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双减”背景下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 董代群摘 要:近年来,“双减”政策的落实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想要实现持续性的发展,仍需教师做出全面改进。目前来看,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初中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降低学生学习、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压力,教师需要根据学情进行再度思考,将政策落实,采用多元化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本文详细分析“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调整方式,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双减”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还应与当前学情和其他教育标准进行融合思考,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提质增效”。目前来看,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中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互动效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调整方向
(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双减”政策出台后,最直观的改变为学生地位的变化,从原本的被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单向传输知识的观念,控制作业量,给予学生更多课后自主学习、培养兴趣的时间。如此一来,教师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七尺讲堂中,填补以往课堂教育的空白,教学压力增大,对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双减”政策推行后,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保证让学生高效理解知识,从而减轻大量课后作业布置的必要性,用课后时间完成兴趣培养。
(二)注重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更加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而“双减”政策将教师专业性和学生学习效率相结合,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时间和质量,并非单一性地认真听讲、知识复述、记录笔记,而是消化知识。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倦怠等不良心理,学会主动接受知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也能大大提高。针对这一方面,普遍会采用具有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样化情境完成学习引导。
(三)实施多元化教育
“双减”政策要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延长课后自主支配时间,使其具备更好的精神状态,降低学业压力和作业压力,大幅提升专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根据初中生年龄特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从思想角度来看,语文科目在初中教学科目中具有“思想担当”的地位,其内容的编订完全依照现代社会思想要求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因此,在教学时可充分进行思想意识的引导,如爱国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等。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的阶段,可采用多样化方式,调动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如情境创设、生活化教育等。从学生思维上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多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如此一来,即便日后所学知识范围扩大,也能快速厘清学习框架,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对其日后的思维运用也大有裨益。从人格培养方面来看,可多采用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还能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健全人格。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
(一)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双减”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这一理念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则表现为进一步精简教学流程,突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自身发展大有裨益。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考纲要求和课程标准明确教育内涵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教学理念提炼。其次,选择教学方式,根据以往教学方式来看,大单元教学模式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最佳办法,该教学模式也符合教材编写特点,以单元为单位统一主题,有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集中重点,立足课堂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明确单元核心知识点。最后,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育,需要进行单元总结,强调主题的升华,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内容包括:三项任务,围绕新闻,分别以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表达我国一些重大事件。根据考纲内容来看,该单元主题为“变化着的社会”,从教材内容上来看,能够发现任务一《新闻阅读》中记录着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课下时间查询《消息二则——毛泽东》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目击我国航空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几篇中事件的时间、主角。如此一来,能够强化学生对“变化着的社会”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减少课上解释时间,精简流程,这是“减负提质”的关键。
根据单元主题和内容来看,可以将其与素质教育中爱国理念、民族意识等方面相结合,利用真实的历史信息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我国逐渐成为“东方大国”的进程,使其自觉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挖掘教材内容促进人格培养
“双减”政策落实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教育进行改革,本质上是对学生人格、思维转变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切忌直接减少课程压力,而是要重塑教材,深刻分析其内涵,挖掘所表达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教育,填补教学空白。
仍旧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内容以新闻的视角了解历史,教学目标为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体裁特点等知识以及基本的采编技能,强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对信息的精准捕捉能力、收集素材能力、总结能力、自主策划能力。由于年龄和个人能力的限制因素,教师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集体组织能力,从而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从任务一《消息二则》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篇新闻来看,主要记载了两段解放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虽然内容短小,但从新闻内容上来看能够展现出人民解放军骁勇善战、力阻顽敌的英勇气概和团结爱国精神,包含着对他们的赞美,可以配合背景音乐进行集体或个人诵读,深刻感受爱国情怀,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一报道中客观记录了颁奖时间、地点、获奖者、背景等内容,学生能够通过新闻感受到材料的缜密和翔实,充分展现颁奖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可以在班内创设颁奖形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颁奖的严肃感和获奖的荣耀感。对于《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能够明显感受到新闻作者的形象化描写,展现第十九届亚运会中我国运动员的跳水身姿,展现健儿为国争光的荣耀时刻。《目击我国航空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完整直观地记叙了我国歼十五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时刻,这一报道用平实的文风叙述我国海军事业的傲人成就。完成课程传授后,教师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再度升华,切忌不总结、不归纳,做到积极引导学生思想,打造高效课堂。
任务二和任务三则是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作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应当时刻具备“减负提质”意识,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结合,即“理论+实践”,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报道题材限定、采访方案制作、采访提纲草拟、新闻素材搜集、新闻撰写以及口语表达这几项任务。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相互合作的快乐,还能培养集体意识,拉近生生距离,促进其相互交流、理解,使其具备包容性思想。教师在此环节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后思考时间,并适当参与到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忌过度干预,影响公平性,有悖于本单元教育的原则。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自己与他人的优势和不足,并合理安排组内成员角色。总结来说,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合理利用课上时间,整合教材并合理分配,挖掘教育目的,选择合适方法落实教育。以本单元为例,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新闻,养成自觉关注新闻的习惯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明确新闻采访求真务实的原则,主动贴近时代脉搏思考现实问题。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1.巧用多媒体技术
“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校内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保证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使其更好地回归校园,将重心放在校内教育上,降低校外培训的必要性。这一理念也间接强调校内在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重点关注课堂的高效性。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寻找教材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契合点进行融合,利用网络虚拟环境创造充满智慧化的学习空间,真正做到“转识为智”。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本次研究分别从创设情境和思维导图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从创设情境方面进行分析。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为例,教学难点为体会写景抒情的写作方式,表达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感。其中有很多文言文句子相对抽象,而初中生由于自身经验较少,对于作者所描述的景象存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根据学情选择在课前或学完整篇文章后根据知识点录制4—6分钟的视频,配合文章朗读播放,每个画面均要与《小石潭记》中的句子一一对应。为增加趣味性,还可以设计游戏,如播放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背出对应的词句。如此一来,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将视频和图片发至班级群或家长群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随时观看。
从思维导图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技术除了具备创设情境的作用外,还能用于学生思维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其理解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厘清语文阅读思路,更好地接受知识,从学习难度上则能进一步实现“减负”。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为例,文章以父亲的“背影”聚焦情感,每个段落环环相扣,最终组成逻辑清晰、情感丰富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理解这一文章的表面意思,但情感内涵可能会理解不充分,无法快速引发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学生初读和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可利用信息技术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降低学习难度,强化理解。
在实际构建中,可根据文章主体情况划分层次,本文将《背影》这一文章主要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惦记背影,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对应文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这一片段。第二部分,祸不单行,此部分为追叙环节,交代背景并做好铺垫,分为两处:(1)祖母去世,对应文章“还亏空变卖典质、办丧事又欠新债”,家境十分惨淡。(2)父亲赋闲,对应文章“去南京某事”。第三部分,浦口送别,也是本文情感迸发的重点部分,精心描绘情境,此部分可再进行细化:(1)到南京,对应文章“再三嘱咐,两次踌躇,亲自送我”。(2)进车站,对应文章“雇请脚夫,叮嘱再三”。(3)买橘子,对应文章“穿着臃肿,体态肥胖,蹒跚,缩等动作”,此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详写和略写两种写作方式。(4)离开我,对应文章“走几步,回头看”。第四部分,老境颓唐,照应开头并深化主题,展现父亲的凄凉冷落,对应文章“家境是一如不如一日,父亲离大去之期不远”。完成整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发现文章结构环环相扣,此时,教师再解读文章情感,针砭时政时,则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形成过程,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
2.生活化情境教育
分析“双减”政策的内涵,能够发现无论是减少作业还是减少校外教育时间,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自己的生活时间所占比例。在此背景下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目标也可以从上述这一角度展开思考,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环境。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包括观察大自然、观察时间等,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入手,寻找身边的事物。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教学目标为精准提取信息并概括,品鉴说明文语言的条理性和说明方法。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和自身经历来描述大自然,如“杏花开了,大自然向我们传达要赶快耕地”;又如“桃花开了,大自然向我们传达要播种”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做到善于发现并尊重自然规律。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并不真正意味着要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简化与凝练,真正做到“量少而精,质下有层”,让学生深度感受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学习价值,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实现自主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度分析政策内涵,根据现阶段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积极引导,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整教材知识,选择最佳教学模式,并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思想,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橙艳《“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好家长》2022年第25期。
[2] 董琦《“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几点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3] 孙彦伟《“双减”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实施途径》,《亚太教育》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