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为径,促阅读升级

作者: 王蔚 李琳琳

摘 要: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有效感知世界的重要维度,但是在作品研究与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重视时间叙事脉络,空间的叙事则时常被忽视。笔者在分析小说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以空间叙事为路径,开展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借以窥探空间与小说人物、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空间叙事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空间叙事 小说阅读 实践与探索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09

一、写作背景

经过长期的实践,目前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往往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节描写来进行教学。这一模式在分析作品时往往以时间为参考,环境描写则一般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概念稍显狭隘,未能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大的视角来解读。因此,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呈现出以下弊端:

(一)减少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我们的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是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对于小说三要素等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教师在平时的小说教学中还是延续初中时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模式,就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和兴趣,最终削弱他们的学习获得感。

(二)降低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如果一味按照小说三要素的定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则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对小说文本的解读陷入讨论化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对小说人物等的分析和认知过于浅表化。我们的学生到高中时应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而且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也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而老套的小说教学不但不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反而会降低他们的能力。

(三)固化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方式

以小说三要素为核心的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虽然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来说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也是让学生能快速掌握的方法,但是长期以这样的方法教学,学生势必会产生心理定式,总以为解读小说时使用这样一种方法就好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种渠道、多种路径的,高中教师不应该固化一篇文章的分析点。

(四)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小说三要素为核心的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很有可能会忽略小说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精神内涵,同时又由于分析点固化、获得感低,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往往会难以被激发和提高,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停滞不前。

众所周知,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有效感知世界的重要维度,但是在长期进行实际运用与作品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重视时间脉络,空间写作技巧则时常被忽视。小说文本中的空间是在作家、文本与读者共同建构而成的一种极具有想象性的艺术空间,它极其注重作品的虚构性,会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一线教学中的实践体会,以空间为抓手,以窥探空间与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以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阅读和理解小说,以此为小说阅读教学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以供大家探讨。

二、实践与探索

鉴于小说文本始终绕不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学生对小说鉴赏方法的掌握等因素,笔者在以“空间”角度切入分析作品时,也注重将其自然融合,让学生产生“陌生的熟悉感”。

(一)空间与故事情节

空间在推动情节发展中,有时是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笔者在教学有些小说文本时,注重以其为抓手,来探讨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质量》一课时,笔者就利用文本中“店铺”这一空间来解读文本的情节。

教师首先出示文本中第一处描写,接着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情节走向,店铺会怎样。

他和他哥哥开了一家店,铺面是伦敦西区一条小侧街上两间打通的小店房。他的店铺毫不招摇,却自有特别之处;门面上只有他的德国姓氏“盖斯勒兄弟”,没有标榜本店为王室成员服务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学生在猜测情节走向时,这样回答道:

“估计这家店会发展得很好,因为它有自己的特别之处。”

“估计这家店铺会比较辛苦经营,因为它是德国人开在英国伦敦西区的小侧街,外来人要立足会比较困难,而且没有王室这顶保护伞。”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虽然没有保护伞,但是只要有自己的品牌,一定会变好,只是过程会辛苦。”

但是,笔者在按原来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来教学《质量》一课时,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和把握没有很大的热情,由此看来,从“空间”着手来解读小说的情节,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积极性。

(二)空间与人物形象

作家总是将人物的塑造放置在一定的空间场景中,因此,教师有必要从空间着手深刻地解读作品中的人物。例如,在解读《质量》一文中的盖斯勒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总是给盖斯勒套上光环,并没有从真正的“人”的视野来解读他,为此,笔者试着从空间角度入手,帮助学生读出不一样的盖斯勒。

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主问题:面对着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兄弟的死亡、容颜的老去,盖斯勒为什么不改变?

追问题1:店铺不断地被压缩,盖斯勒的内心空间有怎样的变化?

追问题2:盖斯勒兄弟为什么一定要在楼上这样密闭的空间做鞋?

学生的回答:

学生1:我觉得盖斯勒在楼上做鞋,是因为这样可以不被打扰,静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见盖斯勒的专心。

学生2:我觉得盖斯勒喜欢在楼上做鞋,是因为他沉醉在自己的做鞋世界中,享受做鞋的美好时光。

学生3:我觉得盖斯勒有可能不希望自己的做鞋技术让人看见,毕竟这是祖传的工艺嘛。

三个问题从现实的橱窗空间到人物的内心空间来解读人物,最后学生解读出了比之前更真实可感的盖斯勒。

又如,笔者在教学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时,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沙子龙这一形象总是缺少认知,教师用原有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对沙子龙为何始终坚持不传枪术好奇不已,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就试着从“空间”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解读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教师从空间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

沙子龙在客栈的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夜深人静时,他做什么事情?为什么他只在此地做这些事情?

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

……关好了小门,一口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滑凉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学生联系多篇文章中“空间”元素,如是回答:

学生1: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小院里,沙子龙才能感受到自己是真实的“神枪沙”,由此可见,他还迷恋着过往,沉醉在以前的荣耀中。

学生2:我觉得沙子龙有点私心,他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创出来的断魂枪被人学了去,毕竟这是他的光辉岁月。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从“空间”着手,真正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立体而全面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空间与作品主题

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借此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时,也可从空间来解读。人物形象与小说的作品主题,都不能脱离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为人物活动所创设的空间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学会关注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

以教材中的小说《质量》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本时,重视这种“店铺”空间变化对人物和作品主题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教师的问题:

盖斯勒和年轻人在店铺空间布局上有什么不同处和相同处?

年轻人为什么保留了橱窗里的鞋子?这样的布局作者有何用意?

学生的回答:

学生:虽然年轻人不认同盖斯勒的做法,但是对他对鞋子的品质还是认同的,他一丝不苟的态度、鞋的质量年轻人是欣赏的。

当学生真正开始深入文本中盖斯勒和年轻人空间冲突的探究和思考中,作品的主题也就开始逐渐明朗,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能有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发散其思维。唯有学生真正深入其中,才能使得其对“品质”的认知更加深刻,理解在各行各业中那些一直坚守本心,不忘初衷的职业群体的可尊可敬,而这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操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如,笔者在教学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时,除了对小说中的人物沙子龙这一形象难以理解之外,对小说文本的主题也始终难以很好把握。为此,笔者抓文本的开端“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这一空间变化的句子着手来设计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改成客栈,可不可以不改?

镖局空间和客栈空间各自意味着什么?

学生抓住文本的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回答道:

学生1:文中说“龙旗的中国不再神秘”“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以及现代化的火车等新事物破坏了“风水”。表明镖局变客栈并非是沙子龙自己主动的改变,如果镖局还能生存,他是不会改变的。西方列强的枪炮将其生存空间破坏。这样的变化实属无奈。

学生2:从服务功能来看,镖局空间给人以安定和圆满;而客栈空间提供的则是世俗的服务。镖局空间常人不可触及,沙子龙有自我的身份存在感;而客栈空间人人可以进入,虽然很热闹,但是没有自我,有种无处立身的尴尬处境和痛苦。

也许这样的案例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空间”角度出发,解读出作品的内涵,不是比我们平常的空洞说教更有价值吗?

三、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笔者将“空间”元素运用到小说阅读教学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以下几点:

1.拓展作品阐释外延

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生小说基本阅读方法,还引领学生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向外围延伸,进而体会小说作品内容的创作和艺术效果。而将空间元素应用到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则能有效拓展文学作品内容的阐释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虑得更周全,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丰富其对文本的赏析。

2.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从空间角度解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始终没有固化,学生的心理期待高,兴趣浓,参与度则更广,思维的火花更容易碰撞。在深度阐释文本的过程中,其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

3.拓宽小说解读方法

学生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小说“三要素”,也不在于从时间的叙事维度出发。基于空间角度的小说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识,有利于拓宽学生对小说的解读方法。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解读小说文本,关注小说中的场景意识和空间布局的安排,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分析人物活动在特定的空间场景中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反思

1.淡化空间术语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切忌“概念先行”,这些“概念”“术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能理解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一时难以接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直接把这些抛在前面,即使要出现,在知识点层面,也要做到与无痕对接,让学生在开始阶段获得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到最后获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2.精化空间角度

在教学一篇小说时,我们需要解读人物、情节、主题和作者的叙事技巧,那么如何选取“空间”角度来解读这些,需要教师要备课过程中进行精心规划,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空间”方面的问题。

3.活化空间层次

从空间角度来解读小说文本,当然不局限于单篇阅读,教师应该活化空间的层次,从单篇文本空间到群文空间,从生活空间到心理空间,灵活利用好空间角度,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

综上所述,本文以空间为径,借以窥探空间视角下“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实践与研究,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和理解小说,以此为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

参考文献:

[1] 谢龙新《空间叙事方法论的有益探索——评方英〈小说空间叙事论〉》,《山东教育(高教)》2019年第6期。

[2] 郭艳《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文化内涵》,《中州学刊》2018年第11期。

(王蔚,1983年生,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大学本科,中学讲师;李琳琳,1983年生,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