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建、共创、共情: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作者: 朱永琴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段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教材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并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家庭、学校、社区和国家的责任与规范。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依托,努力转变以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多种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基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本文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进行评述,希望对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共享 共建 共创 共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6

“车库有空位,车主却把车停在车库通道旁;车主把车停靠在公共通道旁等待家人;车主把车横着停在小区路口。”这些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些车主会做出如此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呢?我想,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公共道德的缺失!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由此,让我联想到: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该如何充分利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享”“共建”“共创”“共情”的道德规范教育呢?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段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内含两条线索。即教材的明线是随着学生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体现为各个单元的安排逻辑是沿着学生与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的关系不断展开,同时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时间相契合;教材的暗线是学生的道德成长,表现为学生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或者问题。本册教材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在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范。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依托,努力转变以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参与者”“合作者”“咨询者”“体验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交流活动,共享班级快乐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班级这个离学生最近,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公共生活空间,让他们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逐步树立公共意识。《我爱我们班》通过班级生活体验和班级故事,引起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关注,引导他们初步树立班级的集体生活观念,萌发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此知识的授课中引入学生经历过的种种事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件的完整发生过程或者其中有趣的细节进行分享,在分享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呈现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情境,不但能引发学生的美好回忆,激励他们自觉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帮助他们提取出有道德价值的东西。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劳动、玩耍”,课前,我将自己与学生一起学习、读书、参加经典诵读比赛、观看校园科技展览的照片制作成PPT课件进行播放,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喜欢我们的班级,因为每天中午老师都会和我们一起午读。老师读书的声音真好听,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有的说:“上次在校园内看演出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拍手打节奏,一起挥舞手臂与歌手互动,我觉得很快乐!”有的说:“校园科技展的时候,老师上前与机器人握手的那一刻,我好激动!”我趁势引导:“同学们,班级生活快乐多!你还能回忆起哪些与同学一起在学校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畅谈着一年来与同学在学校里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参观、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帮助他们再一次体验了班级生活,热爱自己所在班集体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能够丰富班级学生的学习体验,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能够在后续的知识学习中学会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以此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突显出来。

一个人的成长,会经历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群体,乃至更大范围的共同体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正是一个实现个体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完善自我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心中有他人、有集体的人,才是有大格局的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爱集体、爱教师、爱同学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二、师生愉快合作,共建班级公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班级如同建造一座精美的建筑,需要夯实牢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班级常规的制定与管理。没有这样的基础,良好班风的形成、特色班级的建设,都将成为“水中花”“镜中月”。班级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最熟悉的准公共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形成遵守班级规则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此,我更加关注于对班级公约的制定,需要根据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基础管理框架进行规范,而后就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公约的制定过程,可以让班级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和发展需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教师则要认真采纳学生提出的案例,将班级公约框架补充完整,这样能够提高学生遵守班级公约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6课是《班级生活有规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班级生活,从而唤起学生的班集体责任感,表达出对美好班级公共生活的向往,产生班级需要有规则的想法。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大家一起来约定”——“为了让班级生活更美好,我们班需要制定哪些规则呢?”课堂上,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商议,并制订了“我们的约定”。

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进行口头建议难度并不大,但要让他们把各小组的建议放在一起形成班级公约,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于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便成了学生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依据各小组的口头建议,把它们用简练的语言提炼到了黑板上,形成了《我们班的班级公约》:

1.清晨到校,先交作业后早读;

2.上课期间,专心听讲勤思考;

3.下课之后,备好学具再去玩;

4.课间活动,文明礼让不打闹;

5.回到家中,洗手如厕写作业;

6.写完作业,亲子共读再睡觉……

今日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公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本课在师生共同商讨、共同提炼和共同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形成了个人对班集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感,初步帮助学生建立了公民意识和规则意识。同时,制定规则的过程,也是学生权力的行使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班级主人的责任感,更体会到了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豪感。遵守班级公约,是每个人的义务,有助于学生共同维护和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

三、接受学生咨询,共创美好班级

二年级的学生对“集体”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他们都能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班集体是自己的另一个家,自己有责任让它变得更美。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8课《装扮我们的教室》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机会。

仅有愿望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装扮教室的活动中还是有难度的。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还有限,他们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局部的做法,与教师的预期目标还有差距。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没有目标、没有主题,随心所欲地进行。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从全局出发,整体布局,便显得尤为重要。

正好在教这一课的那天上午,我上了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制作手工》,收取了不少学生的优秀手工作品——花篮、布偶、贴画、灯笼、面具……这么多精美的手工作品,怎么办呢?有了,正好拿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下午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发了一样手工作品,要求他们在小组内商议:“如何用这个手工作品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在组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装扮教室”开始了!我要求每组拿出一个最佳方案与全班分享,而我便是他们的咨询师和执行者。第三小组的代表上台了,她拿着一个用纸盘制作的老虎面具向我咨询:“老师,我们组想把这个‘老虎面具’钉到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可以吗?”“可以。我想知道,你想把它钉在学习园地的什么位置呢?”“我想把它钉在‘学习园地’的左下方,因为这里正好空着。”“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可是老师觉得把它钉到‘学习园地’的正中间比较好。因为这只老虎笑眯眯的,好可爱,把它钉到醒目的位置,同学们一进教室门就能看到它冲着我们笑,一整天都会有个好心情。”“好的,老师。那就请您帮我们小组钉上吧!谢谢!”第六小组的代表上台了,他拿着一张精美的豆贴画问我:“老师,经过小组商议,我们认为把这张豆贴画贴在‘学习园地’右边的空白处比较好。”“老师同意你们小组的意见。”我一边表示赞同,一边拿着那张豆贴画往学习园地里贴。“老师很好奇,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位置呢?”我边贴边问。“因为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学习园地’的右边张贴的都是同学们自己画的画。我们觉得豆贴画也是画,可以和绘画作品放在一起。”……

这节课很快就在学生的咨询和我的实操中结束了,但是它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没有结束。在师生互动中,我们不仅装扮了教室,还形成了师生合作与共创的能力,更好地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并且由于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的干预程度不大,这就间接发展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经过我对班级学生的指导和鼓励,就大大增强了班级学生自主创造的自信心,进而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四、创设多种情境,共同体验生活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社会的一员。通过课内学习,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社会规则,也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遵守规则的道理。可是,当他们真的走向社会,很多在课堂上学到的社会规则却很难落实。为此,教学中,我把班级空间扩大到了社会公共场所,通过创设多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落实“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另外,还应当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表达时应当仔细聆听,提取每一位学生表达话语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就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生活体验,推动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在教完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后,我依托儿童的生活实际,以体验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课堂上,我播放了一个小学生坐在三条腿的板凳上上课的画面,并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让你每天坐在缺了一条腿的凳子上读书、写字,你会有何感受?”“坐在这样的凳子上上课,我会小心翼翼,因为我怕自己坐不稳摔倒!”“我坐在这样的凳子上会很难受,因为我得靠身体保持平衡。”……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马上创设情境,让他们听录音“小板凳的自述”:“我本来和教室里的其他同伴一样,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可是,自从教师给我安排了新主人,我的日子就变得苦不堪言。我的新主人是个调皮的小男孩,他每天一来教室,先把我一脚踹开,然后放书包、掏书本。等这些事做完后,他才会不情愿地再用脚粗暴地把我从地上勾起来。上课时,他坐在我身上一点也不老实,一会儿用脚磕我的腿,一会儿身体前倾翘起我的两条腿前后晃。不久,我折了一条腿,变成了三条腿的凳子。小朋友,你们不知道,就这样,我还要每天继续为他服务,被他蹂躏!”孩子们听得很投入。“同学们,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个小板凳真可怜!”“我很同情这个小板凳。”“我们可不能像这个小板凳的主人一样,欺负我们自己的板凳。”……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被破坏的“学校的草坪”“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路边的垃圾桶”“马路上的护栏”等照片,让学生体验它们的“痛苦”,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爱护这些公共设施,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最终,在共情和交流中,孩子们明白了公共设施和环境需要每个公民的爱护和保护,“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总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期德育的发展理念。“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推陈出新、稳中有进,教出既有思想性又有亲和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且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贺传宝《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16期。

[2] 武喜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行为体现》,《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