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

作者: 白秀娟

摘 要: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趋势。文章首先探讨了如何通过拓展文本内涵及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学方法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接着,文章着眼于合理创设真实语境的必要性,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与积累。随后,分析了推进批判性阅读的策略,旨在培育学生的思维深度。最后,探讨了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整体上,文章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全面、系统的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02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具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功能,更是文化传承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兴趣差异,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过度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方面等,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涵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自信与认同

文化自信强调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深刻认识,是塑造学生文化认同的基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从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1.拓展文本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在文化维度,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深入分析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拓展文本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以六年级的《寒食》古诗阅读教学为例,《寒食》是一篇反映古代节日风俗的诗文,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所反映的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及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如介绍节日起源于纪念忠臣介子推的传说,及以忠孝为核心的寒食文化等。通过文化背景讲解,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在解读《寒食》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时,教师可进一步挖掘诗文中的意象以及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意象,指出诗中如何通过春天的飞花和东风拂柳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节日氛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受。组织学生探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中的意境,启发学生感受古代节日的气氛,以及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展现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造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内涵进行讨论。讨论《寒食》中所体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例如,讲解寒食节的由来,以及它在历史上的文化意义;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节日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及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传承和体现古诗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学方法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深入的文化探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有效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例如,教师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先介绍词的背景,如苏轼的生平、宋代文人的生活等,帮助学生构建对历史情境的认知框架。接着,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宋代文人聚会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文化氛围和情感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词的意象、韵律等文学特色,还能深入理解苏轼对生活、自然、友情的感悟。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从而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探究项目,比如研究宋代的风俗习惯、节日庆祝方式等,使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和探究活动,深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相关知识,还能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互动性和体验性强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合理创设真实语境,强化语言运用与积累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与核心,而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前提,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合理创设真实语境,建立文本学习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情境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合理创设真实语境的关键在于营造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环境,可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社会互动以及文化体验活动来实现,有效促进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用法、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掌握。

以《傅雷家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傅雷家书》以真实的家书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智慧,适合作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材料,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指向生活需要的主题,如亲情、成长、学习态度等开展教学活动。在《傅雷家书》中,傅雷的教育理念、生活观念可以作为引入生活主题的窗口。教师通过设计与《傅雷家书》相关的阅读任务,如书信写作、情感分析等,让学生模仿书中的文风和情感表达,向家人或朋友写信,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通过以任务为驱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日常生活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技能,如分析书信中的家庭教育理念、人生价值观等内容,学生能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语言表达实践,不仅能学习到书信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能加深学生对书中情感和思想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真实生活的语言实践情境。例如,组织学生模拟家庭对话场景,比如设定一个与书中内容相关的家庭讨论主题,如讨论关于音乐、文学或学习的看法,主题需要与《傅雷家书》中的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可以扮演傅雷家庭的成员,以书中的人物身份进行对话,使学生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如组织学生围绕《傅雷家书》中的某个主题,如亲子关系、教育观念等,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反馈和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傅雷写信给傅聪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写一封家书,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还能深入理解书中的情感和思想,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推进批判性阅读,增进学生思维深度

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学生思维深度的关键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能力。批判性阅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表层意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浒传》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等元素。如通过分析宋江等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变化,使学生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物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法律冲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行为和事件发展进行批判性思考。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正义与反叛”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水浒传》中的关键事件,如宋江受招安、梁山好汉的起义等。学生需要从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角度分析事件,评价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形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基于文本内容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宋江接受招安一事,学生可以分为正反两方,一方从保护民众、避免更大冲突的角度支持宋江的决定,而另一方则从反抗压迫、捍卫正义的角度批判这一行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人物特点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某个人物,如林冲、武松或宋江,从该人物的视角写一篇日记或书信,表达对某一重大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例如,学生可以从林冲的视角写一篇日记,描述林冲被迫离开东京、在野猪林发生的心理变化,或从武松的角度写一封书信,表达武松对梁山好汉的第一印象和加入梁山的动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水浒传》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提升自己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

跨学科整合教学着重于通过融合“文学+”形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传授文学知识,还需要引入音乐、绘画、戏剧等跨学科元素,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素养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丁香结》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跨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结合文学教学与艺术创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丁香结》作为一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诗意散文,提供了跨学科整合可能性,如结合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丁香结》中的丁香花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元素,更是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丁香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如美好、纯洁或对过去的怀念,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层情感的理解。例如,通过讨论“丁香结”作为记忆和情感连接的象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对家庭、友情和童年记忆的描绘。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学,让学生创作与丁香花相关的绘画,如描绘丁香花的自然生长环境或表现文章中的场景。通过绘画创作,学生不仅能够在视觉上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还能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以丁香花为主题的短文或诗歌,这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丁香花所象征的情感、记忆出发,撰写反映个人感受的文本。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具体写作要求,如要求学生描述自己与丁香花相关的记忆或想象中的丁香花景象,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丁香结》中情感的理解。学生可以尝试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作,使文本更具有真实性和个人特色。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捕捉丁香花的美丽瞬间或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诗歌创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美的深层次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如何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转化为富有美感的文字,促进学生在审美感受和创意表达上的综合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合理创设真实语境、推进批判性阅读和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等路径,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深度和审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上述路径也为教师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开展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指导,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美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中高段语文延伸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15期。

[2] 于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聚焦写景散文类群文阅读实践研究》,《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年第4期。

[3] 钱忠敬《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4] 胡莉萍《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三部曲“读—思—写”——以孙双金的〈找春天〉教学设计为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5] 杨瑞平《基于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策略探析》,《中国标准化》2023年第4期。

[6] 黄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年第10期。

[7] 林露《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华夏教师》2021年第35期。

(白秀娟,1988年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