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朱滢摘 要: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组织与呈现的基本形式,体现出对语文教学要素的整合,也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紧密围绕语文新《课标》开展学习任务群,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文章简要论述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学习任务群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重点以实际教学案例为支撑,从统整单元主题、布置情境任务、开展实践活动、呈现活动步骤、展示学习成果五大方面,阐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学语文 单元主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围绕学习主题设计具有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下感知、探索、积累、建构,并逐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阶段,开展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唯有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征,认识到学习任务群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开展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任务群的意义,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
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征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核心概念,指出学习任务群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构成。虽然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论述较为笼统,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体现出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本属性,反映出语文课程内容内部的组织架构及其在不同学段的分布特点。在学习任务群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以单元统整为起点,根据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单元语文要素等提炼不同学段学生感兴趣的与单元主题高度契合的话题,再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内选取隐含正确价值观念并体现语文学科观念的问题,由此形成学习主题。教师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创设带有情感色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以问题为主线串联单元内容,在情境内布置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任务,面向任务目标的达成设计并开展具有逻辑关系与内在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而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以主题为引领。不同于单元主题,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主题是对单元主题、话题以及问题的高度整合,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主题意义的探索与建构;二是以情境为依托。学习任务群的开展依靠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将语言文字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与文化生态之内,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三是以任务为驱动。学习任务群是若干个任务的集合,体现出任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作用;四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语文实践活动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形式。
二、学习任务群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形成核心素养的内容载体
崔允漷教授所说:“核心素养就是指能做事,关键能力就是能做成事,必备品格就是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就是坚持把事做正确。”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用语文做事,在做事中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是学习任务群的根本。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是什么”,而且关注“知识如何产生”“知识如何运用”,旨在通过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从语文的视角出发解决生活问题,将所积累的语言文字知识转化为外显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是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容载体。
(二)丰富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
学习任务群体现出结构化的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中三个层面、六大学习任务群囊括全部语文要素、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学习任务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载体、课程的形式等建构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群,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遵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与语文要素,形成从语句到语篇、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语文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与之相关的任务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习任务群,体现出学习任务群的优越性。学生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语文学习潜力,主动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与语文活动经验,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心感受,切实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此可见,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统整单元主题,探寻语文学习的生长点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习主题为引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过于宽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准方向、明确要点、确立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的问题。而延伸人文主题,围绕小学生所处的社会、自然、生活选取其感兴趣、乐于探究、能够讨论辨析的话题,结合特定话题提出真实的问题,从语文学科观念角度入手,在遵循语文学科本质属性与底层逻辑的前提下将人文主题内的特定话题与真实的问题统整为有机整体并确立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主题,能够探寻语文学习新的生长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鉴于此,教师需要从单元统整的视角出发,提炼学习主题、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金秋时节”,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写日记”。涉及两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根据单元导语、单元语文要素、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材设置的板块、不同板块的内容与要求,站在单元统整的高度确定学习主题—用日记记录秋天的美好。该学习主题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既可以达到训练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又体现出“用语文做事”的语文学科观念,引领学生阅读与鉴赏课文,在秋日情境内积累描写秋景、抒情的语言文字知识,并通过日记中的创意表达实现对语言文字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布置情境任务,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状态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开放性、综合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兴趣特点、认知发展规律等精心设计任务,将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作为学习任务的载体,以真实问题为任务主线,结合真实问题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情境任务逐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逐步跃迁至潜在发展水平,将任务布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设任务“支架”,在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状态。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围绕“用日记记录秋天之美”这一学习主题设计如下任务:1.与文人共赏秋景:指向基础型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阅读与鉴赏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探索秋天的特点,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想象古诗以及其他课文中所描绘的秋日画面;2.与同学共话秋天:指向发展型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观察自然与生活,与同学分享经验、讨论自己对秋的感受、讲述自己与秋的故事等;3.整理并分享我的秋天日记:指向发展型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以秋为主题创作诗歌,用日记记录秋天之美并相互分享。上述三大情境任务层次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写作中表达的核心素养发展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
(三)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实践问题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征与属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整经历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并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倡导学生用身体器官或工具做辅助进行学习,将实践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通道。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真实的情境为依托,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在此基础上开展集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嘴,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的特点,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确定学习主题—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设计四大情境任务:
1.我的心爱之鸟:将《白鹭》与《珍珠鸟》组合,开展“颜值PK”“生活微镜头”“‘拍摄’心爱之物”三大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课文中作者描写手法、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点。以活动2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聚焦课文词句段,细致体会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以活动3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两篇课文中的词句段并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爱之物。
2.借落花生喻人。开展三大语文实践活动。以“我看落花生”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落花生的特点。以“落花生的收获”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的话的内涵。以“品尝花生,借物喻人”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内感悟课文内涵,联想生活中的人、事、物。
3.赏桂花:开展两大语文实践活动。以“我与桂花”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桂花带给作者的美好回忆。以“赏桂花”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体验作者欢乐、兴奋之情,结合“阅读链接”等板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展览我的心爱之物:开展制作标签、说心爱之物、写心爱之物三大活动。活动1要求学生挑选2到3件心爱之物并在标签上简要写出心爱之物的名字、特点、来历等信息。活动2要求学生展览自己的心爱之物,向同学解说物的意义、自己与物之间的故事等。活动3要求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出心爱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上述教学案例中,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与情境任务紧密相连,支持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逐步解决情境任务问题,并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呈现活动步骤,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突出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自我调整能力薄弱,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并把握好学习要点。针对小学生此类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设置具有可操作性、启发性、完整性的学习活动步骤,对每一个活动步骤中学生的行为、学习效果等提出具体的要求,适当收束小学生过于发散的思维,适当约束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让学生充分且有效地经历语文学习过程,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中,为了指导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借落花生喻人”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应当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采用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教授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1中通过随文批注的方式阅读物、人、道理之间的关系,理解父亲的说理过程。在活动3中引导学生“比一比”,找寻物与人在品格方面的相似性,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与之相同的品质。通过呈现活动步骤、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有目的、有次序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五)展示学习成果,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效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原则,要特别设计教学评价标准,设置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所设计的评价标准要满足过程性、全面性、客观性、多元化的基本要求,全面且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记录学习感悟、体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而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找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短板,并通过多种方式补齐短板,获得均衡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设计情境任务后向学生发送“学习任务清单”,清晰罗列出学生所需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需要呈现的学习成果、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学习任务完成标准等。在每一项活动开展后,教师都需要留出3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回顾任务完成过程,评价自己在活动中是否态度积极、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能否与同学进行有效沟通与探讨,可否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想法等。在学习任务群开展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善学习任务清单,总结性评价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积累、阅读鉴赏、个性表达等方面进行自我改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群是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驱动力,有助于丰富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需要把握好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征,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及其载体建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打造真实情境,开展趣味性、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个性感悟、深度思考、建构意义、探索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英《“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35期。
[2] 章冰瑜《小学语文高年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策略》,《新课程导学》2023年第23期。
[3] 陈天祥《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背景下读书笔记教学价值的再思考》,《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