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主题班会开展策略探究

作者: 李娜

摘 要:德育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任务,而学校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承担着更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培养的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是负责班级德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班会工作的开展是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举行班会活动是小学班主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德育 主题班会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所有任教教师的工作。班会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地位。班会活动不仅是班主任针对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进行定期总结的活动,也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互相传递信息,沟通想法的重要活动。班会的举办目的是为了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班主任要认真挖掘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德育知识内容,以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主题班会的重要性

(一)重要的沟通桥梁

班主任是与班级学生进行心灵接触和思想沟通的人。主题明确和深刻的班会活动将实现有效的思想交流,以及促进学生对自我、人生、家庭、学校等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同时,促进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后续班主任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调味剂

主题班会是脱离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举办形式多样,可以有效结合汇报、辩论、竞赛以及文艺表演等内容。班会的趣味性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暂时抽离出来。这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学生能够得到短暂的调节,以良好的状态回到学习中去。

(三)班级凝聚力的强心剂

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具有整体性,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班会活动中,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班主任通过收集学生的意见,解决班级里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发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班级实现良性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面临的问题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智能工具,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十分便利。但是正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指出的: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渠道,各种信息广泛传播,好的坏的掺杂在一起,小学生还不具有完整的辨别是非和好坏的能力,极容易受到影响。不良信息的冲击,导致小学班主任开展主题活动的难度增大。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当下的小学生更加个性化,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但是由于认知有限,看不到事物的整体面貌。对此,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且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设计班会活动时,要以较全面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态度。

三、小学德育主题班会的开展策略

(一)明确班会主题

班会的主题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东讲一点,西讲一点,没有整体性。主题班会不同于那些“大杂烩”式的班会课,每节课只有一个教育目的,解决一个问题便已经足够,太多的目的反而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活动结束后,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班会的主题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辩论的热情。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的德育班会活动需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德育内容是有多样性的,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活动时,需要将德育内容进行细致划分,避免内容的重复性,以及素材的重合性过高。

以爱劳动和感恩的德育教学为例,让学生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家中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如洗碗、叠衣服、拖地等家务既是学生爱劳动的表现,也是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做好家中力所能及的小事的表现。这个事例涉及爱劳动和学会感恩的两项德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引用此事例时,需要结合班会的德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内容的思考。

(二)区分主题班会与普通班会

普通班会具有规律性,时间比较确定,通常为每周一次或者是每几周一次,临时班会较多,所讲述的内容会比较浅,且涉及内容较多,也比较碎片化,通常为讲述班级上的一些上课纪律或者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主题班会的开展通常以集中于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指向性明确且单一,其中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功能便是关于德育。

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活动时要明晰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重要性,设计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

例如,针对普通的班会活动,主要是以班主任的讲授为主,是班主任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班级的学习生活,将班级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摆在明面上,并提出解决措施,要求学生要如何去做,主要为班主任单方面信息的输出。而对于主题班会活动,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共同进行组织和设计。虽然班主任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但是需要班级学生的集体配合和参与,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输出对某一个事物或者是现象的看法,是双向信息的输出。不同于普通班会,主题班会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从内而外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

另外,普通班会更加注重的是结果,是班主任在输出信息后,学生是否能够有效接收,且迅速做出反应。普通班会的开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及时性的特点。而主题班会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教学效果需要在长时间内才可以进行体现,且教学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沉淀。同一个主题活动可能会进行多次教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德育内容是多样的,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一样,德育知识的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进行。对此,教师在设计主题班会活动时,要挖掘不同的信息资料,将德育内容融合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中。同时,要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

1.理论主题班会

德育内容也分为理论版块和实践版块。理论版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于该德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而实践版块是学生将获取的德育认识反作用于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行为素养。

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为例,感恩的德育内容涉及层面广,可以是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国家以及感恩朋友等,综合在一起就是人要学会懂得感恩。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对于父母和朋友是最为熟悉的。因此,班主任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可以引用感恩父母的有关事例来导入班会的主题内容。

以“乌鸦反哺”的故事为例:传说中,乌鸦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如果母亲逐渐年老体衰,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无法飞行进行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会回到它的身边,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喂给老乌鸦,并且从来不会感觉到厌烦,一直这样,喂养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进任何东西为止,小乌鸦才会终止这种行为。

通过经典故事,学生进行深度的自省。学生从这样的故事中得出这样的道理:动物尚有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品德,我们也该认识到父母日常对于我们的关怀,在生活中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让父母担心。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为父母分担。如是否有自己叠被子,是否有帮助爸爸妈妈洗碗之类。

故事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德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形象生动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如“羊有跪乳之恩”等。“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此主题班会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班会主题之一,班主任需要加以重视,在引入故事的时候要站在小学生的认知角度上来选取案例。

2.实践主题班会

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内容,还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实践行为,因此,在主题班会中,不仅要有理论版块,还要设计对应的实践版块。

如上文中提及的“感恩”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与父母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感悟,在笔记本上列举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有哪些,以及自己又对父母做了些什么,然后进行反思,写下日后自己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或者是自己可以做好哪些事情避免父母操心。又或者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写一封关于感恩父母的信,让学生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里面,并带回去送给父母。再如,利用身边的物品,为父母做一件小礼物,并写上便签注明为什么自己想要送给父母这样的礼物以及对父母美好的祝愿。

在班会上可以进行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如演讲、唱歌等,教师需要结合班会的德育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符合主题内容的表演。如感恩母亲可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父亲可以唱《父亲》,感恩祖国可以唱《东方之珠》《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实践班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人公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班主任在不偏离德育教学主题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使得班会的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感受。

(四)结合信息化教学设备

由于班会活动不同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没有具体的教材,活动内容和教学内容是由班主任提供的。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尤其是在没有固定的信息载体来吸引学生的情况下。空洞的讲学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来支撑起班会主题,将主题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者是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多媒体是教学中主要用到的教学设备,不仅可以展示教材上的主要知识内容,和教师额外补充的知识内容以及素材,还可以将这些素材动态化,在减轻教师的板书工作量的同时,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同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也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使得德育内容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以“乐于助人”这一主题为例,开展这样的主题班会,同样需要有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乐于助人。对此,教师需要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小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班主任仅仅凭借自己的语言输出,可能无法声情并茂地描绘出故事的过程,传达出“乐于助人”的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需要将这个故事涉及的文本以及视频内容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来了解当下主人公的一个心理过程。通过相关的采访报道,了解故事主人公的真实内心想法,认识主人公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

网上有关于小学生回家没有车费向超市老板借车费回家,老板没有过多的追问学生的个人信息,也没有留取学生的任何物品作为抵押,就将钱借给学生的故事。他们没有想这笔钱是否真的还会回到自己的手中,只是认为这个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畴内,自己可以做到,便毫不犹豫地付出。事后学生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如期归还钱财。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网上有很清晰的视频和音频,甚至有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因此,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素材时有熟悉感,通过画面知晓这些事件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是客观存在着的,相比较于传统的经典故事,这些事例更加具有真实性,经得起考证,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可。

由此可见,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来丰富主题班会的时候,同时还要兼顾案例的真实性。因为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不仅影响成人,也在影响着小学生,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比大人还擅长使用网络来浏览信息,可以对教师提及的信息进行考证,所以班主任在用具体的事件时,要全面进行考虑,不能为了德育教学,捏造不实的信息。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主题班会虽然是由班主任进行设计和组织的,但是学生与班主任都是班会活动中的主体,尤其是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的举办目的就是要获取学生的意见,促进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知。只有学生充分参与到班会活动中,与班主任进行有效互动,班主任才可以全面观察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此,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要设计发挥空间较大的活动,以供学生进行发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

例如,部分班主任可能在设计主题班会时依旧以自己的输出为主,偶尔进行提问,学生缺少真正输出自己观点的机会。对此,班主任可以设计辩论赛的活动,将班级学生分为两派,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认识、思考和辩论同一个问题。通过激烈的观点碰撞,学生可以进行深度思考。除此以外,班主任还可以提前将德育的主题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先提前去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在班会活动上当一次小教师,让学生对于此次的德育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主题班会是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活动,班主任要认真对待。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主题班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道磊《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感恩母亲”主题班会为例》,《教育界》2021年第32期。

[2] 刘庆水、周茂荣《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策略》,《读写算》2021年第13期。

[3] 高国春《在农村小学开展主题班会的策略》,《广西教育》2021年第17期。

[4] 徐敬《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参花》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