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于铭妍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五方面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检验学生其他历史素养是否达成以及达成度的重要标志,历史解释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后应具备的必备技能。初中历史课程需使学生学会充分占有史料,支撑解释;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探寻因果;强调历史用语,清楚表达个人理解等。此外,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主题板块,将素养导向落实,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 历史解释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37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很大关系,在旧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学生的教学活动主体地位。新《课标》首次提出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构建起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系,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更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组织设计课程内容,指导课程实施,以此促进教学的变革,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度发掘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教育功能上特殊的育人价值。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亦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中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也就是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后应具备的必备技能。高中历史教材改革后,由专题史变更为通史形式,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递进关系更加显著,历史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初中阶段需要为更深层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在学生初步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尤为重要,这同时也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目标阐述为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据此,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可以拆分为提高学生占有史料的能力、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
一、充分占有史料
不可能重演是历史的特点之一,历史是一维的,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法重现过去得到历史认识,但是时间的长河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形成对历史的认识。“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对历史形成的观点和结论大部分情况下都出自对史料的解读,培育历史解释能力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重视史料,从史料中还原历史原貌。
进行历史解释首先要认识历史真相,历史留下了众多痕迹需要我们去探寻,历史解释便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史料是前人的历史解释,所以包含真实的历史和人对真实历史的理解。学生在占有史料后需要分区何为客观史实、何为人的主观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是在理解前人解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其次,史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生需要谨慎占有。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措施不当或朝代更迭重修前史等问题,史料无法原封不动地保留一切历史,同时也无法不加修改地留存一切史料;另一方面,人作为历史活动中能动的主体,必然在探寻结果里有意或无意注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又因每个人都是独立发展的,不同年代的人受当时社会条件、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同一时期的个体也由于生存环境等差异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理解。如此,人们观察历史得出的结论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史料不免存有局限甚至错误,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使用正确且恰当的内容作为解释支撑。
历史教材受篇幅限制只能精简内容,将最为经典的史料呈现给学生,造成史料之间连贯性的缺失,学生难以接续起历史脉络。因此学生占有史料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史学逻辑推理能力,面对残缺的脉络,在已有历史认知基础上通过有逻辑地推敲已知史料发现线索,梳理历史的前因后果,形成科学的推论,尽量向历史真相靠近。解释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逻辑缜密的复盘整理的过程。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充分占有史料是史料实证素养在历史解释中的表现,两个素养紧密交融,提高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的同时培育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还应注意,历史核心素养是五位一体、互为依托的关系,尽管可以对某一素养能力着重培养,但在培育中也包含其他素养能力的提升。客观、公正的历史解释是在科学的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精准时空定位,以对进行思维活动有价值的史料为支撑而得出的带有活动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结论。学生出色的历史解释能力是核心素养能力的综合展现,核心素养在培养中逐渐由分散归为统—:实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二、规范历史用语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有根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历史解释的活动,可以概括为学生在一定史观指导下,整理、分析史料,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用一定的语言阐释出来的过程。语言是头脑中思维的载体,是解释表达的工具语言表达关系着学生的解释程度,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备历史解释的能力和解释是否成熟的依据,如果学生表达出的内容杂乱无序,则说明学生思维是混乱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各个领域因其社会环境、工作任务等不同,会有特殊的语言生活,会出现特殊的语言现象和使用语言的特殊习惯。”历史语言首先要讲究严谨、准确,不可随意揣测,说什么话、说什么事都要有理有据,做到话语的准确表达;引用证据表达就是史论结合,观点或者说解释是基于史实提出、总结的,也可以逆向来看,引用基本事实和史料解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次历史繁复冗杂、体量庞大,要求历史语言言简意赅,抓住每个时期的主干然后向外辐射,在准确表达之上尽可能体现历史的基本内容。再者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的学科,强调事情的前因后果,注重探究事件的整个过程,所以历史语言需要有缜密的逻辑。此外在学科共性上,都注重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杂乱无序的历史表达则表达无逻辑、不严谨。故而学生在进行观点表达和解释阐述时,必须规范使用历史语言,体现学科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展现载体,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历史语言是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历史课堂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历史解释的建构者。“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对历史认知进行历史的思维建构,包括背景、成因、内容、过程、结果、影响等探寻事物的发展过程,用历史学的语言将其清楚阐述,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领域使用历史用语进行表达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是学生经过历史学习习得的学科基本素质和能力,学生完整的历史解析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就是要提升学生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规范学生的历史学科用语是受教师潜移默化影响和学生自身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作为引路人必须要充分掌握历史学科的专业化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从史实出发,结合史论,避免虚构和华而不实的表述。学生应多关注教材中使用的学科专业化语言以及教师讲述时的用语,通过读背的方式记忆历史专业术语,同时也要理解术语的具体含义。此外,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记忆和运用能力,在掌握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基础上,还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历史解释。
三、提高问题意识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人是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实践活动掺杂人的主观意识。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人有强烈的吸引力,人在体验或观察历史时,经常会有“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疑问,对事物产生疑问是人在实践中出现的无意识。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史学研究就是对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答案就是史学家的研究结论也可以说是史学家的历史解释。问题意识是史学研究不断更新前进的动力,“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问题意识不仅表现了其敏锐的历史感,而且表现了其对于时代、社会以及文化的某种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刚系统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来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具备史学家那样高度的问题意识,回归历史课程,应培养学生面对历史具备质疑的能力和态度。质疑的第一步除旧更新,学生需要冲破已有认知的束缚、打破旧的思维定式,不墨守成规,勇敢提出新观点,大胆假设。质疑还需要将思维发散到“四面八方”,以同一历史主题的历史研究来说,不同学者从不同立场出发会得到各异的观点;史料因其局限性会存在模糊之处;历史是纷繁复杂的,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别、不同深浅层次思考,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小心求证。
问题的提出刺激了思维反应,思维的活动产生新的问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拓展。学生在与史料面对面时迸发出疑问,产生深究到底的动力,当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头脑中的思维加工用历史语言清楚表达出来时形成历史解释。“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是形成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需要学生在面对历史时具备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
四、跨学科学习
学历史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过去发生之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今天,有助于国家未来之建设。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果直接显示在学生是否具备历史解释的意识,将素养所属的能力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历史课程的关键出发点就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建构起自己的历史解释。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创造性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性活动实践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也体现出学校教育综合育人的要求。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协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对对话、操作、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历史解释就是学生对历史事物重新进行建构。跨学科主题活动从不同学科的相关点出发,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确定基于初中历史内容学习的主题。跨学科主题活动在真实情境下展开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不能脱离活动的情境而抽象存在,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被人理解,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核心素养在情境中培养,历史解释是在学生在史料还原的真实历史情境下提出质疑、解决问题,探寻历史前因后果,用规范化历史语言表达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在主题情境中,在综合已有经验基础上产生新观点,完成真实任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任务是在真实实践活动中通过各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多个学科,在真实情景下进行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复杂和挑战性的课程内容,需要师生、生生的互相协助、配合才能完成。合作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成长,也是学生吸纳他人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身的经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根本上是要培育学生面对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时能具有自觉进行问题解释的意识,将课堂中所学应用于实际,使历史教学真正内化为对人的塑造,实现课程价值。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出现不是某一个学科能解释和处理的,只有实现多个学科的巧妙配合,灵活运用综合性知识和技能才能完美化解。新《课标》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视野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能够从不同层次、领域、角度观察问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完成自己对问题、对社会、对历史的意义建构。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也在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现代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现代性和综合性。现代性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现代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的培养;综合性则要求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提升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加强学生现代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的培养,并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进行联系,构建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
[2] 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3] 李宇明、王敏《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辞书研究》2020年第5期。
[4] 周祥森《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刍议》,《史学月刊》2017年第11期。
[5] 姚蒙、郝名玮译《法国当代史学主流的内涵与变迁》,《史学研究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科文献出版社1988年。
(于铭妍,1998年生,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研究方向:历史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