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作者: 石帆

摘 要: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阅读基本上以课时为单位,课时与课时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新《课标》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能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平台,建构知识体系。基于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合理选择议题和文本素材、设立明确的课程目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系统的教学评价、科学的活动延伸,促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01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指的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依据结构化阅读理念以及1+X思想,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多种思路,如单元整合,单元内一篇带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内外选文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外选文以课外阅读文本构建群文。由此可见,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路相对多元化,如何高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立足主题,合理选择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基本上以课时为单位,课时之间缺少系统的衔接,即便是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也缺少对文本整合与分析,学生在精读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系统地应用到后续类文阅读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有限。因此,如何合理选择文本,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后续阅读过程中,从而达到拓展学生阅读思维,提升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目标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文本选择的基础是要有合理的议题,议题的选择可以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比如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以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那么,在本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选择就可以以“走近鲁迅先生”为核心议题展开文本安排。而在文本安排中,教师可以按照多样化的思路进行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

同一作者:《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一件小事》

同一体裁:《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自题小像》

同一时间:《少年闰土》《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时候的鲁迅)

同一人物:《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此文本的组织方式属于平行类阅读群文组合,其目标是通过具有相同特征文本的组合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同类型文本的理解深度,同时通过精读课文+自读课文的阅读组合,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

除平行类文本组合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缺失性”组合的方式,将互补类文本进行系统整合;所谓互补类文本即X可以对“1”进行补充,在具体文本组织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挖掘“1”中的缺失点,然后选择“X”的内容。比如“1”为《少年闰土》那么“X”的补充就可以安排为《故乡》,通过材料的补充,让阅读者更加明确闰土的形象。如果“1”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么“X”可以为《自嘲》《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补充补充鲁迅眼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鲁迅。

如此,按照明确的思路进行具体议题的选择以及文本的组合,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系统多样化的学习思路,而且能更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效果。

二、立足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在以往的群文阅读教学安排中,教师对于活动目标的安排缺少足够的关注,因此活动的组织往往缺少“灵魂”,群文阅读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从目标的制定开始,全面渗透核心素养要求,从而为后续的群文阅读活动实施奠定基础。

比如,在以“古诗词中的‘春风’”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充足的诗词储备量,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春风”这一话题都比较熟悉,不仅如此,学生们熟悉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关于描写春的诗句,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入手,同时结合部编版教材中出现的关于“春风”的诗词,安排古诗词中的“春风”这一群文阅读主题,展开一场关于“春风”的别开生面的诗词集会。

文本选择:《春风》袁枚、《春风》白居易、《登科后》孟郊、《泊船瓜洲》王安石、《咏柳》贺知章、《绝句》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元日》王安石、《凉州词》王之涣、《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以上述文本为基础,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素养要求,群文阅读的目标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读(默读、朗诵、唱诗、接龙读)诗,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神韵之美。

2.借助工具书,结合诗词的注释等,提取、阅读、比较、整合诗词中与“春”相关的诗句,结合日常学习中掌握的关于诗词的阅读方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受“春风”这一符号在诗词中的含义,再通过层次型的任务设计,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意能力。

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以及文化自信等融入教学目标中,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德育功效,借助诗词群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立足学情,多样阅读活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结构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核心素养形成规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等,设计学习任务群,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同样以“古诗词中的‘春风’”群文教学为例,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从高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制定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多样化任务,逐层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寻“春风”

任务一是群文阅读的导入活动,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本身的诗词储备逐渐增加,因此,此环节可以通过“诗词大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春风”诗词大比拼,以抢答的方式开展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积累的诗词最多。随后,学生将自己小组整理的与春风相关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任务一设计,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诗词储备,而且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含有“春风”诗词的理解深度,为后续任务实施奠定基础。

任务二:赏“春风”

从群文组文中先选择《春风》等诗,然后结合日常课堂上诗词阅读理解的方法,参照工具书上注释等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先讨论能够自主解决的诗句含义。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导入环节中的表现,进行问题引导提示,比如这两首诗中的“春风”是什么?两首诗中都包含春风,那么他们的含义相同吗?通过问题引导的模式,提出本活动的关键任务。

任务三:品“春风”

本任务以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阅读理解为主,结合前两个任务学生的学习经验,此任务可以在现有诗词、工具书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阅读资料,比如添加一些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像孟郊写登科后的生活状态,以及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的社会背景。资料的补充不仅能丰富群文阅读的内容,而且能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达到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综合质量的目标。

任务四:悟“春风”

本任务的设计是群文阅读情感升华的环节,通过上述几首诗的阅读经历,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对剩余几首诗进行阅读分析,说一说收获。每个小组可以对十首诗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对比阅读说一说不同诗词中诗人对“春风”有哪些不同的理解,表达了哪些不同的含义。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群文阅读活动的组织也可以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群文阅读文本,还可以自己制定群文阅读活动计划,在自主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完善评价,及时总结反思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的学科活动指明方向。在以往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价环节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群文阅读活动的组织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基于新课程标准指引,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方式,有效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在群文阅读目标设计之后,可以先设计评价目标,以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带动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此阶段的评价设计基本上以目标为基础,与目标一对一,通过评价标准的设定引导教师、学生清晰活动方向,明白自己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学。不仅如此,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前置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有效促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质量的提升。

其次,群文阅读教学评价还可以与任务同步进行,比如,在上述古诗词群文阅读中,教学评价可以与学科活动有机融合,在每一项任务活动中,都可以添加一些评价要点,比如,在任务四中,可以设计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在探究任务过后,对自己的诗词理解能力等进行反思与分析。

最后,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终结性评价要摆脱以往考试等单一的书面测试方式,要从语文学科的特征入手,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内容,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检测。比如,在“走近鲁迅”群文阅读活动组织过程中,最后的个性化评价可以采用综合性测试的方式,如:“同学们,欣赏了鲁迅先生这么多佳作,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认识呢?请根据你的理解为鲁迅先生画一幅自画像吧!”通过自画像的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鲁迅先生的知识以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关于鲁迅先生的知识呈现在自画像中,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群文组合文本的理解深度,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认知,也能够发现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此,通过上述综合评价,教师将评价前置,借助及时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最终结合教师综合评价对整个群文阅读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活动延伸,促进全面提升

“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学生课后作业逐渐减少,学生课后自主活动的时间逐渐增加,那么如何利用好语文社团时间,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眼界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任务。在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过程中,社团活动也可以成为升华群文阅读感情的有效措施和方式,在群文阅读延伸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以课堂上群文阅读的核心为主题,选择课堂上没有时间深入探讨的一些点作为社团群文阅读活动的起点,从而将课后延伸活动与群文阅读教学的主题衔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学习、理解与应用平台,达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走近鲁迅”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组合的内容,从选择课堂上没有深入探讨的话题进行分析,比如“你眼中的鲁迅”等,结合学生在思维导图、自画像等环节中呈现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延伸活动内容设计,一则能够弥补日常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群文阅读延伸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能够拓展小学语文课后活动组织思路,对于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以群文话题为桥梁,组织跨学科活动以及实践性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走近鲁迅”群文阅读课后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历史资料中寻找鲁迅先生,看看与我们语文课本中描述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存在哪些异同,然后还可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在观察、阅读、思考、表达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目标。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单元主题为依据,合理选择阅读文本,制定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教师要以学生学情为依据,组织多样化阅读活动,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完善群文阅读教学评价,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明确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延伸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依托群文阅读教学主题与目标,组织多样化的群文阅读拓展与延伸活动,共同促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花《以“单元整合”为导向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9期。

[2] 陈丽君《基于单元进阶式学习的语文群文阅读策略探微——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单元为例》,《成才之路》2023年第24期。

[3] 陈涵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科学导报》2023年第B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