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作者: 张永静摘 要:德育是当前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班主任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德育的融合与渗透,除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应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积极开展管理工作的创新及优化,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优化建议。
关键词:德育 小学班主任 管理工作 创新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基于五育并举背景高效渗透德育,是广泛关注的一项课题。并且,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具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便给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相应挑战,小学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并进行改变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所以,针对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符合新课改教学目标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提出了教育工作应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实践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应对此方面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明确地说,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加强德育的融合与渗透,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对于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未拥有足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加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广,学生的思想较为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合理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效抵制外界诱惑,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德育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例如思想、政治、道德等,并且和智育、体育及美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对于德育进行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德育还强调了人的意识,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包括礼貌用语、诚实守信等,这些属性对于健全小学生人格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德育的核心,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身心变化,同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落实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德育实施的现状
(一)核心认知有待提升
一些小学班主任实际所开展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德育核心的认知还存在不足,在实践工作中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以自我为主导,导致学生接受德育时比较被动,未使得学生的身心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针对此类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其形成诱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下,一些班主任未对德育功能和属性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导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难以有效融入德育。其次,一些班主任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教育指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导致德育管理时间相对较少,目前的德育工作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培养方法缺乏创新
针对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发现一些班主任在德育中所采用方法存在单一化的特点,创新性不强,并未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综合性考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并且,一些班主任更注重从思想立场开展德育,未注重德育和学生生活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
(三)师生缺少互动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彼此了解,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存在主导化情况,缺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互动性不强。这不仅会限制德育工作的开展,还会一定程度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德育优化的建议
(一)强化岗位管理,促进集体共建
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岗位设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此方面工作会对德育管理的主体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小学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放权”,即将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权力下放和交接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其次,班主任还应遵循“一人一岗”管理理念,使学生可以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并且,对于岗位设置,班主任同样应结合学生的独特属性开展个性化设计,从而在发挥学生才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不同岗位中得到锻炼。此外,在岗位种类的选择方面,教师应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地进行岗位模块功能划分,使岗位分成学习类、纪律类等多种类型,在注重班级管理整体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细节性工作的把控,使学生通过参与多个类型岗位,为其带来全新的体验及感受。小学班主任在实践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对该举措的落实,有利于强化其集体观念及主人翁意识,为德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集中班级事务,开展群策共议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事务相对较多,这些事务的处理和沟通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实践工作中,为确保管理工作效果,应围绕一些无法有效解决的班级事务展开多形式的探讨,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事务的探讨中,比如组织主题班会、班组辩论等活动。班主任通过采用这种方式,除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集体信念外,还能够在师生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想法。首先,主题班会。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德育形式,该形式的应用除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主题目标的理解,还能够采用丰富性的班会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班主任可以将班会主题设定为“我爱我家”“如何尊重他人”等。班主任对于主题班会的组织,应注重对以下几个要点的把控:确保主题点足够突出;活动点应具有创新性;教育点应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活动中。其次,专题讨论。班主任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活动,能够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创建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班级共建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可以将“你对班级的建议”“卫生标准的划分”等作为主题,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这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能够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及时解决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和谐班级的构建来说意义重大。
(三)创建班级情境
基于认知发展角度而言,对小学生开展情境化德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德育的接受度,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深层次感悟德育寓意。所以,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时,可以积极使用数字媒体、生活道具,并且通过情景化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学生,为德育渗透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对此,小学班主任围绕德育所创设的班级情境,首先可以组织情境班会。与常规的语言类班会活动进行对比,情境班会更有利于融入德育,班主任可以加强多媒体的使用,比如将“饭桌礼仪”作为主题,为学生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不文明的就餐行为。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加深学生对文明就餐行为的印象,还能够在情境模式支持下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用餐礼仪,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其次,班主任所创设的班级情境同样可以采用情境游戏方式。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对游戏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师通过情境游戏方式促进德育,除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还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互动过程中实现思想的内化,为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提供有效帮助。对此,班主任可以创设“开饭啦”这一情景游戏,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设置多道关卡,比如“就餐声音”“碗筷摆放”等,使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逐渐学会文明用餐,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创建家庭情境
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所以,小学班主任为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同样应对家校合作的德育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展开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实践工作中,班主任不仅应向学生家长做好德育的宣传和指导,还应倡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历程,为孩子提供更加和谐的家庭情境,这不仅能够为德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还能够在促进孩子的快乐成长方面表现出积极意义。对此,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与学生家长进行协作。首先,生活情境创设。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家庭生活角度开展德育情景创设工作,比如,家长指导孩子自主穿衣服、收拾碗筷等,除了有益于提高孩子对德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还可以通过实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班主任应倡导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同时以这个角度出发,为学生组织相应的共创活动,比如制定阅读计划,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其次,自然情境创设。让孩子深入大自然,与自然进行接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基于此,家长可以将自身的工作安排、班主任的德育计划等作为依据,定期组织野外郊游活动,从而在为孩子身体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为孩子和自然的接触创造机会,使孩子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活力,此方式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五育发展。
(五)建立人性化德育制度
1.从学生愿景出发建立德育制度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德育制度,可以为德育的有效渗透提供支持,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规范化。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习惯。然而就目前德育制度的总体应用情况来看,小学班主任在建立和应用德育制度工作中,通常存在更多的主观倾向,同时,德育制度中的规定及内容缺少创新性和灵活性,很难和学生达成共识,也无法满足德育的高效开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应对德育制度的优化给予高度重视,在其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动态变化给予高度关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疏导,在确保德育制度合理性与适用性的同时,还应统筹兼顾德育制度的适配度,遵循人性化理念,为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保障。对此,班主任首先应做好基本制度的建设。基本制度包括班规、课堂纪律及班级环境要求等,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度制定,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学生的内在诉求进行深入了解。其次,班主任还应重视建设奖励制度。该制度有利于为学生的进步提供动力。班主任应遵循精神奖励优先原则,比如可以采用即时奖励、积分兑换等形式,有益于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发生正向转变。
2.结合学生发展建立德育制度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制度构建过程中,同样应结合学生发展进行综合性考虑,通过有效的制度支持,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好铺垫工作。对此,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分析学生行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深入了解与把握,认知学生的具体形态,明确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及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对德育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提高德育制度的针对性,明确后续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向。第二,明确责任。班主任应专门设立岗位问责制,从而明确学生的职责权限及分工,不仅应确保学生各司其职,还应挖掘和发扬学生的优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为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班主任应更新现有的以学习成绩为指标的选拔机制,从多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考量,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依据进行评选,从而为班级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平台和机会。第三,自我管理。小学班主任应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从而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满足德育工作开展要求。
(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动态评测
德育评价在德育工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际开展德育评价时,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准确把握,同时落实动态化评测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估,使学生对自身的德育接受情况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从而进行针对性提升。对于此方面工作,小学班主任应注重评价标准的建立。新课改背景下的德育评价体系,要求班主任摒弃传统的“一刀切”评价方式,在实践工作中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个性化设定,使评价方式更具合理性与适用性,比如,为学生制定日目标、月目标等,根据小学生各学段特点落实阶梯性监测手段。班主任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确保德育评价标准和德育工作体系之间的适配性,还能够更具客观性地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之后的德育中进行合理化引导。
综上所述,德育是当前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内容,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合理渗透德育,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班主任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应对德育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统筹考虑,从多角度出发渗透德育,这对于实现五育并举发展目标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海波《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教育界》2021年第24期。
[2] 汪宗强《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4期。
[3] 李春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方法创新初探》,《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