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德育评价体系标准的建构

作者: 巫淑英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动之下,教师需要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细化分解和有效落实方面进行有效强化,要充分体现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和相应的德育效果,进而使德育水平得到切实提升,为学生的德育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奠定坚实基础。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学校方面需要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和行为标准,明确相应的评价目标,然后以此为指引,提升德育效果。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 德育评价体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63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高度关注德育的内容,确保德育质量、教育水平得到切实提升,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同时要强化家校社的有效联系和顺利衔接,在落实协同育人目标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的有效参与,确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能够协同发展,从而体现出更加良好的教育效能。同时也要构建与之相应的更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然后在相关标准的作用之下,使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呈现出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才能充分强化协同育人的根本内涵,为家校社育人效能的充分体现提供保障。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

通常,所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主要指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合力的教育机制。在具体发展环节要确保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在明确共同育人目标并且强化密切合作和有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育人效果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德育和综合能力的增强提供基本支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需要确保三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应有的协同发展效应,为学生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家庭教育方面,要体现出家庭的启蒙和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出更加健全完善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学生在情感的纽带作用之下,能够在最开始阶段就体现出良好的德育水准和道德修养。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系统完善的德育指引,这样才能在各类德育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阵地作用,使学生在德育方面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

社会教育又叫做社区教育,是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若干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而凝聚在一起的教育场所。在各类要素整合和充分优化的背景之下,使得社会大集体能够发挥更为强大的合力作用,使得德育形成必要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在社会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作用之下让学生得到良好发展,在德育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应有的德育效果,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化和综合能力增强提供必要保障。同时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效果。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德育评价体系标准的建构策略

在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有效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和应用标准是十分关键的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在制定德育评价体系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明确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有效确保标准的构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应有的育人效果,为家校社协同发挥合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德育素养的切实提升提供必要条件。具体来说,相关构建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评价范围,体现标准的综合性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之下,要想确保德育评价体系标准能够切实可行,形成相应的根本价值,需要在标准的综合性和范围的拓展方面有效加强,要以德育评价为切入点进一步实现拓展延伸和有效整合,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评价的根本价值,为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范围标准综合性的强化方面也要更有效分析,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道德习惯、性格、个人成长背景以及德育现状等内容,也要有效做好学生各方面指标和全过程的评估判断和有效优化,进而在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以及学习行为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评价,体现出综合性、全面性,以此为德育评价体系指标的切实构建和充分明确提供支持。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评估,全面了解各类情况拓展评价范围,从而在根本上体现出体系标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以此为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更良好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在学生的德、勤、能、绩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估和充分判断,进而在结合初中教育教学体制和德育方案的基础上确保整体评价体系标准更切实可行,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在切实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指标的过程中体现出整合效应,为家校社的共同参与以及协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2.做好评价方法创新,体现综合评价效果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之下的德育评价体系标准构建过程中,要想体现出应有的评价效果,需要在评价方法、评价手段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和充分完善,除了确保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不断丰富之外,在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评价的切实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分优化。要高度关注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切实完善,有效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德育的根本要求,使德育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与时俱进,充分适应当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然后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采用更先进、更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大数据分析以及信息收集整合手段,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精准、更切实可行,在匹配信息化技术充分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让整体评价更具有创新价值,从而充分明确当前的学生德育现状,以及家校社的合力发展情况,然后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处理之后,确保各类数据和相关指标得到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体系标准的基础之上,使得德育工作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在明确相关数据信息且作出统一收录和存储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健全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这样可以为整体评价的切实优化和充分落实提供必要条件。

在各类数据的整合作用之下,使得德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得到切实改进和有效创新,在家校社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的基础之上,充分融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等,以此在更大程度上充分优化德育评价体系,在体系的构建和切实落实方面体现出根本价值,从而为德育评价的顺利进行和综合效能的体现提供必要支撑。这样可以有效突破传统评价标准中可能存在的轻视德育,并没有高度关注家校社协同发展等相关方面的问题,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整合各类数据指标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德育的评价效果,为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和整合作用提供必要条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的有效落实,为家校社发挥合力作用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当前德育评价体系的与时俱进,为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取得更加良好的进展提供帮助。

3.强化自我评价作用,有效促进评价环境优化

在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标准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家教社的共同作用之下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加大自我评价力度和根本作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效果,为德育评价工作取得更明显成效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学校需要进一步有效构建相应的自我评价和自主探究机制,让相应的评价指标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落实,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明确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使学生也可以说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然后在自我评价机制的作用之下,使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配合,协同推进,在促进教学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实现查漏补缺。

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切实优化,让家长和学生可以形成更加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互动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正确引导,明确自身的差距或者不足,然后通过家庭教育的有效优化和德育的充分指引,让学生可以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进步,进而确保在德育评价体系和项目标准的构建过程中,自我评价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在五育并举目标的落实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环节得到有效指引,明确相应的自我评价指标和相关要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本身在自我评价中所呈现出的作用和价值,使自我评价在德育教学规划和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促进德育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可以发挥应有的价值,为学生德育素质水平和综合能力增强提供必要条件。

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在评价环节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作用和价值,使评价的各项内容更精准,从而充分体现出德育评价体系的价值和根本作用,使学生在德育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切实完善和有效进步,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良好成效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促进德育评价体系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各项标准的执行奠定坚实基础。

4.确保评价内容多元化,强化标准的可行性

在针对德育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要在评价内容方面进行有效优化,要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进行论证和分析,进而从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发挥合力作用,在根本上体现出德育评价内容的价值和作用。在评价内容的构成和比例方面可以切实优化,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体操作过程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效能和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得到有效整合,进而从根本上体现出更显著的评价效果。在整体的评价过程中进一步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在德育理论学习及德育实践推动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分,以及教师的评价和家庭评价、社会评价都进行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以此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评价多元主体的参与效果和评价的根本价值。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其核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在整体操作过程中体现出精准性和可行性,让学生在不断总结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德育评价所呈现出的再教育特征。在德育的整体操作环节,确保各项工作向人性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德育评价的根本价值和深远意义。

5.确保评价经常化、常态化,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在针对德育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要确保相关评价机制可以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并且对于评价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充分完善,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应有的评价效能,使家校社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落实德育的根本目标。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并不是遏制人或者限制人,而是要体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查漏补缺和优化发展,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指正和分析,让学生得到正确指引,进而从根本上有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自我评价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相关评价指标更具有切实性、可行性、全面性,要尊重学生和帮助学生,对于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整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通过学生周记或者师生练习册以及校长邮箱等相关形式进行及时沟通和有效交流。对于评价结果和相关指标要及时交流,对于评价结果要慎重填写和有效记录,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评价的精准性和指引性,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评价结果也要进行切实分析和及时互动反馈,让学生可以充分明确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以此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评价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为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支持。通过丰富可信的背景资料,各类评价内容可以更精准,更切实可行,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的总体评价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效应,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进步提供必要支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德育的功能和教育价值,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更良好的效能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有效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具体操作环节,要确保家校社能够协同发展、共同育人,在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之上确保三个方面有效衔接、充分融合,进而在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评价形式的创新性等相关方面进行切实加强,确保学生可以实现自我评价和查漏补缺,使评价结果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德育取得明显成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卓伟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中学德育探讨》,《教育界》2020年第38期。

[2] 刘良军、朱春芳《论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探究》2022年第1期。

[3] 张竹林《构建教育治理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治理探索——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现代教学》2021年第26期。

[4] 傅国亮、孙云晓、康丽颖等《共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华家教》2021年第6期。

[5] 崔冬生、陈云霞《家校共育背景下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探讨》,《商品与质量》2020年第50期。

[6] 张晶晶《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新课程评论》2022年第5期。

[7] 刘良军、朱春芳《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陕西国防职教研究》2022年第1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智慧平台的路径研究》的成果,编号:GS【2023】GHB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