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有效德育

作者: 王惠娴

摘 要:德育是“五育”之首,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素质教育不断强化的今天,德育已经成为人才建设不可缺少的核心元素。生活作为德育的主要平台,必然要与德育教学紧密挂钩。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依托生活,有效开展德育,不断优化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探讨了德育的价值以及生活化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论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德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德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5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行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已经成为“五育”之首,是落实人才建设的根本。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又立足于生活,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平台。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特点,积极地落实德育,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德育的价值

自“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就备受重视。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标准和思想水平,就必须从日常做起,将德育贯彻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它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德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首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很多优秀生动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道德思想、道德行为,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由此就能促使他们摆正心态和观念,正确地去面对人生、落实行为,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其次,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不仅包括自身表现出的诚实、勤奋等,也包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与担当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德育,能使他们从小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想,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如此就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格品质,提升其思想境界。

最后,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德育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缩影,是非常宝贵的教育素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化德育,就能让学生全面地感受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久而久之,就能接纳与传承传统文化,更好地在生活中约束与要求自己,提升道德判断力。

二、生活化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能在生活中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从其根本目标来看,德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德育思想和精神形成于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中才能最终彰显其价值,所以,德育与生活化教育应当融为一体。

传统的德育以说教为主,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将其转化为生活或行为。生活化教育则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的知识或事物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场景,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完整的体验,如此就能完善身心发展,促使他们从行为上和精神上全面地理解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的意义。所以,生活化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德育必须依托生活化教育,而生活化教育也应当成为落实德育的平台。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德育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丰富的德育知识与德育内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如果脱离生活,学生就很难去理解或内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引入生活化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依托生活理解德育,感受德育,最终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通过生活化情境感悟发展学生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它与生活紧密挂钩,但课程的理论性极强,需要深入地去思考和品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德育知识需要深度理解和关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小学生思维尚不成熟,对生活的认知还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要想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德育思想,就必须从形象化的角度着手,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从而发展德育情感。基于此,教师就要立足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逐步发展他们的德育思想,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立体、动人的德育情感。

以《生命最宝贵》为例,这一课以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体会生命的可贵,让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很难直观地产生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即使从书面文字中也无法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化理论知识为真实情境,用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逐步发展出良好的思想和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生命出生、成长的场景,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重现生命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激发他们的感恩思想和情感,促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播放生命逝去或拯救生命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将生命观念与生活紧密挂钩,以生活视角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体会生活中保护生命、爱护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行为和思想,继而有效地发展出德育情感。

2.通过生活化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思考

道德修养的形成需要深入的思想共鸣,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感受,更需要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缜密的分析思考,只有真正将德育与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逐步内化德育思想,深化德育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不足,很少有机会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道德与法治场景,虽然利用生活化情境能帮助学生有所感悟,但也无法促使他们全面地去思考提升。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合理的案例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案例,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探讨和思考,让学生从案例中主动分析出德育元素与德育内涵,如此,就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感受生活的点滴与美好,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感受。

以《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熟悉什么是规则,理解生活中规则的意义和作用,最终使学生能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有规则的约束和引导,生活才能更加顺畅、安全。但是生活中的规则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规则呢?很多学生会为此而产生困惑,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案例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能进一步思考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感悟道德思想。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公交车来了,乘客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最终导致互相推搡,产生口角和肢体冲突;第二种是乘客自觉排队上车,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上车后也尊老爱幼,自觉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公交秩序井然有序。这两种现象有着鲜明的对比,借助这种对比式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后思考,这两种现象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有人会想争着上公交车、如果大家都如第二种情况去做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审视生活现象,对生活行为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如此,学生就能内化规则意识,深刻地了解规则的意义和作用,继而在生活中很好地约束自己,自觉地遵守规则。

3.通过生活化主题探究发掘德育精髓

德育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思想内涵,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关联,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文化多姿多彩,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如果能更深入地接触这些传统文化,从文化中探索和感悟,那么就能更直观、更具体地理解德育思想,感悟德育精髓。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聚焦于课本内容,体验过程较为狭隘,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去构建合适的德育探究主题,借助传统文化为学生搭建德育学习框架,这样就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发掘德育精髓,提升德育思想。

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解了汉字的历史和特点,通过汉字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文明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民族精神。汉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文化元素,它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但是如果忽略从文化视角去探索,学生就很难发现汉字的独特意义。所以教师可以从汉字着手,以文化内涵为主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汉字文明,感受生活中汉字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从中汲取德育思想,领悟德育精髓。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接触或听说过很多不同的汉字字体,如篆书、楷书、隶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不同汉字字体的差别以及它们形成的历史。学生在探究中能不断解密汉字,走进充满意蕴的汉字王国,发现汉字的内在含义以及其中包含的中华美德。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更加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体会到汉字中传递的古代社会信息,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继而理解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化德育思想精髓。

4.通过生活化实践体验内化德育思想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以理论性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也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无法推动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就会失去兴趣,丧失探索和学习的热情。在德育中,这种教学方式也必然存在这样的弊端。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去探索、去实践,更加渴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受生活,所以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德育时积极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影响行为、落实行为,有效地促成德育思想的内化。

以《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能及时地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中落实保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是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各类污染物层出不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想有效地保护环境,就必须从日常做起,关注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品质是德育的关键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直接体验和感受,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好地树立环保意识。比如对于塑料垃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污染大调查”活动,主动走访和调研家乡的塑料污染物情况,并寻找合适的塑料垃圾处理处置方法;还可以组织他们去参观被污染的河道以及治理过的河道、土壤、农田,促使他们形成感官上的比较,如此学生就能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更好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由此逐步建立环保意识,强化自己的环保行为。

5.通过生活化评价引导学生深化德育品质

评价引导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言语的影响,此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方向,他们就会受到不良思想或认知的影响,继而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但是评价引导不能过于片面或武断,而是应当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从综合的角度开展评价。据此,教师可以在德育中借助生活平台进行评价,利用生活的目标来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在一言一行中仔细思考德育思想和行为的落实,由此不断深化德育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发展。

以《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分歧,让学生能懂得坦率的沟通,有效地化解矛盾,形成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品格。生活中随时随地面临着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学生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有懂得沟通、能够沟通、有效沟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怎样才算有效沟通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回想自己生活中言行,并探讨交流自己对于有效沟通交流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评价引导,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沟通环节,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沟通过程,并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此外,还可以开展组内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从全方位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方式,使他们能主动去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沟通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构建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日常沟通交流中有效地化解生活矛盾,养成健康、积极、主动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是德育的最关键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与道德思想的重要时期,小学德育不容忽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德育的主要平台,它依托生活开展德育,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全的德育体验,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积极地利用生活开展德育,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发展德育情感;开展生活化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生活产生新的思考;利用生活化主题探究,发掘德育的精髓;借助生活化实践,促进德育思想的内化;开展生活化评价,让德育深化与发展。在全面的生活化德育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就能全面发展,逐步成长为身心健康、思想高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善全、李秋玲《浅析如何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学周刊》2021年第23期。

[2] 史有进《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5期。

[3] 李雅慈《核心素养理念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19年第23期。

[4] 包红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