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技巧,直击重点

作者: 郭颖

摘 要: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心灵沟通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重视谈心、谈话工作的开展,结合小学生发展需求、身心特征,掌握高超的谈话技巧。在谈话中融入德育因素与学生展开交流,如此既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也能通过谈话助力德育工作的开展。本文从小学德育入手,对教师谈心谈话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 谈心谈话 师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59

谈话谈心是教师教育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师生之间思想沟通、问题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每个年级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在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应当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并且也要把握谈话重点以及谈话目的,如此才能让谈心谈话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谈心谈话工作的意义

(一)建构良性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师教学重要目标。为进一步将德育融入小学阶段教育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也应当具备积极开展谈话工作的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谈话谈心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并且能运用良好的技巧开展谈话谈心,才能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想法,运用学生更为理解的方式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此外,教师本身也要掌握沟通交流的艺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谈话,建立良好的谈话交流平台,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实想法,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客观因素,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新《课标》中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不同学生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因此教师就要掌握沟通艺术,通过谈话谈心工作对不同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可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更为契合的谈话内容,有效化解教学工作开展中的问题。

(三)促进德育工作开展

7至12岁的小学生的认知意识、思维能力、品质素养等发展均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理解主要依赖直观思维,并且也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前信息化社会到来,学生可以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很多不良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造成恶劣影响。教师开展谈心谈话工作,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坐在一起,从生活入手与学生谈一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能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可借此机会慢慢在谈话中融入德育因素,一点点浸润学生心灵,将德育厚植在学生心中。

二、教师谈心谈话工作的问题

(一)方式随意

小学阶段教育中谈心谈话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不同方式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异。实践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教师对于谈心谈话的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针对性格开朗的学生,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走进学生世界中,但是针对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常常也会出现“尬聊”的场面。有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会将几个问题类似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谈话谈心,但是学生们从你一言我一语到抢着表达,反而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以上种种情况表示,大部分小学教师实施谈话谈心教育的方式比较随意,都是运用想谈就谈、随时找学生谈的方法,没有经过细致思考,也没有做好谈话工作提前的预设规划工作。

(二)缺乏经验

谈心谈话属于教育一部分,应当受到教师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谈话谈心工作的开展并不具备积极的态度。很多性子急躁的教师在开展谈话谈心工作时,往往会觉得每次谈话后学生会有所改善,但是没有两天又会恢复如初,不具有很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喜欢在和学生谈心谈话时寻找安静的环境,但是由于学校中并没有合适的环境,所以每次和学生谈心时也总会被其他的事情打断。有的教师表示也会常常和学生单独聊天沟通,但是对于良好的谈心谈话方法,却在一步一步探索。这些情况都充分反映出小学教师对于谈心谈话工作经验较为缺乏。

(三)缺乏思考

经由实践调查可发现,小学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是对于谈心谈话教育的相关理论却没有深入了解,日常中也没有主动探究与学生谈心谈话的有效方法,只是从自身经验入手,凭着感觉完成工作。这样的谈话、谈心往往不会取得有效成果。同时很多教师过于重视谈话结果,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会主动选择与学生谈心,这种沟通模式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无法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甚至也无法有效发挥谈心谈话的积极作用。

三、提升谈心谈话工作成效的对策

(一)做好谈话前准备工作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教师谈话工作的开展应当作好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谈话内容,如此才能让谈话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促使学生在谈话中畅所欲言。

1.了解学生

教师要意识到谈话工作开展的实际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谈话能力,也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问题,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毕竟每一个学生源自不同家庭,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不一性,在性格、兴趣、认知层面都有着诸多不同。教师要清楚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着哪些问题,当前的情绪是怎样的状态,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等。了解越全面掌握资料越多,谈话谈心就能够更容易找准切入点。同时,教师应当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并且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当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在面对性格活泼外向、喜欢表达交流的学生,使教师可以运用认可、鼓励的谈话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逐步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加以指导,使学生可以在谈话中明确自己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一些内向胆小,有着惧怕心里的学生,教师需要运用平和的语言、关爱的眼神去观察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慢慢和学生展开谈话,使学生逐步放下戒备心理,诉说自己的心声。此外,在谈话之前,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也要具备换位思考的意识,应当善于运用情感谈话,使学生在感受关爱、关注、关怀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2.设计内容

德育背景下,谈话内容设计是提高教育谈话成果的关键。谈话内容需要具备知识性、价值性,包含着学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知识,这些知识是从生活和实践中高度概括之后形成的规则。同时谈心谈话内容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转变学生思想,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所以小学教师选择谈话内容时,应当以影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来设计,如此才可以达到预期的谈话效果,提高学生对谈话内容的接受度。

想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谈话内容,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谈话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德育观念,对于自身角色定位有明确认知。最后,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谈话、谈心。

低学段学生思维较为单一,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谈话内容尽量选择单一阐述的方式,在简单易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建议,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谈话内容。对于中、高学段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有效发展,谈话可以通过双面陈述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思考和探究,然后再给出可操作的建议,学生可在谈话过程中发现结论,真心信服教师的谈话内容。

(二)筛选恰当的谈话时机

筛选恰当的谈话时机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选择不合理,学生不能在谈话中获得教育,也会起到相反效果。教师可从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情况来判断,把握恰当时机,也可从学生的情绪、情感等需求入手。

教师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展开谈话工作。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急于获得他人帮助,尤其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如果教师能在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出现困难时找他们谈话和谈心,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帮助,为他们解决困难,学生会铭记在心,感觉到温暖。在学生获得成功取得进步时进行谈心,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希望获得表扬,也希望被肯定,尤其是小学生渴望获得家长、教师的认同和表扬,如果教师在这时找学生谈话,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

最后,如果学习一直很稳定的学生出现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或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任务提高无望、自暴自弃时,教师也要及时与他们谈话,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此外,在学生受到批评、遇到挫折、出现不当行为时,教师都应该及时与学生谈心谈话,慢慢植入德育素材,向学生灌输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勇往直前、珍惜生命等理念,这不仅能有效舒缓学生的情绪,也能提升谈话教育的效果。

(三)选择合适的谈话场所

环境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提升谈话谈心的效果,也能转变学生的思想。因此,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教师在开展谈话谈心工作时,应当选择合适的场所,营造轻松的氛围。

教师可依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谈话内容选择谈话场所,如果是引导、批评类谈话,则应选择在办公室进行,最好没有其他师生在场,运用一对一的形式,如此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导、引导类谈话可以选择在校园中,师生共同选择校园中较为安静的场所,也可以漫步在校园中,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教师可适时融入德育,慢慢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此外,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教师也可选择不同的场所,如果是对一些性格比较调皮、屡教不改、对抗心理严重的学生,选择和学生一起在操场或者他感兴趣的地方玩一会儿,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然后在回教室的路上或者在校园中进行一些较为轻松的谈话,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运用多样化谈话方式

如果说充分了解学生、设计谈话内容、筛选谈话实际、选择谈话场所是促进谈心谈话工作开展的根本,那么运用多样化谈话方式则是提高谈话效果的关键。师生之间的谈心和谈话应当充满理解、欣赏和鼓励,如此才能让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

1.理解学生

良性沟通、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相互理解。缺乏理解就不会实现真正的交流,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应当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理解学生想法。很多小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并非多严重,只是学生在家庭中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或者由于学习压力大等原因,特别需要他人理解。这时教师贴心的话语往往能胜过理论式说教。

比如,班级中有一名学生一直以来学习都很积极,但是有一段时间突然他的情绪很低落,作业也没有按时完成,甚至出现的厌学情况。对于此种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想法。最后发现是因为学生的父母近期吵架,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所出现的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在教师关心和引导谈话之后,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有了明显的改变。理解学生能够换来学生的理解,也能让师生的谈话过程更加顺畅,取得好的效果。

2.欣赏学生

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科任课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明显的教育内容,但是能否充分发挥教育价值、产生教育功能,则取决于教师所使用的谈话方式。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犯错误时不能紧抓不放,应当秉持“改正治疗”的心态和学生交流沟通,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从长远的方向思考,往往会取得最佳的谈话效果。

和学生谈话谈心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不要吝啬赞美,要与学生共同分享他的喜悦,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要秉持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班级中的学优生、学困生或者是学习中等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

3.鼓励学生

小学生身心发育并不完善,他们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往往不会很明智,在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时,会出现挫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一次考试失利或者解题失败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自信心的打击,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积极鼓励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风帆,推动他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对学生的错误和遇到的挫折不能打击批评,要以鼓励的语气和学生交谈,共同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具备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心态,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学生出现不思进取、气馁苦恼时,为学生增添动力,使学生具备重新起航的勇气。

综上所述,德育在小学阶段的落实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为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重视谈心谈话工作的开展。首先,意识到谈心谈话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次从谈话前的准备工作入手,了解学生、设计内容,筛选恰当的谈话时机、选择合适的谈话场所、运用多样化谈话方式;与学生谈话谈心过程中要讲究艺术,这样才能运用语言沟通点燃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洁雁、张先义《德育导师运用焦点会谈技巧的实践探索》,《辽宁教育》2023年第18期。

[2] 张一、张华军《师生交往中的“柔性”沟通——重拾“谈心”的传统》,《中国教师》2022年第3期。

[3] 吴炯岭、赵晶《教育谈话:促进师生沟通的对话艺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