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借助任务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何秀芹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古诗词教学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的任务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借助任务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教学 任务群 爱国主义教育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古诗词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借助任务群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感受古诗词中的爱国思想,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情感表达。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对自然的描绘、对人生的思考,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陆游的《示儿》一诗,学生可以体会到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杜甫、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中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渴望。这些诗词可以引导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产生热爱之情,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念
古诗词是历史的镜子,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对时代背景的真实描写,为学生展示了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例如,《村居》描述了古代农村的生活场景,《山行》则描绘了古人乘坐马车出行的情景。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同时,古诗词也是诗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例如,《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登鹳雀楼》则展现了对国家的热爱。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状况。此外,许多古诗词与历史事件和文化紧密相连。例如,《出塞》反映了古代边塞战争的悲壮。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通过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念,帮助他们真实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精准地描绘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其简短而意味深长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引发读者的共鸣。此外,古诗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赞美,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深深感受到古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渴望,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贡献的积极意愿。通过学习、欣赏古诗词,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言之美、形象之美和情感之美,还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和自豪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借助任务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1.认知契合性
认知契合性是任务群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指任务设置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契合,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确保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阅读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诗词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选取描写自然景物、民俗风情或历史故事等方面的古诗词,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在最初的任务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和表达方式;后续任务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古诗词的兴趣,体验到诗词之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
2.形式多样性
形式多样性原则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和文化内涵。这一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比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特点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感知古诗词的魅力。例如,通过课堂朗诵,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音韵美;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与知识面;通过诗词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诗词文化节、古诗词展览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古诗词的魅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展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领悟,加深对爱国主义理念的体验与认同。
3.内容深刻性
内容深刻性原则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从而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为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诗词作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对于清朝诗人郑燮的《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豪迈情怀和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思想情操。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教学《秋叶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诵、分析鉴赏、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悟诗词中描绘的秋日苍茫静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进一步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借助任务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深挖古诗词内容,培养爱国情怀
为了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挖古诗词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难度和主题的经典古诗词作品,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古诗词的背景,让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情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接着,进行诗词内容的深度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爱国主题。例如,针对《出塞》,教师可以问学生:“诗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意味着什么?作者诗中提到的‘飞将’是谁?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爱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查找关于这首诗的相关资料,对古诗词内容进一步拓展;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文字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自己对这首诗中蕴含的爱国思想的理解,并和其他同学分享。以上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设计多样化任务,激发爱国热情
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设计多样化任务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的古诗词作为任务内容。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为例,这三首都是蕴含着深厚爱国情怀的名篇佳作。针对这几首古诗,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一首进行模仿创作,要求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出发,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文化展览活动,在展览中展示他们对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古诗词的阅读笔记,要求他们从爱国主义情感的角度出发,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并进行演唱,要求他们在演唱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音乐美和艺术美,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和创造力。通过多样的任务形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他们对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组织实践性活动,丰富爱国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构成任务群的系列学习任务“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性活动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遗址和纪念馆,如黄鹤楼、岳阳楼等名胜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内部的文化活动,如邀请专业演员或教师进行古诗词的演唱或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学生也可以通过朗诵、舞蹈、戏曲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表达。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校园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爱国体验,如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关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爱国体验。通过制作诗词朗诵视频、参与线上诗会等方式,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妙与情感。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丰富了他们的爱国体验。
4.创设古诗词情境,增强爱国情感
“创设古诗词情境”的任务群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具有显著作用。
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词中表达的爱国思想和情感。例如,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杜甫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展示杜甫所描述的路线图,让学生结合古代的交通情况,思考诗人此时的心境。同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词情境,加深对爱国情感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利用道具、服装、表演等方式,将这首诗的情境进行再现。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诗人“涕泪满衣裳”、妻子“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诗句所描述的情境,表达听到“收蓟北”消息的喜悦之情。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国情感的力量,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任务群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内容、设计多样化任务、组织实践性活动以及创设古诗词情境等策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意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培养,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维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名师在线》2023年第25期。
[2] 程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新校园》2023年第1期。
[3] 崔标《关注任务群导向 融汇导学练智慧——学习任务群导向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Z3期。
[4] 曹晓航《运用多种策略,优化古诗词整合学习》,《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3年第7期。
(何秀芹,1976年生,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