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刘迎春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初中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在历史学科中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思想,从情感、价值观角度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文研究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教材中德育元素、教师做好示范等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立德树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36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立德树人”设置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中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教学内容,找到其中的德育因素,并且借由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保证学生能够将其内化吸收,由此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道德素质。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德育流于表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做到德育的有效渗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1.响应新时代教育方针的要求
历史是一门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人文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具有深厚的教育优势。立德树人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历史学科内容中蕴含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元素。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国家相关政策、教育改革方针已经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让初中历史课程在改进中加强,提升历史课程的亲和力以及针对性,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和期待。历史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历史学科与德育同向而行,做好协调配合。因此,历史教师要理解德育教学不仅仅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做好跨学科的结合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历史教学的目标,并贯彻落实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之中。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各科教师总结、继承了丰富的德育教学理论,历史教师要善于学习,吸收这些过往经验,奠定自身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将立德树人教育理论作为历史教学“掌舵引航”的目标,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视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让历史教育符合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响应新时代教育的方针和要求。
2.顺应历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历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指: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出大量历史学科的人才;对历史教师而言,要不断丰富本学科的教育内涵,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方法,让历史教学不断发展。初中历史学科中蕴含着我国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教师要从立德树人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历史学科存在以知识教学为主、对德育重视程度一般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德育,让立德树人教育理论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将所学内容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历史教学与“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历史学科积极融入德育,顺应历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潮流。立德树人重要理论应成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为历史学科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
3.符合历史核心要素的培养需求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科教育的影响也愈发深远。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勾勒出“应该成为怎样的高素养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立德树人教育中的“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给出了回答。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有志向、有能力、有涵养的新时代人才。学生在“立德树人”任务下接受历史教育,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让自身拥有正确的政治理念、良好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学科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学科教育的重要作用,根据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让立德树人教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4.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立德树人的教育因素,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较为宽广,从中国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有所涉及。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材也蕴含着大量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德育内容。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历史素养;在历史文化欣赏中,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历史课堂活动中能够有效培养综合能力;在学习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发明创造方面,培养劳动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教育,以文化知识为依托,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策略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结合当前历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立德树人的任务得以顺利开展,并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对历史知识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如果不能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重拾对历史的兴趣,就无法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案,通过多媒体工具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实现“动态化”,从而保证学生获得焕然一新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也要加强对于班级学生的理解,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历史内容,从中找到深藏的德育元素,这样他们就能提升历史德育学习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比如,在教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讲解孔子生平的视频,让学生对与儒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说一说对于孔子、孟子和儒家学派的了解,逐步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针对《百家争鸣》的教学内容具体展开,介绍当时各家思想方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代表人的形象图,以及他们所主张的理论观点。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理论对当今社会思想的影响。此外,教师也可以准备名师讲解本节课内容的视频教学片段,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名师讲解深度掌握所学内容,深入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初中历史知识,而且还能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立足于初中历史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让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给立德树人坚实的理论支撑,以此来增强初中历史的德育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加强对教材中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而且要针对德育的内涵展开深入分析,让德育元素深入影响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德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找到德育与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的深层联系。但是,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时需要把握好“度”。不是所有历史知识都可以与德育产生联系。如果教师在所有历史教学中都进行德育,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千篇一律,认为德育仅仅留存于表象,而且也会产生“喧宾夺主”的问题,导致学生忽视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融合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平衡点,只有通过特定的课程、特定的案例融合德育,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有深入的理解,实现德育与历史教学的协同统一,让他们的品德修养与历史核心素养同步发展。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时,教师可以立足于近现代各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的行为和事件,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带领学生制作对应的思维导图,将历史上的主要时间节点和主要事件向外延伸。促使学生了解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为了救亡图存做出的努力。并且在课文中找到他们失败的标志和根本原因,作为思维导图的补充。这样学生就能在强化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直观地了解该时期历史事件的具体经过,并深入研究其中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也要理解:尽管路线上的错误导致了他们的失败,但是他们的行为无疑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这样学生在内心深处会油然而生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由此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由此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
3.做好示范工作,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
教师在教学历史课程时,要做好示范工作,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示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指导,让学生有“道德标杆”可以借鉴。初中历史教材中常常通过由介绍历史人物、事件,引申出一系列历史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于历史教材,着重介绍历史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教师本身也要吸收其中的德育精神,维持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给学生做出道德榜样。如果教师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存在道德瑕疵,自身的道德教育就不具备说服力,很难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展示自己高尚的道德形象,充分做好示范工作。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为建设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们,如袁隆平、王进喜、焦裕禄等。这些人物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陌生,尽管这些人物的事迹与精神具有道德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无法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近些年来的“最美女校长”张桂梅、“最美书记”黄文秀等新时期榜样,让学生了解新时期道德人物身上的优点,以此在内心深处建立道德榜样。借此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杰出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道德品质,让学生的言行举止受到道德示范的影响。
4.增强课堂互动,深化立德树人教育
教师在教学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应增强历史课堂中的互动,让道德教育在师生互动中得到高效发展,让学生在良好的互动教学中既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又接受更好的德育洗礼。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法来增强课堂互动,深化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学生在与教师之间的一问一答的互动之中,历史学习效率全面提升。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在提问时融入道德元素,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将自身放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提问,这样的做法能够避免让道德教育简化为道德说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互动。在小组中,学生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进行积极交流,取得更好的历史学习和德育学习成果。教师也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避免主题偏离,让小组讨论互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比如,教师在教学《社会生活变迁》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增强课堂互动来强化立德教育的成果。本节课教学内容展示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本部分内容,让学生探究出现这些变化的具体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四大件”来引入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询问家长过去生活中的“四大件”具体是什么,然后回顾随着历史的发展,家庭中的“四大件”的变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身边的生活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并针对这个话题进行积极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多样的,并且能够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并由此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顺利实现立德育人的教育任务。
综上所述,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品德、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渠道;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人类历史的精彩与深刻。通过历史教育、批判思维的培养、德育教学和各类历史课堂活动,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可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铺平道德和智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思维敏捷的新一代高素质公民。
参考文献:
[1] 问增飞《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8期。
[2] 梁伟杰、白初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德育的有效路径》,《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6期。
[3] 乐小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名师在线》2023年第17期。
[4] 韦春燕《初中历史教学以史育人的要义与路径》,《求知导刊》2023年第16期。
[5] 苏建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吉林教育》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