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型古诗文课堂的建构策略研究

作者: 熊正佼 宋春雨

摘 要:素养型古诗文课堂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情感的熏陶,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从课堂单线灌输到素养生成的转型,来自教学模式的结构性转变,其中包含着从内容理解到表达策略凝练的转型,从单篇教学到多篇融合意义建构的转型,从关键字词教学到文本精神内涵领悟的转型,从古诗文单个意象认知到多个意象对比发现的转型,从符号阅读到生活感受等几个方面的转型。

关键词:单线讲授 转型 素养生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15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我们静心来观摩身边的很多课堂教学,却看到一种急躁直接而又非常功利的现象:“快写作业,快出成绩、快出高分、快出成果。”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古诗文课堂似乎也走在“急快”的道路上。现实中,这样的课堂仍占据一席之地,仍然出现在课堂上。但是,这样简单的教学对古诗文和教学本身都是价值和资源的浪费。为此,本文从现状分析和实践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单线讲授模式下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弊端

单线讲授的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开展的是对诗歌本身进行的浅显、机械的学习活动,忽视了儿童对诗歌意境与内涵的主动探究,漠视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底蕴。这些都是为能记住更多的古诗文知识来完成考试而服务的,其表现形式有以下两个极端:

(一)教学内容浅显,方法单一

诗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的课堂诗歌教学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把课堂上成了字词理解、句子意思理解、默写等,失去了内涵意境体验的内在趣味,失去了诗歌本身具有的鲜亮和淡雅。还有的诗歌课堂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诗歌内容的默写,而没有去体会、挖掘诗歌的意蕴、情感等,也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和揣摩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色。

事实上,学生对诗歌表层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而真正有价值的诗歌教学在于师生创造性地对诗歌教学的“开发”。

(二)教学环节复杂、内容繁冗

有的课堂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受到各种课堂理论的影响,在诗歌教学中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揉进了更多跟诗歌教学相似的内容,致使课堂繁冗复杂,结构不清晰,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学生体会不到诗歌清新、简约的美。教学《题西林壁》时,教师就把苏轼的背景引进来,还介绍了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音乐等,向学生介绍了苏轼与其父、其弟的关系等。内容繁杂,课堂看似饱满,却让学生产生劳累疲倦之感,效率低下。

二、素养型古诗文课堂转型的实践对策

素养型语文课堂在转型处理教材内容、转型教学策略、转型学习策略等层面对单线讲授课堂提出了挑战。实现素养生成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的教学观,实现从固本到用本、从线性静态对话到有意义建构的立体对话,从阅读文本符号到生活感受的转变,以形成思维深度和认知广度的思想体系,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实际,本文从五个方面来总结。

(一)紧扣题眼,提炼核心问题,领悟古诗文表达严谨之美

北师大版《国学》中有很多篇章是写人物的。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贤者智慧》中的董狐直笔、范蠡浮海等。这些文章都是通过简洁的叙述以典型性的事例凸显人物的个性品质。笔者接触北师大国学教材已经有三四年。可以说,这些年来一直让学生在“知道”和“理解”上下功夫。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读通国学原文,明白译文的层面上,那么很难挖掘国学教材的资源潜力。为此,必须升级《国学》教学策略,以挖掘国学育人价值。

学习《董狐直笔》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直”字,提炼核心问题,让学生结合译文自主学习原文:你能从哪里读出董狐的“直”呢?经过学生短暂的思考和教师的整理,我们从文中孔子的评价和司马迁的正面叙述读出董狐的“直”。然后顺水推舟,启发学生: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对主人公的正面叙述,而文末部分是借孔子的评价对董狐品质进行侧面衬托,因此本文采用了正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策略。随即,教师写下了“先正面描写再侧面烘托”的板书。然后师生合作互读,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清晰的认知,也对董狐的秉笔直书和刚正不阿的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是新的学习经历,是在从前的国学课上从来没有被体验过的。如此,教师将国学和语文表达知识链接的渠道打通了,文学表达性知识就是在这种新语境中被深化,曾经的学习经历和知识也在新的学习语境中获得新的智慧启迪功能。

案例:

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即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此为对主人进行正面描述)……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隐,指直书不讳)。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孔子评价中的侧面衬托)

(二)勾连比较前后文,领悟古诗文内容的丰富之美

当课堂教学已经越过了对文本初级识记和理解的学习阶段后,教师不断寻找前后知识之间的显性联系,进而发现隐性联系,会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行为动力来自:打破单极的、直线、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转变为前后有联系、有渗透、有学科跨越融合的结构性、坡度式、思维含量较高的教学方式。这也正是提升课堂品质,激发学习动力的根基所在。以北师大版《国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董狐直笔》为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类比课文中从题目、细节、情节等角度做了以下探索式的比较:

1.题目对比:“董狐直笔”和“秉笔直书”的两个典故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2.细节比较:“武帝求仙”和“始皇出游”中的“求仙”有哪些相同之处?两个典故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3.情节对比:《武帝求仙》中,居良久,李少君病死。故事发生了转折。主人公去世了,都会将故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你学过的课文中出现了哪些类似的情节转折呢?(《穷人》中的西蒙去世,《桥》中老支书和年轻人的牺牲。《在柏林》中老妈妈的三个儿子牺牲在欧洲战场中)

4.知识块对比: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的作者情感进行比较。

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执教者引导学生对旧知悉心回忆和梳理,总是能从知识的对比中有新发现。此时,探究性学习的开始,正是让思维发生品质变化的起点。

(三)聚集字群,引发联想,领悟诗人精神世界的情感美

对于语文园地里诗歌的学习,教师要问问孩子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经过师生多次对话,孩子们大致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大意。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深度解读,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教学《回乡偶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离”“回”“无”等字。让学生边读边想,从表面读到内在精神领会。

师:什么时候走的?又是什么时候回家的?

生:年轻或者是小的时候离开的,等老时,回来了。

师:读。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

师:这么些年,什么发生改变了,什么一直没有变?

生:乡音没有变,头发却白了。

师:读。

生: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再读这两句,你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回家怎样的感受呢?

生:我读出了悲伤之情。

师:对什么的悲伤之情?

生:对时间流逝的悲伤之情。

师:你能记得哪些时间流逝之快的诗句或者是词句呢?

师:带着这种悲伤之情来读一遍。

师:你还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也读出了一种悲伤情感,就是老人和小孩都是同乡人,但是小孩却不认识他,也不知他从哪里来的。

师:嗯,一种相见却不相识的悲伤。都是读出了悲伤之情,就请你们一起来读吧。

师:还有谁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从“乡音无改”读出了诗人对家乡一种永恒的思念之情。

师:教师也从你的思考中得到了启发,诗人不管离开家乡有多远、多久,却一直对家乡怀有赤子之情。你的思考很独特。这种情感,作者没有说出来,但是被你读出来了。带着这种情感,请你把诗歌再读一遍。

一节好课要有新的问题被提出来,新的思想被领会,新的认知被建构,新的思路被发现。如果没有这些或者是其中的某个“新”。那么一节课总是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的。如何出“新”呢?

首先,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和结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思维劳动,也就是肯定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存在的价值,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做了铺垫。

其次,善于发现和重视学习经历中的差异。学生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是不同学生对同一材料有着差异的学习体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教师应重视和梳理这些“差异”,从而让学生有新发现,获得成就感。

第三,明确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习者。教师也要清零“内存”,秉持探究真理的姿态,自觉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听出发言者背后的情感跟思想意图。

(四)捕捉意象,对比联想,领略古诗文意境深邃之美

古诗文中有一些意象是可以互相联通的,是有一定类比性的。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典型的意象,和学生一起回忆、比较诗人与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同是“闻声”,如苏轼来到黄州,虽闻子规啼,苏轼却写道,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不在少?门前流水尚西流?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于困顿中亮出了不服输的人生信念。于此,我们联想了郦道元听到凄厉猿鸣,却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苦。皆触景生情,一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豪迈;一是禁不住流下人生悲哀之泪。如此一比拟,苏轼的人生豁达姿态就呈现在课堂上了,其鲜明的形象让人禁不住进行情境联想:苏轼七年没有见到弟弟了,如此,八月十五的晚上,看着一轮明月,发出了这样的人生呐喊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面对人生不同境遇,或是逆境,或是顺境,苏轼,却总是能够以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呈现于世人眼前,这凸显于他的作品中。

诗文意象承载与表达功能是互通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都有类似的意象运用,其实这也是诗人当时的人生心态和思想的表征。如,意境“素琴”,在《陋室铭》和《高山流水》中都提到了“琴”。于是乎,我们用《高山流水》中的“琴”乃知音者的生命弦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陋室铭》中的“素琴”的内涵,进而发掘陋室“不陋”的内涵。

(五)设计样式,联想生活,感受古诗文内容融合生成之美

诗歌学习避免烦琐的分析,倡导简洁、明了、清晰的教学氛围。语文素养的落实,必须落实在一个具有新生能力,能积淀语文素养表达的框架中。语言表达框架,就是基于教材的情感与思想基础,融合文本核心知识和自我生活经验,设计出富有逻辑性的、对称性的结构式表达,提升学习者的品质表达能力。从而领悟文本情感,启迪思维智慧。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表达框架:读了这首诗歌,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想到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词是(              ),因为(             )。清晰而又准确的表达框架呈现于每个学生面前。之后,教师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与表达时间,如此,学习者才能将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衔接。这避免了教师过多讲述带来的“课堂控制”。现场看来,基于这样的学习样式,孩子们举手的多了,教师也能够安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了。基于语文要素的框架式表达,具有这样的特征:

1.具有前期充分的自主学习;

2.具备逻辑而又宽泛的表达框架;

3.具有充分的自主思维空间;

4.师生认真倾听,感受学习者和文本自由对话的快感。

基于文本的学习基础,师生不妨洒脱一些,大胆进行想象,这样,那种来自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快乐就会在心中出现,并产生某种思维碰撞的灵感。思路清晰了,情感真挚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也轻松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存在着些许轻松的笑点,有时,这笑点的背后不正是课堂进行素养转型的生动内涵吗?

参考文献:

[1] 章玉婷《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策略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22期。

[2] 翁婷婷《多措并举,让学生纵情学习古诗文》,《教育界》2023年第15期。

[3] 郑洁华《在小学语文古典诗文诵读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界》2023年第13期。

(熊正佼,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宋春雨,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