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孙海燕摘 要:群文阅读指的是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规律整合到一起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充分整合文章知识点,把握文章主题内涵,并让学生能够对所学阅读知识、技巧进行迁移与运用。小学语文高年级阶段的文章已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基于具体主题开展阅读学习,使学生养成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文章的习惯,实现系统性、整体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群文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01
处于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且拥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思维发展仍然较为缓慢、不够完善。教师可以充分引入“群文阅读”这一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多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梳理阅读技巧、阅读思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提升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发挥学生在“读”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单元整合教学,带动多篇阅读
教材是开展语文阅读的基础,在教材中又按照文章类型、内容划分为了多个单元,各个单元中的文章紧密联系,且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充分整合单元内容开展教学,以一带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单元主题内容的深入把握,实现学生阅读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这单元的课文主要来自“四大名著”,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可以改变“单篇阅读教学”法,整合单元内容明确群文阅读主题“我国传统名著”,然后再引领学生进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四篇文章的阅读,在群文阅读中感知我国传统名著的魅力所在,在群文阅读中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领会其中的艺术表达技巧,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四大名著”就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进一步基于单元主题“四大名著”拓展相关的阅读文本内容,以增加学生对“四大名著”中涉及人物、事件的了解。如根据《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出《三顾茅庐》《借东风》两则故事,引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刻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到诸葛亮谨慎、自信、知人善任等性格特点。以此整合单元内容、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推动语文课堂的整体化、系统化教学,改变学生“碎片化”的阅读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储备、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使学生“读”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创设教学情境,拓展阅读途径
小学高年级学段的阅读文本类型、难度有所增加,这给正处于“思维发展期”的小学生增添了阅读负担,很多学生在“读”中会产生倦怠心理,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且群文阅读教学的特性也决定了学生每次阅读的“量”较大,教师应该积极探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增添“群文阅读”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更好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这两种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手段,基于群文阅读主题,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趣味、生动情境,丰富学生“读”的体验,拓展群文阅读途径,使学生能够在视听刺激下对课文产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并能够在情境辅助下更好地体会、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述,进而全面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效率。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收录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就可以基于“世界各地”这一主题构建恰当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下感受课文中描述的景象、景物,进而在这种愉悦、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主动品鉴、鉴赏,进一步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之美,产生“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如教师提前搜集与“威尼斯小艇”“金字塔”“牧场之国”相关的景观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投放,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视频上,初步构建学生对群文阅读主题、内容的感知,使学生在视频观看中充分认知、了解世界各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再布置“读”的任务,引领学生在三篇课文中寻找、圈画出描述自然景观的句子,并体会、品鉴其中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进而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享受到“读”的乐趣,对“阅读学习”产生较高的热情。
又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无法真切体会当时鲁滨逊的心情,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动、真实的情境,播放海浪拍打大船、大船不停摇晃的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海上航行的惊险、刺激,进一步体会鲁滨逊劫后余生的心情,从而对本篇课文产生较高的阅读兴趣、探索欲望,提升“读”的效率。然后教师可以再拓展同类型文章,如《格列佛游记》,引领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以梳理两篇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依托多媒体技术加强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视频中初步了解、感知文章主题,快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助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也能够为群文阅读教学增添色彩,快速提升学生对“阅读”这一学习活动的喜爱程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三、引领对比分析,感悟文章内涵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富有感染力,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深远影响。但各类文学作品在语言描写上、文学表达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认知,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就要充分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并引导学生在“读”中保持“求同存异”的理念,对所读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以充分探知文章中的“异同点”,进而在“分析”“鉴赏”中更好地领悟文章主题思想,更深层地认知、感悟文章内涵。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及阅读文本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充分发挥出群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效率,提升学生“读”的素养。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学习水平进行恰当引导,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学习。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整合此单元中的四篇文章组织群文阅读教学,并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把握文章中人物描写特点、技巧等,提升学生的“读”“用”能力。如教师可以先布置“自主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这四篇文章,并圈画出这四篇文章中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教师再设计问题具体提问:“在这四篇文章中,作者在进行人物描写的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每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品鉴、解析。教师再引领学生秉承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思考这四篇文章在“人物描写”方法运用上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而充分从外貌、语言、动作等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更深层地理解、把握文章主题内涵。又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教材收录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三篇文章,教师就可以确立“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这一群文阅读主题,然后再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读这三篇课文,并边“读”边“批注”,了解这三篇课文内容。然后再进行提问:“通过这三篇课文的阅读,你发现鲁迅先生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并布置“表格”构建任务,引领学生从“字词”“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三个方面分析三篇文章中呈现出的“语言特点”,并整理、书写到表格中,然后再引导学生就表格内容再次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分析、对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了解相关的写作技巧、描写方法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
四、融合课外资源,组织主题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不能够仅将其局限于教材内,而是要融合课外阅读资源积极进行拓展,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储备量,提升学生“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把握学生“读”的能力,并依据教材内容组织课外主题阅读,选择与核心主题相关的文章,以更好地实现课内课外资源的整合应用,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理、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外整合群文阅读中深层把握各类型文章的阅读要点,进一步深入总结文章内涵、文章意义,实现综合阅读素养、阅读情感的升华。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6课《田忌赛马》这一文章实际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在劣势中找寻优势,懂得扬长避短,且要积极动脑寻求新思路。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继续围绕“寓言故事阅读”这一道理融合课外阅读资源组织群文阅读,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寓言故事,并掌握更多的道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积累“读寓言故事”的经验,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教师可以选择“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组织主题阅读,快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升。
又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这一教学主题,并依据此主题拓展《端午的鹅蛋》《变脸》等多篇课外文章组织主题阅读,使学生在此主题阅读中认知、了解我国更多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外阅读完毕后,教师也要积极开展“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就“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及群文阅读文本内容分享自己的读后想法、感受。如有的学生说“我国拥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风俗文化、艺术文化等,需要我们好好继承、发扬”;有的学生说“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想继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依托“阅读分享会”,能够更好地优化群文阅读总结环节,促进学生想法、情感的自由抒发,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把握群文主题内涵、意义。以此充分拓展课外资源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促进课内课外资源的深度融合,丰富语文阅读教学资源,拓宽学生文化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元阅读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下更好地把握阅读主题内涵。教师在群文阅读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展示交流会,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身想法、体会,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注重读写结合,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开展“听”“说” “读”“写”教学,并注重开展整合教学以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读”与“写”之间具有紧密关联,开展读写结合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读”的活动的具体实施,也要关注“写”的任务设计与拓展,以将“读”与“写”二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双重提升。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整合《夏天里的成长》及《盼》这两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充分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来写的,促进学生对单元主题学习内容的把握。然后,教师再依托“读”的内容,拓展“写”的任务,引领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描述方式,选择一个事物或事件进行“写作”。在学生“写”完后,教师也要积极地组织“展示、交流”大会,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分别说一说自己在“读”中体会到的中心思想,以此检验学生“写”的成果,检验学生的作文是否清晰地表达出了中心思想。在学生互评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性点评,加强日常语文学习中的写作锻炼,助推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以群文阅读主题拓展“写”的任务,能够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当前新《课标》要求,能够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丰富学生阅读储备,助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由“单篇文本阅读”教学转向“多篇文本阅读”教学,以弥补当前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使阅读教学更具针对性、更为系统化,进一步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素养,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晓松《大单元设计下小学语文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家长》2023年第20期。
[2] 赵芳芳《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对策》,《家长》2023年第3期。
[3] 姜素芹《刍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四个“指向”》,《教师》2021年第33期。
[4] 张琼《小学语文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探析》,《新课程》202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