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索

作者: 王春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之一,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容忽略,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获益终身。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性为出发点,合理控制及灵活调节阅读教学节奏,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围绕学情和教情带领学生阅读多样文本,通过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着手,深入分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具体思路和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01

素质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师拉长战线,结合基本学情组织听说读写活动。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板块,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教师需要掌握恰当可行的阅读教学技巧和方法,主动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顺利过渡,结合学生的认知期待、课内外表现以及最近发展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阅读情境,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的阅读习惯,享受语文阅读的全过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中,教师过多关注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对基本学情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全面,还未意识到尊重学情、顺势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体的阅读教学质量不佳,一部分阅读指导工作与学情相偏离,导致阅读教学难以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助力。

其次,教师急于求成,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忽略了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及有序安排,语文阅读教学局限于多个相互独立的板块。学生难以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无法自主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不同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整体阅读感悟,阅读习惯无从谈起。

再次,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阅读规律,采取由浅入深的形式逐步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向纵深。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快,学生难以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阅读过程,个人的阅读思路不够明确和清晰,无法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分析文本的主旨思想,对阅读比较抵触,认为阅读枯燥乏味,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教师没有理性分析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学生缺乏将阅读素材融入写作的机会和意识,往往停留于浅层阅读,难以实现知识由输入向输出的顺利过渡。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要求

1.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前提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阅读习惯培养的复杂性以及漫长性,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友爱、和谐生动的阅读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主动完成阅读任务并保持较强的阅读热情。首先,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求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在“人人喜爱读书”的文化环境中阅读多元文本。比如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教师可以张贴名言警句,如“读一本书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设置阅读心得栏目,定期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展示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书刊,以学期为单位开展演讲比赛以及读书比赛。让学生读名著讲故事并参与主题征文,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确保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保持较强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料,主动回归教学正轨,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理性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为了让学生阅读优质文本,教师可以设置班级图书角并鼓励学生在公共图书馆借阅读书,为学生推荐健康向上的读物,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留出固定的时间自主阅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做好铺垫和准备。

2.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关键

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层次和认知习惯,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直观的阅读情境,剖析阅读材料的特点,整合多元阅读方式,让学生能够保持较强的阅读热情。

实物情景以及模拟情景比较常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场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深度品读文本并抓住细节,意识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进而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任务。在模拟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图片、声音、文字的有效整合,生动再现教材情境,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主感知。

3.以学生的出声朗读为重点

朗读是非常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需要适当放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发出声音,开展大声朗读的阅读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语文阅读,深入感悟文本细致且丰富的情感,透彻理解和认识句子与词语之间的构建关系及美感。语文阅读的时间跨度比较久,课内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教师需要注重课内向课外的有效拓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反复朗读、大声朗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精读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精心组织开展精品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阅读,学习语文知识,并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和智慧灵感,主动释放天性并形成阅读习惯。

4.以教师做好表率为辅助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多元角色以及教学主导地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学高身正,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表率。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喜欢阅读,主动与学生分享阅读收获和心得体会,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想品行,体现润物细无声的阅读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注重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阅读问题,鼓励学生深度思考、自主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新鲜感。最后,在指导学生深入品读、自主剖析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补充,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阅读收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逐步升华情感和思想。除此之外,在授课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变得更加热情和主动,不再一知半解、坐马观花、敷衍应对。

三、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急于求成和拔苗助长,密切关注基本学情,实现对症下药。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是第一步,教师应理性看待学生的思维短板,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避免学生随心所欲,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能够做到流畅阅读,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让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动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实现阅读向写作的顺利过渡。

1.顺势而为,始终围绕基本学情

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习惯培养这一目标精心选择及剖析教学策略,主动为学生的阅读服务,确保学生能够逐步习得阅读技巧,形成阅读习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非常灵动,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动态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灵活调整教育思路,理性分析教育学的差距,结合基本学情适当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能够在广阔的时空范围中主动阅读文本,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链,用问题来归纳全文,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阅读,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带领学生初读文本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老屋几次想倒?为谁没倒?”很多学生脱口而出“三次没倒”,“老屋为了小猫、老母鸡以及小蜘蛛没有倒下”。教师则可以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学生:“‘等等,老屋!’以及‘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为什么老屋不注意根本听不到呢?是小蜘蛛的声音很小吗?”然后让学生二次阅读,联系上下文分析老屋前后的变化。在反复揣摩和深入品读后,学生能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屋的身体也越来越弱,因此听力受到了影响。为了升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问学生“文章赞扬了老屋什么样的品质”,用问题将学生的思想引向纵深,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老屋乐人助人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宽裕,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找出文中细致描写老屋的具体段落,在静心品读时,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屋的艰辛,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比较深刻。这种基于基本学情顺势而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实现“要我读”向“我要读”的顺利过渡,保持较强的阅读主动性。

2.围绕中心,巧妙设置阅读支点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分板块阅读为主导,教师会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与学生共同完成多个阅读任务,阅读教学过程比较零散,各个板块相互独立,整体的阅读教学质量不佳,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在于阅读教学缺乏有力支点,学生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被动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应主动总结经验教训,打破传统,围绕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本,明确教学重点,根据教学重点设置教学支点,实现多个教学活动的前后对照和一以贯之。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完成阅读任务,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以合理划分课时,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对话中的提示语,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提示语深入体会人物之间的精彩对话,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父亲和母亲的深沉关爱”这一支点,教师可以围绕“寻找—阅读—表达—再读—写作”这一教学的顺序逐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深度,让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自主找出对话提示语,深入分析句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并反复品读,做到读顺读通。如果没有提示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两种句子,深入分析在句子中提示语的深刻内涵,学会有感情的阅读提示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较足,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提示语的好处,体会父亲母亲以及“我”的真实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

3.由浅入深,严格遵循阅读规律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需要从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着手,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知识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确保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和体系。阅读过程也是学生构建知识和意义的过程,学生会经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与学生共同理顺阅读思路,深入剖析文本的谋篇布局技巧以及写作特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确保学生能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阅读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手术台是为病人做手术的地方,为什么将手术台当作阵地”这一课前导入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自主默读,标注出重点句子,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然后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的片段集锦,问学生:“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阵地上做了什么?”鼓励学生自主品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进行分段。在调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然后展示“敌人不断反扑,战争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的相关图片,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分析“陆续”的含义,说出自己的体会,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及广度(通过“陆续”可以看出当时的伤亡情况比较严重,反映了战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

4.读写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阅读和写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缺一不可,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干。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可以从读写结合着手,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首先,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教师需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导,让学生能够经历语言迁移、运用及习得的具体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熟练掌握多种语言表达技巧,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经验,领悟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以落实“语用”为主导,扎实开展语言训练活动,主动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接受专业系统的阅读指导服务,逐步形成阅读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记录下来,实现理解向运用的顺利过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着手,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和节奏,顺势而为,围绕基本学情引导学生阅读多元文本。根据文本中心设置多个阅读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将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融入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逐步形成较强的运用能力,对语文这门课程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黄鸿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新课程学习》2013年第1期。

[2] 张丽丽《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8期。

[3] 李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探索》,《阅读与鉴赏》2011年第6期。

[4] 王玉山、司静静《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第16期。

[5] 周美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深阅读习惯的策略》,《文渊(高中版)》2020年第6期。

[6] 缪志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与审美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0年第10期。

(王春,1975年生,女,汉族,济南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