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题命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探究

作者: 任冉

摘 要:高考文言文旨在锻炼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思想、名人事迹,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选材逐步多样化,阅读主观题呈现出稳中有变、愈发灵活的趋势,这样不仅能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同时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学生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如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教学内容。本文着重探讨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的命题特点,以及解答题目的技巧,期望为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言文 高考命题 特点 答题技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07

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传承,帮助学生领悟古代文人的思想内涵,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文字阅读的推理、分析能力,锻炼学生思维。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版块,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内容。只有不断整合高考资料,掌握住高考真题的命题特点,分析出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趋势,高中语文教师才能开展高效率教学课堂,针对文言文考点传授核心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高考语文中取得优秀成绩。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文言文针对的是高中生,高中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有限,人生阅历更加有限,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选材,必须要考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平均理解能力,考虑到高中生能从文字文章中所领悟出的人生道理。因此,高考文言文的选文特点在于文不深却言不俗。并且,高考选文通常也与部分教材课文文言文出处相同或者体裁相同。比如《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不少高考真题文言文同样节选自《史记》。此外,《师说》《烛之武退秦师》中都蕴含深厚的启示和道理,这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应。高考文言文有时也会选取能够彰显人生道理、体现社会热点问题的人物事迹。结合近年的社会热点,“反腐”“反诈”是两类重点问题,如果要借助文言文体现价值观,那么“忠廉”二字可能会是考点。

2.考查特点

新高考中的文言文新题型符合高考文言文考纲的要求,只要是考纲中明确列出的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定会有对应的题目。比如,考纲中明确提出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框架较大,主要从学生是否能读懂全文、是否能梳理文章脉络、是否能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否能总结出自身看法几方面进行考查,具体体现在文言文主观题中就是翻译、简答两类题型。考纲中还包括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鉴赏”二字在于学生是否能领略文章在写作手法、写作逻辑上的高明之处,“评价”二字在于学生是否能依据文章的中心观点迁移发散,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鉴赏评价类题目通常较为灵活,重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新高考改革以来,文言文主观题版块的考查方向愈发集中,侧重考查考生对人物、事件、原因、目的、条件、方法等文章要素的分析能力,考查考生概括、筛选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今后会大概率保持的文言文主观题命题方向。

3.分值特点

新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通常在20分,划线断句、选择类的客观题占9分,主观翻译、简答占11分。翻译通常为两句,每句中三处关键词语、整体句意各占1分,简答题中通常总分3分,每一要点占1分。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分值占比更为细化,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更为细节,这无形中提高了难度。虽然每一小问的分值不高,但写出满分答案较为困难。文言文主观题答案范围较宽,标准答案通常有2—5个要点,学生只需要写出三个要点即可。依据文言文主观题的具体分值可以看出,近年来文言文的考查更加严谨,这对学生的文言文常见词义记忆、常见分析方法都要求更高。

4.题型特点

在新高考中,文意概括一直是文言文主观题的核心考查内容,通常糅合在简答题这一题型中,再根据具体文章发散出具体的考查方向。简答题一般分为四类问题。第一类要求学生分析文中某某事件、某某语句的存在原因,比如2021年的新《课标》Ⅱ卷中,文言文版块最后一问为“文中重点提到‘边境之间,稍作休息’,请简要说明此句的具体用意”。此类问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全文框架的掌握,要求学生读懂文章所涉及的情节、言论的来龙去脉。第二类要求学生列举概括文中主要人物的具体事迹,以及事迹所体现出的人物特点,比如在2022年的新《课标》Ⅱ卷中,文言文主观题最后一题为“在《后汉书·吴汉传》中,特意引用了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句,试根据上文简要分析出吴汉的刚毅和木讷之处”。此类题目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文章意思的具体解读能力,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提炼、总结能力,需要学生在读完、读对全文的情况下,摘出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言论,换成现代汉语加以总结列举。第三类要求学生梳理全文情节、整合故事内容,比如,在2023年新《课标》卷中,第14题为“字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此类问题考查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敏感度,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按照题目要求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层次性梳理,再按照文章情节总结出相关依据,最后细化格式写下答案。第四类为评价文中观点、归纳文章主旨,比如,在2021年新《课标》Ⅰ卷中,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问为“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在正确会意文中观点后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文章的故事情节领悟到某一结论的本质意义,进而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题方向。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技巧

1.解释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文言句子的翻译息息相关,只有把握住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解读,才能串联整个句子,翻译出正确句意。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学生在学习时还应注意在不同语境中体会同一字词的具体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督促学生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学生在记忆通假字时,既要记住通什么字,还要记住这个字的意义。比如,在《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一句中的“被”通“披”,是披散,覆盖在肩背上的意思。教师在平常还可以制作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归纳表格,为学生总结虚词的常见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比如,之、其常用于指代某人或某物。于、以常起组合作用。乃、则起连接作用。乎、哉是语气助词,这些虚词都不用学生实意翻译,只需要考虑整句翻译的通顺度即可。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还要嘱咐学生在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常用的词义推断法有联想成语法、课内迁移法、联系语境法等。比如“徒以有先生也”中的“徒”字可以参考成语“家徒四壁”。“上尝欲遣人使朔方”中的“使”字可以参考“安陵君因使唐”一句。

2.概括人物特点类考题指导

以课文《屈原列传》为例,分析概括屈原的人物形象特点。在回答人物特征概括类型的题目时,学生需要从文章的情绪用词、意象代表中深入挖掘,某些语气词,或者反问句式都具有强调作者情感态度的作用,学生可以对这类词句重点圈画,对比题目要求,找到符合题目人物的叙述内容。有时文章中会出现明显的意象词语,不同的意象传达的印象不同,学生可以根据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的意象词语进行人物联系,体会作者隐藏在意象背后的褒贬态度,以作者的态度判断人物的言行举止,最后总结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比如,文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展现出屈原的正直忠诚,“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中“污泥”“蝉蜕”等用词可体现出屈原的高洁。在总结归纳文中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时,学生要列举完全,将文中每一情节所代表的人物品质一一列举,避免遗漏失分。在书写答案时,学生最好能够标明①②③类的序号,每一序号对应一种人物品质。有时候,部分题目还要求学生将品质与情节对应起来,此时还需要在后面写出每一小点文中的具体体现。

3.分析原因类考题指导

以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究在秦、晋围郑的紧迫形势下,秦为何在短时间内转变态度与郑结盟。针对分析原因类考题,学生需要从题干中先找出“果”,然后由果溯因,找出文中与“果”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不需要关注其他信息。在分析概括原因的时候,考生还要注意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避免遗漏答题要点。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果为:“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因为:“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由此可见烛之武个人是促成果的关键因素,那么回到题目“秦为何转变态度”?是因为受到了烛之武说服,继续具体分析烛之武的说辞有何高明之处。烛之武的说辞,一字一句都以“情理”二字为切入点,于理,郑国亡国有损秦国利益,郑国的存在只会为秦国称霸提供便利。于情,从秦伯的亲身经历推理,让秦伯看到晋国的野心,最后引导秦伯意识到晋国才是秦国真正的敌人,成功让秦伯与郑国站在统一战线上。因果分析法是解决文言文主观题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应注重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教会学生利用因果分析读懂文言文的来龙去脉。

4.提炼观点、归纳主旨类考题指导

以课文《庖丁解牛》为例,简述文章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启示”的意思即为学生从文中读懂了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需要学生读懂全文归纳出文章主旨,再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题型需要学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脉络进行梳理,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对于文言文,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作者所处的背景都能影响文章的中心论点,学生在作答该类题目时,可以结合作者的朝代,或者文章的出处来揣摩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比如《庖丁解牛》一文出自庄子笔下,庄子的散文在先秦的散文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想象丰富,比喻奇特。《庖丁解牛》中“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一句也印证了这一点,文中将庖丁解牛的动作、声音比作舞乐节拍,体现的是庖丁解牛的高超熟练度。文中庖丁的回答也体现出,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充分掌控事物。而文中“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句更表明了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延伸出的意思即为办好一件事情需要遵循事物的规律,理解事物的特点所在,让自身与事物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才能实现对事物的完美驾驭。多实践和适应规律是原文的核心结论,也是学生能从文中得出的启示所在。对于提炼观点、归纳主旨类的考题,学生一方面要抓住文中能彰显主旨的关键语句,一方面可以联系作者的艺术风格辅助解读。

5.评价类考题指导

以课文《陈情表》为例,试分析作者为何陈情?背后的真实心境又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用对话言论、语句表达真实意图,要么是一句简短的、语意深奥的总结性观点,要么是文章通篇未点明一字,但字字句句都有深层意思。很明显,《陈情表》属于后者。评价、鉴赏类题目中,出题人重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层次的把握,对细节的解读,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属于较难的题目。对于《陈情表》,作者李密看似全文都在阐述自己对祖母的养育之恩不可不报,孝是《陈情表》着墨最多的感情,但试看全文,李密为何陈情专陈“孝”?因为“孝”道是当时晋武帝为稳固国家新局势而重点推行的治国之道,其用意在于彰显自己的仁治。文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句点明李密因被举荐入朝而不能尽“孝”的两难处境,背后反映的是李密作为一代亡国旧臣,仍无法心甘情愿为新帝王、新王朝参政议政的心境。文中“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一句充分体现出李密的卑微,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压迫。综合起来,《陈情表》其实字里行间体现的都是皇权对小人物的强迫,以及小人物在帝王面前的如履薄冰。评价类考题难度稍大,答案往往是隐晦的,需要学生抓住文章本质来解答,但这种本质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学生可以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自己身处作者当时的境地,面临同样的情况时,会如何选择。另外,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态度也能彰显出作者最真实的思想,对情节的详写略写也能表明作者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偏好。

总而言之,文言文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内容,文言文中主观题占据大部分分值,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课堂上要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三方面展开专项训练,同时参照真题导向剖析出命题特点,总结出阅读技巧、翻译技巧、答题技巧,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备战高考。

参考文献:

[1] 吴晓华《透视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及备考策略》,《课外语文》2021年第16期。

[2] 尤立增《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期。

[3] 刘国臣《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解题技巧》,《考试周刊》2020年第94期。

[4] 程艳《先学后教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咨询》2019年第5期。

[5] 刘泽庆《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32期。

[6] 左培培《高中文言文阅读方法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高考》2020年第30期。

[7] 蔡政荣《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8] 赵振翔《改进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测评体系的设想》,《中学语文》2020年第1期。

(任冉,女,汉族,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