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的角色

作者: 孙鲁

摘 要: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细致地指导孩子阅读活动,同时也要珍视孩子主动阅读的意愿,放手让孩子自主阅读。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孩子的阅读活动中找准自己的角色,既要做好孩子阅读课上的组织者,也要做好指向表达的阅读引领者。

关键词:阅读素养 教师角色 组织者 引领者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02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生怕孩子这也不会,那也说不明白,常常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有的语文教师恨不得把自己想法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还抱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会找办法,理解的东西不成熟。我们应当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指导阅读,让孩子学会自主阅读,只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采取对孩子阅读活动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会不同程度地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一、坚持做好阅读课的组织者,懂得指导孩子会读书

早读课上的合理安排,让孩子飞扬着琅琅的书声;阅读课中的方法引领,让孩子迸溅着思想的火花;课外阅读的督促,让孩子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整本书。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思考设计阅读活动,及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习得阅读的策略。这是阅读活动中“收”的策略,不让孩子盲目,要发挥好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指导者的作用,绝不能信马由缰。

(一)早读课上的分层教学,激发孩子朗读的热情

以前的早读课多是课代表或者教师带着全班学生齐读,整齐划一,一旦教师不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常出现学生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或懒懒散散、随口附和的现象。现在的早读课,我尝试固定的模式,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也全程陪伴,与学生一起朗读。在前一天由课代表和教师商量好阅读的内容,课代表在放学前把要求抄录在黑板上。第二天早读课,学生先自由朗读规定的内容,准备朗读检测展示;开始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学生来评判优劣,教师及时指导朗读的方法,进行范读,指导孩子读准的基础上如何读出感情;然后各小组进入比赛环节,推荐组内优异者或共同分角色朗读展示,其他小组来评品借鉴,评选出优秀的朗读小组;最后由教师抽出各小组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指导他们再次练习朗读,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朗读任务。

早读课有了阅读任务,就激发了孩子们为实现朗读目标的动力;朗读检测中学生检测教师,相互评说借鉴,还有教师针对性的辅导,让孩子异常兴奋地参与到朗读中。既能让学习基础好的孩子得到提升和展示,也可以关注到基础薄弱的孩子的成长进步。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有教师的陪伴,都喜欢上了早读。

(二)阅读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

课内文章的精读活动应该形式多样,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课堂阅读时教给孩子阅读方法,指导孩子学会自读内容,自主探究,品词析句,才能把课堂学到的方法带到课外阅读实践中,拥有一把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

1.自主学习课文时,指导学生默读感受内容

在初读课文时,在疏通字词障碍后,要让学生在默读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词语或长句子,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教师要及时检查默读效果,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默读感受;及时疏导相关方法,扶正有偏差的阅读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时,指导学生朗读中体验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失为体会文章情感的好方法。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文本,不如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孩子们放松心情,找到感情基调,结合自己独立的体验,酣畅淋漓地读起来。我常常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激情诵读,带上自己的理解,跟上作者的情感,以达到朗读与文字的和谐、情感与作者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要返璞归真,重视朗读教学设计,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体验文中不同的情感。指导朗读就是让孩子朗读出课文中喜怒哀乐的感情流动,比一成不变的主题内容更能走进孩子心中。语文教师把自己理解慢一步再说、慢半拍再指导,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再让孩子自由地朗读,并尝试向诵读表演的方向进军。有时甚至可以把孩子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团队分工比赛朗读等,感受各种情绪在文中的流淌。读出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里的情感,感受娓娓动听的叙述中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不虚度时光的精神;读出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红军的精神,感受红军面对长征中重重困难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温度有感情有思想的文本,是孩子在阅读中好的礼物。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品味丰富的语言。

3.师生共同学习时,指导学生品读语言

学生阅读要从细微处着手,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去领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语感,学习语言运用。但是面对文章,有时小学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针对性引导语言的品析活动,使学生吸收文本中语言的营养,不让孩子的学习浅尝辄止,留下遗憾。

可以指导孩子对内容相似的文章语言进行品析学习。例如《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同时还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去品析《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流露在字里行间的质朴的“京味儿”语言特色和《腊八粥》中对腊八粥生动细腻语言描写。

也可以从不同文章的同一视角进行品析。同样是古代诗歌,《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都写到了月夜,表达的情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指导孩子会抓住诗词中“情感的出发点”的词品析,也就是“诗眼”。孩子从“江清月近人”的“近人”这一拟人化的动作中去感受天地之空旷,想象漂泊小舟中客居者的举目远望家乡。用“愁绪”来理解看似温情脉脉的“近人”,实则是愈发显得江水的孤寂冷清。然后再指导孩子去品析“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之妙,感受景中之动,动景中愈显夏夜之静谧。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内容区分,更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带领孩子走向语言学习、语文素养的习得。

(三)课外阅读的制度化,让孩子有计划地阅读名著

1.师生共同制定班级课外阅读积分办法

我们班师生制定的阅读积分办法如下: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读20页以上得2分,读10-20页得1分,少于10页不得分;周六、周日每天天阅读超过30页各得3分,20-30页得2分,低于20页不给得分;小组一周全部读完一本书加10分。这需要小组之间相互检查,教师抽查,最终获得积分。每月一评比,积分前十名前10的学生将会评选为成为班级本月的“阅读之星”,加5分;每月一检测为10分,计入加分。

有了评分的激励,学生会看到自己每一次的阅读进步,分数可见、佳绩可期的心里,让学生对一向不冷不热的课外阅读开始变得积极踊跃起来。

2.制定教师引导下的课外阅读计划

让学生来检查教师的阅读笔记,督促教师自己参与到课外阅读中,也给孩子一个阅读的榜样示范。让小组中的成员,每人轮流当一周小组长,来检查阅读笔记,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阅读制度的受益者和班级阅读实施的维护者。

3.实施定期评选阅读明星的表彰奖励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我肯定,也乐于被表扬,期待学习上成功。因此定期实施的阅读结果的评价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期待在坚持阅读中收获的荣誉,这会更加激励学生的阅读行为。

孩子的阅读是一场持久的教育长跑,需要教师做好学生阅读兴趣的指路人。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课堂上孩子能书声琅琅,课下愿意在书海徜徉,孩子的阅读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二、做好学生阅读表达的引领者,使孩子乐于表达

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一场漫长持久的攻坚战,很多时候学生更愿意去看电影电视,看漫画报刊,看教辅材料而不愿阅读文学名著;就算是阅读教材推荐的作品,也常常是走马观花。严峻的阅读现状要求教师做好学生阅读的指路人,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孩子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使孩子自觉贴近文本的情感脉搏,鼓励表达,并且让孩子把阅读所得运用到写作上,这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不妨在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与文本亲近,带领孩子进入文本的多彩世界,调动孩子的生活阅历,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让孩子感悟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内化在为自己的阅读收获,语文素养自然水到渠成。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师生互动学习,课堂上书声琅琅,课下在书海徜徉,才是教师追寻的理想教学图景,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鼓励孩子的阅读期待,让孩子主动地展示阅读体验

自觉地设立适合小学生期待的阅读情境,激发其想象力,让他们在愉悦的想象中进入文本,以达到心之所向的效果。语文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写景散文诗情画意,有的传说故事的生动迷人,也有的诗词古文文质彬彬。要根据教材具体的情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心向往之,营造良好的阅读期待和积极的阅读氛围。由于不少孩子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草原,我在引导孩子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前,就让孩子们在背诵《敕勒歌》的基础上,欣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孩子们在悠扬的草原歌曲中欣赏一个个内蒙古场景:一望无际的蓝天流云,辽阔无际的草原上悠闲的羊群和奔驰的骏马,星罗棋布的蒙古包和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热情的人们……通过直观的场景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心,激发他们对老舍先生《草原》的阅读兴趣,阅读积极性直线上升。

(二)指向口语表达课堂交流,让孩子迸发思维的火花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留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孩子从小组到班级畅谈自己对文本个性感悟,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升华情感体验;学生可以转换思维的角度,向社会和人生伸出思维的触角,不断吸取精神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设计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孩子思考和表达的体验。在《穷人》的阅读教学的探究环节中,设计主问题“穷人穷在哪里?他们真的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孩子去探讨穷人的穷困生活环境以及在极度贫困中展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关怀,把小说的环境、人物和情节融合成一个整体。在《那个星期天》的阅读教学的探讨环节中,出示问题:“这一天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通过哪些人事物表现出来的?”在孩子初步理解内容之后,让孩子体会作者叙述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感的变化,尤其是学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感受“我”在一天中由满怀期待到焦急兴奋,再到一点点失望的心路历程。只要使孩子在交流中乐于探索,勇于表现,培养思考的好习惯,阅读课才真正灵动起来。

(三)指向书面表达的阅读交流,让孩子把阅读所得运用到写作上

阅读与作文相辅相成,孩子的写作离不开阅读方法的积累,又必须扎根阅读,植根生活。

1.与生活相联系,与课文相结合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中浓郁的民俗风情,《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鲜明的亲情话题,《竹节人》《回忆往事(综合性学习)》中浓浓的校园回忆,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与生活衔接的契机,面对与阅读关联的话题作文,孩子就有话可写了。

2.读出人物的个性,表现社会人生

比如说《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同学们在人物表演中,根据自己的了解,阅读出愚昧、可笑、伪善、卑鄙的宫廷人物脸谱;从课堂表演中,学生感受了人物的细腻心理和鲜明的性格。有时候还可将课文改编成一个简单的课本剧来教学,让学生投入到自己的表演之中,与书中人同呼吸共命运,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得到文学思维的积淀。

3.引导体验情绪,抒发生活感悟

孩子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时,在了解故事梗概,关注精彩情节时,学会写文学名著的读后感,提升自己的思维广度;孩子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两课之后,不仅要学会运用事例说理的方法,更要及时练习学写“有志者事竟成”“勤奋是成功的基石”这一类带有思辨的文章,让自己的思维深刻起来。写出自己的情绪,袒露心声,实现理性的思考,悟出人生的精彩和纯粹。

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固然是好事。教师自己的阅读积淀也不可忽视。古时为师者,多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敢教授学生,可是现在的不少语文教师不读书,课前拿起课本就走进课堂,课后的阅读也就只限于读读教学参考书。教师没有大量阅读的积累,怎么会积淀丰富的语文学养?没有不断的阅读的积淀,又怎么会有睿智深刻的学科智慧?指导孩子阅读时就不免会畏首畏尾,甚至是底气不足。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好阅读活动,还要引导好阅读交流与表达,这就要从孩子实际的阅读活动需要、学习需求出发,去思考自己的阅读教学设计,尝试着和学生一起读书学习,及时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和教师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角色,作为孩子阅读的指导者,同时也是阅读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学生要结合深厚的学科素养,恰当地使用好文本,让孩子积极地融入文本阅读情境;采用合适的阅读体验方法,给孩子一种积极的阅读体验,就会丰富孩子的阅读收获,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王林波《上好小学语文课: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课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 管建刚《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