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韩红雪 王冰冰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渐渐由早期的结果性评价朝向过程性评价的方向转变。过程性评价比较注重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展现出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能力,会结合多个层面给予学生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还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分析过程性评价以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质量及效果,并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过程性评价 优化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25
过程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学生学习方法、行为、态度、积极性及认知度等综合性的过程评价。根据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需实施多元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目标,以此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整体情况,以便后期改进和优化。所以,为了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有必要研究过程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过程性评价概述
1.内涵
过程性评价即在评价过程中基于对象发展期间的变化给予公正且公平的价值判断,其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教育活动计划实施期间所展现出的动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可实现基于反馈信息对于计划以及方案合理调整和优化,还能保障过程性评价符合预期标准。同时,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新形式,其会综合性对比每个评价对象的个体过去和现在,总结评价结论。此评价方式对于教学期间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比较重视,其评价项目中涵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从而能够精准且及时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成绩分数,找出问题所在。
2.特征
第一,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时,要注重灵活性、可持续性、针对性、及时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方式、兴趣,对教学过程整体进行评价,以此来检验和了解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
第二,具有促进性特征。过程性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比较重视,特别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致力于通过评价的方式以此来激励和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第三,具有辩证性特征。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模式是全方位的,牵扯到预测、过程以及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并非局限于单一层面。
第四,具有发展性特征。过程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发展,并不是单一盲目的鉴定,而是为了促进个体或者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具有开放性特征。过程性评价选择实时且开放的评价模式,给予学生提供优化改进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较多,其中涵盖教师体态评价法、行为观察法以及语言评价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让过程性评价更加准确且全面地展现出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以及状况。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未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更加注重评价选拔、筛选的功能发挥,对于激励、发展的功能优势有所忽视,这种情况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得部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从而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误区。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性、完整性的教学评价,由此,才可以将评价导向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而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多得分而育人。
2.评价内容较少
据研究显示,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重视,很少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课外阅读情况。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性,更加注重分数为导向,使得语文评价、教学逐步变成试卷、成绩的教学服务。同时,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量化、客观比较重视,且评估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纸笔测试,虽然也能够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发挥出来,但是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很难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会导致评价内容、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很难全面、完整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环节
1.明确评价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管理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同样是参与者,在实施评价期间,一定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学习进度、方法与态度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期间面临的困难以及问题,而后针对性地调整策略。同时,还要实施多元化评价,不可局限于成绩分数,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指导以及反馈,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在后期学习中更好地改进和优化。
2.选择评价方案和工具
语文教师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个体差异,要求评价方案能够充分彰显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行为、态度,其中包含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度、合作精神和参与度。同时,评价方案还要能够彰显对于学生独特性的尊重,鼓励学生发挥优势和特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和成长。在选择评价工具时,教师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化,确保评价工具能够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例如,选择观察记录、小组讨论、自评互评或者作品展示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此类工具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反映出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案、工具设计和选择,能够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后期针对性地改进。这种评价操作能够根据智慧课堂工具进行记录与展示,从而能够给予学生提醒、指导学生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而后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
3.科学利用评价与反馈
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局限于分数和成绩。同时,还要科学利用评价以及反馈,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例如,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其潜能。对于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可给予引导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在评价时,还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给予学生客观且公正的评价,抛开主观偏见。
4.反思与改进评价方案
教师还要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根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反馈改进与调整。比如,教师可设计一些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在线互动、课堂小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反馈,而教师也能够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优化和调整教学方案,学生也可结合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
1.课堂教学评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常常用“你真棒”“真不错”等短语给予学生评价。虽然是鼓励了学生,但此类评价语较为模糊,针对性不足,无法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评价点在哪里,不具备明确的努力方向,使得学生的成长空间存在诸多局限。所以,语文教师需注重针对性评价,给学生做出评价指导,让学生有明确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是有效评价。例如,在学习《海的女儿》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比较文章中“神奇”的地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而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评价时,语文教师可给予学生这样的评价:“这位同学描述得非常好,能够将陆地与海底的宫殿建造过程详细地描述出来,让其形成鲜明的对比,真的特别神奇。如果让声音更加洪亮一些就更好了。”此过程性评价比较完整且具有针对性,在给予学生亮点以表扬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指出后期完善和进步的方向,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提前制定清晰、可行的过程性评价目标,以此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进行检测。例如,在进行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和写字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从学生兴趣、习惯着手制定评价目标,让学生能够整洁美观地书写文字,准确认读课文生字。而书写评价的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能美观、规范且正确地写出汉字;识字评价标准是在于学生是否可以准确认读生字词。由此,可让教师有明确的评价导向,还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同阶段评价的基本要求。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注重非语言评价,如轻拍学生的肩膀,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当学生大胆发言时,语文教师也可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或者话语,为学生点赞或者助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此类举止动作、语言、神情不仅可以给予学生鼓励,还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2.基于学习任务群开展作业评价
无论各个学段、学科的课堂教学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以此来检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因此作业同样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将作业完成后上交教师,通常都特别期待评语,所以,教师的评语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需注重教学创新,从学生兴趣着手,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以此来构建任务群,在此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完成各项作业并给予综合性评价,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和新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因材施教,由此能够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任务群中有所收获。如可设置分难度、分层次以及分兴趣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完成作业,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而教师在写评语时,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以免挫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作业出现字迹不工整或者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委婉指出,给予学生鼓励性的点评,如“期待更上一层楼”等。在学生写生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专注力,给予学生鼓励和认可,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语文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度和表现,给予学生朝向不同方向进步、努力的指导和评价。
3.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阶段性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基于过程性评价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与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提出以及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而在教学活动中给出阶段性评价,不仅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态度、行为及表现,还可以给予学生评价导向和激励,发挥评价的发展性、阶段性功能。尤其在新《课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减负增效,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可局限于选拔、区分学生的基础能力情况,还要融入反思、激励等发展性的功能。利用阶段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主反思,总结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拓展。而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进度、方式以及内容,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会设置不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可结合每个单元的要点,选定主题,开展大单元教学,制定清晰的单元目标。比如,当语文要素是“想象”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想象,联想出各种画面,深层次感知语句的优美;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想象”进行画面、内容的对比和分析,以此来提升想象的层次,促使学生回顾相关的内容。以此作为阶段性评价的良好时机,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有助于在后期教学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多样性。众所周知,评价是师生互动、联系的关键枢纽。若想充分保障评价的有效性,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就要选择多种评价手段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选择精准且有效的评价手段,由此才可以为小学生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还能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综上所述,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标准及要求,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过程性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进步、成长和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此来促进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应用和发展。实施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有效提升,还能开展系统性教学,有助于为学生未来在语文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喻玮《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思考和应用》,《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19期。
[2] 游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优化策略》,《新校园》2023年第6期。
[3] 孟献伟《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文理导航》2023年第3期。
[4] 李艳萍、汪玉芳《基础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5] 杨振芳《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考试》2021年第4期。
[6] 耿雪丽《过程性评价在中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南宁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7] 董均立《语文教学有效过程性评价方法初探》,《语文天地》201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