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德育先行

作者: 王金娜

摘 要:初中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各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拥有较强的素质和正确的意识,促使学生朝着更好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本文对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德育工作 盲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57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级是初中生最基本的活动单元,班级的学风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等都需要班级管理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等问题也都是在班级管理中解决,加强有效的班级管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

一、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的盲区

(一)提升自身德育素质

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时,教师应先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树立正面榜样,采取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老师要从一些基本的事情做起,比如准时上课,在日常生活中文明守礼,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影响学生。老师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学习,以此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课堂中的不道德行为,教师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只有仔细处理每个学生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之间的互动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是多数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的盲区,我们知道老师和学生的任务都非常多,而在所有教师中,班主任工作压力相比其他教师更显繁重。初中班主任不仅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所以初中教师开展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少,每个学期的开展的道德教育课频率都不高,大多数班主任也没有对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较少也体现在心理问题上,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通常相对较大,但在这种时期很多班主任不能以一种平等关系去处理学生的问题,许多教师的道德工作方法教育是理论说教,让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变得被动,在师生之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交流。

(三)班主任的工作目标

在开展道德教育时,班主任没有明确教育的目标,太随意,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初中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作计划空虚,缺乏明确的目标。班主任自身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不能满足道德工作教育的要求。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和世界观,应该是班主任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都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重点内容,以班级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班主任应该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因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初中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品德教育

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标准,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责任感、对社会负责的新时代公民。

(二)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体验和实践,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法。通过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实践技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己,实践性的社会教育是指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同时实践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和公民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机制,帮助学生理解、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情感教育、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大教育观,润物无声实施德育

在育人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教师只用简单说教去规范学生,学生是不买账的,更何况现在提倡“以德为先,以爱为本,以理服人”的教育观,教师要把自由与民主之风真正带入班级,把尊重与关爱毫无保留地带给学生。

每天的微德育从小处着眼,利用课前三分钟、午休前两分钟、放学前五分钟,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想和行为引导,每日的点滴微德育,浸润了学生的心田。

精备班会课,在班会课中我引经据典,关注时事,通过传统文化小故事和身边的社会时事感染带动学生,不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小爱党爱国,打好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因生给爱,关爱落到实处

1.体弱生爱在关心

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体现在细微之处。我们班有三个体质较弱的学生,我的做法是先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家适当锻炼,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在学校的时候,我会多关注学生每日的进餐情况,饮食合理;同时,让学生劳逸结合,不能一直坐在教室学习,多到操场活动,强身健体。

2.优等生爱在认可

优等生的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活跃,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举手发言,积极与其他学生配合。但我也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以前多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我经常给予鼓励和肯定,从内心深处认可他们,培养他们大胆实践,不怕出错,增强信心。

3.向师生爱在珍惜

初中生经常会表现出极强的向师心理,我非常珍惜学生对我的这种信任和爱,所以工作的时候,我会格外认真仔细,生怕一不小心伤了学生的心。

4.普通生爱在鼓励

作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成绩、行为表现都一般的学生最容易被老师忽视,我常常用鼓励加爱护的方法,俯下身听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小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希望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更上一层楼。

(三)强调文化引领,营造向上班风

“一流的班级靠文化,二流的班级靠制度,三流的班级靠老班。”自感才疏学浅,我把管好班级的希望寄托在了文化育人上。我就带领学生,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班级文化建设中。

班级标语造气氛。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大家的学习斗志,我们专门召开班会,一起设计班级标语。最后,“做最好的自己,创优秀的班级”被确定为班级标语。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创造无悔的青春。“品行端正、学识渊博”成为我班核心文化目标。学生就此想出来很多班训,如“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学习的自己”“你不需要很厉害才开始,但你需要开始才能很厉害”“每个人都是贡献者,每个人都是引领者,每个人都是成长者”等,代表着对我班学生的期许与告诫……

有了班级文化目标和学生高度认可的班训之后,我们又用了将近两周的时间,逐步确立了我班“自信、自律、友爱、奋进”的八字班风,和“静、净、敬、竞”的四字班级学生言行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等规章制度,我和同学们一起协商、制定了《班级公约》。

(四)以身作则,诲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一言一行皆为榜样,教师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以身作则才能诲人不倦,使育人重任润物细无声。不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数学教学,或者是平时的班级活动,我尽全力做那个智慧、谦逊、宽容,用人格魅力、自身行为去感染学生们的老师。

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步步在摸索中前进,在严格要求自己中开始的。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自己对待工作必定要一丝不苟;我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早退、不旷课,我也极度守时,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七点半之前到达学校,下午六点后才离开学校。这些都给学生做出了表率,这样坚持下来,班级迟到、违纪现象确实少了许多。“亲其师,信其道”,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做得更好,要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自己,也映着学生,学生是高模仿力的群体,老师的一举一动时刻感染着他们。

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学生常有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导,经常会渗透一些当前社会现象,如不尊老爱幼的现象、沉迷网络,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错在哪里。我以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为例,告诉学生们我是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身边的这些现象,让每个学生知礼守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要轻易偏离自己的人生轨道。

(五)近距离接触学生,走进学生内心

我们学校学生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在学习方面困难重重,缺乏信心;第二,缺少人生目标,进而缺乏学习的动力;第三,我校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这部分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另外也有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严,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懒惰和叛逆心理的形成;第四,部分学生相处发生了问题,体验不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学生从内心深处对班主任存在惧怕心理,这在无形中造成德育无法真正开展起来。因此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班主任要认识到与学生沟通的必要性,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尝试着走进学生内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在我校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就与家长产生矛盾,与同学产生矛盾,与老师产生矛盾。作为班主任,要找到产生这种矛盾的源头,提出适合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德育的细节,这样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与家长、同学和老师更好地去交流和沟通。

(六)积极联系家长,构建家校德育网络

初中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是像周末、寒暑假这样的时间如果德育跟不上也会导致学生的管理出现问题,因此,德育仅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疫情期间,我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虽然疫情期间学生可以通过网课学习,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督促,但这毕竟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对于一些突发情况老师往往不能在现场及时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另外,返校后有的学生后悔在家期间没有努力学习,产生了极端的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他们厌倦学习,很大原因是在学习中失去了自信,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变得很弱,想学却又很容易放弃,再后来他们也感觉自己跟不上,又产生了自责心理,所以最后彻底放弃了,不想再学。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家校共同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其重新树立信心,渡过心理难关。

(七)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要让班级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就需要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有向心力。班级凝聚力是无形的,但有了这样一股凝聚力、向心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就会顺风又顺水。如果一个班级缺少凝聚力,班主任在行使权利、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处处受限。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将全体学生围拢在自己的身边。

首先,班主任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以爱心关注学生,以耐心引导学生,以专业教育学生,以师德师风约束自我。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增强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并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可以增进,这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增长也非常有利。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生涯中的“反叛”阶段,也是学生的生活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在道德教育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要以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对于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教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永芳《分析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思路及对策》,《东西南北:教育》2020年第6期。

[2] 孙鹏《浅谈在初中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