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娜

摘 要: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眼界开阔,都需要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保障后续学习,特别是对文学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在新《课标》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原则,培养小学生语文科目素养,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创新思维,以新《课标》为准则,提升自我能力素养,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同时与学生们共同进步,真正实现新《课标》中育人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文以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科目为研究重点,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教学策略 育人理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24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孩子们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加上课业内容的增加,他们还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小学生在学习中,多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热情主动的天性。新《课标》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目标需求,也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并鼓励、发扬其优点。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基础,以学生及其需求为中心,在教授知识理论的同时,将更多的学习技能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孩子们快乐学习的要求。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要丰富教学内容,真正把基础教育改革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卓越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只有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使小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学的魅力。因此,相应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教学服务、引导意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学过程中,应主动留出与学生沟通的时间,这是强调学生主动性、创造力的体现。例如,控制学生“玩”的时间,掌握学生“做”的任务,给学生“说”的机会,明确“创”的意义。让学生们占据主体地位,发扬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热情的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解放”自我,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制定目标到解析目标并评估、展示结果,教师仅作为指导者,将大大提升学习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语文科目是非常具有情趣的学习科目,通过学会语言的表达,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认知与评估能力,还能使其对自我感受进行表达,在表达自我之余提升思维能力。基于此,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教学场景,将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探索热情。同时,阅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重要渠道。学生们通过广泛的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思维的整理,可以理顺一种理论,表达一种结果,从而快速拓展自身知识面,强化学科能力。另外,当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单纯说教的劣势,使学生在读到文字、看到画面后能快速开启想象,让思绪飞扬,从而感受到文字魅力,兴趣盎然,创造力凸显,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3.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传统教学思路中,教师是非常严厉、严格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不能受到质疑。但是,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要成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他们的学习需求开展教学,就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此,学生的疑问更多时候可能转变为质疑,质疑课本,质疑教师,这些,都是孩子们自我进步和学习潜能激发的表现,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流程,在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随时与语文教师开展交流、沟通,制定和完善学习目标,从而掌握主动权,提升学习激情、兴趣,实现自我答疑。对教师而言,适时的指导、合理的引导,都有助于学生思考和钻研,更使其学会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因此,新《课标》的推出,鼓励教师对学生多启迪、多鼓励;鼓励学生多反问、多反思、多实践,从而促进自身创造力、想象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思维与模式,通过创新改革完善优化教学模式。但是,部分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尚缺乏创新意识,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不注重自我思维的转变,对新《课标》了解不全面或不彻底,这对于后期创新教学模式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还有的语文教师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课堂上以单纯讲授的“填鸭”方式教学,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整个课堂效率不高,甚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此一来,学生从成绩到技能都没有好的表现,甚至给学生带来干扰。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团队中不乏年长的人员,其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仍习惯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其教学经验丰富,但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学习标准。

2.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新《课标》指出,学生主体地位亟待得到重视,语文课堂更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因自身知识层次、知识量不足等原因,自我、自主意识都不强,自身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部分小学的语文科目教学中,学生尚不能自我、自主进行学习,不会自我安排学习目标,更愿意在教师安排下完成作业,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这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也与学校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只有从教师层面转变这种意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主体地位的优势,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不注重拓展课程内容

当前,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学习相对简单,以字、词、句为主的理论知识也不多,这也导致教学计划整体过于简练,体现不出文学知识的厚重感。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法,根据课本讲解知识点,讲述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因此,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都不能得到发展,也就影响其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这种不关注拓展的教学方式也是相对落后、失败的。语文教师应针对课本要求及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相关知识点、相关资料的查阅、学习中去,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这种拓展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实施项目教学,驱动学生思考

项目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们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确立“项目”,按照流程进行“项目实施”,最终实现“项目完工”。对小学语文课程而言,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课程的教学项目,以一个项目或多个相同、共同特点的主题进行设置,通过不同方向的研究、学习,总结学生们的思路和认知特点,形成主题观点,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主题,锻炼孩子们的阅读、表达、鉴赏甚至创作能力。为完善这一目标,教师应多设置驱动型问题、引导性问题,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预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春节这个主题。学生从春节时间上的延续,到和春节有关的衣食住行多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春节的风俗,其中涉及节气、习俗等多项内容。最后回到主题:北京人怎么过春节?进而引导学生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欣赏、阅读老舍先生眼中北京人过春节的盛况。这种逐步的引导,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快速、高效掌握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

2.运用词句段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词句段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是非常典型的语言学科,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语言的表达,一是语言相关字、词、句的掌握度和掌握量;二是应用这些理论的字、词、句来表达自我,表达万物。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单元“学习园地”中,会对重点的字、词、句进行讲解,这时开展词句段的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更能使教师掌握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能开展针对性辅导和教育。

例如“读一读,感受以下句子的特征,谈谈这样写的优点”,此类单元学习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力,通过阅读感受美景,感受心途旅行,从而展现情感、表达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表达,通过他们词句段的表达,引导主题的对应,并明确阅读目的。在此基础上,则可指导学生开展“照样子”写作:首先,明确自己想要写的主题,是哪一处;其次,眼观、心悟、口表达,形成良好的模仿实践。对此,教师应利用编者所提供的范例,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句子表达的意思,突出“范例”的参照作用,而且应促使学生由“读句子”到“思考句子”,加深学生对例句的理解。“读句子”是通过大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句式的结构或表达特点。

3.实施任务群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任务群教学是体现语文教学综合性、人文性的重要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任务群教学,教师布置任务及设置情境的方法应用得更为全面,通过问题引出任务与主旨,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全面表达,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同时,任务群的建设与实施也是改善语文教学效率、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任务群教学的方法较为多元,但教学目标与目的更为统一。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能够整合、优化并高效加以利用,指导学生学会自我预习、自我学习,通过设置学生任务,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对《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通过任务群教学实现高效学习、教学目的。这篇课文所属单元主题为“民间故事”,学习目标应以了解民间故事为主,通过自我创新,能够改写、创写、编写民间故事,是最终学习任务。针对这个目标与要求,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任务群教学:首先,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其次,利用思维导图树立课文的内容,总结人物形象、特点,从而引起对民间故事的学习兴趣;再次,根据故事内容,截取文中某一段或结尾部分,创编故事,改变结尾或改变某一人物的结局,提升学生自我表达、想象能力;最后,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展现学生脑海中的场景,学会通过其他方式掌握、传递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更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民间文学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教师在这些方面进行问题引导后,可以提升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竞赛精神,使其快速掌握学习目标,并展开对于其他民间故事的阅读。

4.创新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古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涉及古诗词背诵,更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每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都占据较高比重。新《课标》指导下,诗文育人也成为古诗词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古诗词的内涵到相关作者、涉及人物的相关历史,都能将其他学科进行串联,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体系,使其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授古诗课文时,应通过介绍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诗歌诵读的方式提高学生掌握程度,更引导学生会写诗、会读诗、会悟诗。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传达作者表达的思乡、思念亲人的主题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王维的生平、经历讲起,介绍写这首诗的时候有什么历史背景等,这些都能从侧面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由来,了解当时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后再通过读诗,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明白诗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悟等。此外,为使语文教学从课上向课下延伸,教师可提出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如:“王维的作品中有如此浓郁的乡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词中流露了此种情感?”使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拓展到课堂之外,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巩固,真正体会诗中说不出的离愁别绪和说不完的乡情。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双减”政策与新《课标》的作用下,我国素质教学要求更为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更切合实际。在新《课标》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约束,通过创新、优化来提升教学成果。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了解、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生动化,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在帮助、指导其开展自我学习的同时,从知识面、实践技能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小学语文教学借力课后习题强化整体感知》,《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年第11期。

[2] 白志江《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向“学生立场”写的策略》,《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11期。

[3] 付颖《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11期。

[4] 高静《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年第11期。

[5] 李虹雅《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44期。

[6] 马继元《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探寻》,《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2期。

[7] 潘航《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文理导航》2023年第12期。

[8] 林燕昭《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分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