,更加肯定自己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行为,二是形成更加直观的数字化系统育人平台,引导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等。当然,随着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的不断发展,初中教师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从技术层面对该平台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此助力数字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的长久发展。总之,数字化是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生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成长角度出发,进行更加完整、合理、科学的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帮助。

综上所述,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学生德育能够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可能,实现中学生德育环境的优化。对此,初中教师要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在优化传统教育理念、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普及与资源的挖掘,形成双向互动教育机制,给予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搭建数字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渝娜、李妍、蒋林《齐筑教育同心圆共创教育新生态——“双减”背景下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探析》,《电脑迷·教师研修》2021年第12期。

[2] 刘良军、朱春芳《论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探究》2022年第1期。

[3] 俞丽慧《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的构建探赜》,《成才之路》2023年第26期。

[4] 黄健明、郭婷婷、谢克娜《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年第20期。

[5] 赵雨诺《“双减”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实践阻力与破解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8期。

[6] 塔丽婷《中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

[7] 石学智《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13期。

[8] 谢小光《中学生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现代交际》2019年第24期。

[9] 慕晓文、张鼎清《家校合作视角下的中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