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何苗摘 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模式,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批注,用圈划等方式将关键信息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理解,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批注式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04
批注式阅读的实质,是指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针对某些章节或文句做出标识,同时借助词汇或图形来阐明个人的看法、思考以及体验。该方式往往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并体现在对于语言的理解与描绘中。“注”是掌握文本的核心,通过文字的方式在阅读教材时标记出问题或疑惑。同时,批注式的阅读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一、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在阅读内容中添加批注或注释,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剖析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率、理解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在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本实施注释,提供关键字、基本概念、背景信息等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内容。学生还可以在文本内容中加入个人的批注,记录自己的思考、困惑、思考等,以加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利用这样的互动方式,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利用讲授和解读教材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在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了更强的主体性,可以通过添加个人的批注和注释,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困惑和认知。这样的互动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利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阅读感受,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好地满足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所以,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是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批注式阅读方法分析
1.专题批注方法
教师可以借助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和探索文本,针对细节展开专题批注,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主角的个性特征是怎样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情节中为何会有这段对话?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字眼?故事里存不存在道德问题?存不存在不合理性?通过建立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本,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批注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预学和初读文章的时候进行任意、自主批注,首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预学,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解。如此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材内容,为之后的学习与批注奠定基础。接着,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批注指点,如标记关键字、画线、记笔记等,但不能硬性规定学生根据某一种特定的形式开展批注。教师可以在批注环节中引导学生考虑问题,如文本的写作意图?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种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该进行反馈和指点,认真检查学生的批注效果,予以反馈和指点,助力学生全面提高批注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
3.延伸批注方法
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已有所了解,接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实施反思总结,对文章的主旨观念、用词、布局等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做过批注,并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对比的前提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把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教材内容以外,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内容。
三、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一个过程。学生在不断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语文教学产生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在建立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利用批注式阅读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具体内容,归纳对应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法,以此提高语文能力。学生在语文发散性思维建立过程中,利用批注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建立实践阅读的桥梁。教师基于对问题的切实解决,对经典句子的体会,深入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建立批注式阅读的新思路,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授批注技巧,提升学习效率
初中时期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所以课堂教学时间显得格外重要,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传授学生一些批注的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对批注阅读形成较好的认知,唯有在充分了解批注阅读最本质的内涵之后,学生才可以有效地利用批注阅读模式来有效阅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及时制定好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关心学生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较好的阅读教育,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必要的批注阅读方式。
比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批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陶渊明拥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陶渊明写此文章的意义何在?再让学生针对问题去阅读,同时在文章中找到可以解答教师问题的词句。批注式阅读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时的自主性,所以教师要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不可过度地干预学生的整个阅读环节,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如此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感受。针对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若想在短期内就形成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阅读方式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借助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的独特优势,再让学生恰当地运用批注式阅读去完成阅读学习,唯有在学生本人拥有较好的阅读感受后,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继而持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精准把握形象,实施疑问批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批注式阅读的有效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也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进一步夯实学生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除指导学生实施语言、语句的反复推敲和品赏外,更应指导学生深刻领会人物角色,并针对当中的疑惑展开有效的批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人物角色是非常关键的。基于对人物角色的深刻领会,对人物角色的合理塑造,教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主旨,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质疑,针对不同文段中的人物角色或是描写人物特点的语句等提出自己的疑惑。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比如,在《孔乙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品赏各个文段中描写孔乙己人物特点的语句,并进行合理的批注。实际上,在分段实施人物角色品赏的前提下,学生的批注本质是一种学习的反省,是对文段人物角色的深层次掌握。在学生全篇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文段里的反省等指导学生积极质疑,或是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思考,指导学生从全篇布局入手,从文章的主旨层面上形成对人物角色的认知。
毫不夸张地说,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物角色是文章内容的血肉,人物角色是文章内容的骨架。利用有效的阅读,利用更精准的批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这更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掌握和认知。
3.领会结构脉络,实施结构批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文本非常关键。文本是通过结构构成的。身为阅读对象的学生,在掌握文本思想的前提下,唯有真正领悟框架的特点,科学地理清框架体系,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才可以总体优化自己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层次分析框架的特点,并开展科学批注。
例如,在《山水画的意境》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效掌握文本的框架条理,然后将其批注出来。因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一些学生在实施段落结构的批注时,也许不能很好地整体把握核心主题,也可能只能批注出表面的框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理解的基础上,试着从表面上的框架着手来开展课堂讲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来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隐线框架。借助于这种批注阅读技巧,学生对文本的框架形成了更深层次且清晰的了解,并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写作能力。
对初中学生来说,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精准、全方位地完成对结构的批注,合理掌握文本的框架条理特点,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仿写。
4.课后拓展批注,形成阅读笔记
凭借课前和课中的批注阅读理解,学生已和文本及作者展开了会话,利用会话学生们对文本内容会形成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而课下自主化反思则是学生对此前的对话进行整理分析,对文本实施更深入的了解,同样是加强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阅读笔记则为学生自主反省内容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环节指导学生完成阅读笔记,对课前的批注式阅读内容自主完成反省。
以《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当学生结束课前和课中的阅读理解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下述任务:“任意组成小组,把自己批注的内容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在交流环节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批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参考别人的批注,归纳出一份《背影》的批注手记。”在进行此任务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批注内容实施分享,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不难发现小组成员批注的优势,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们对小组成员批注存在的不足也会第一时间明确指出,并协助小组成员健全完善批注内容,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的批注内容愈发健全完善,对文本内容同样会掌握得更透彻。此后,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状况和批注内容,书写读后感,展现自己的认知。由此可以明确,学生凭借合作与交流,完成阅读笔记,有助于增强对阅读知识的掌握。
5.重视批注检查,实施科学评价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在批注环节中往往会把关注点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从而使批注的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重视批注之后的全面检查。在批注前,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基础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批注目的,在做完批注以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是不是符合批注标准要求。在学生顺利地完成目标以后,初中语文教师即可为学生提供嘉奖。如此一来,学生在批注环节中便会更有信心,也不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
比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前,学生就需要进行阅读与批注活动,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标准要求。教师会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批注:理解不了的词语、课文中使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段落结构、插叙技巧的应用、托物喻志的表达手法。教师可以设置分值,并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为学生评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容忍学生出现偏差,如误用批注标记、所形成的感悟较为片面等;但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要求严格一些。当学生完成批注以后,教师便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批注结果发送给教师,并且分析是不是符合标准要求。
四、批注式阅读法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注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层次性
指导学生应用批注阅读法,不可以急于求成,应重视循序渐进。在整体难度上由简到繁;在范畴方面先课内再课外;在内容方面从字词到章节、结构、题材、写作技法等。标准在持续上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注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差异性
批注式阅读是主观性较强的解析。每一位学生生活环境、成长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感受能力都会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阅读课文的整个过程会因人而异,阅读结果往往相差甚远。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个体的差别性,在实施评价时决不可搞一刀切。
3.注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持续性
阅读的重点在于怎样做到锲而不舍,这就需要教师懂得利用各类教学模式与技巧来指导学生,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批注式阅读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实施类型多样化的活动,使用必不可少的鼓励制度,让所有学生都会主动学,想去用,并把批注式阅读法运用得更有效。
总而言之,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重视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教师的指点为辅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批注当中,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创造力与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受益一生。教师实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既是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活动,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借助阅读,有力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淑芳《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2021年第33期。
[2] 刘丹《批注式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5期。
[3] 王兴鸿《批注式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