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作者: 李芳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宝贵的历史智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阐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简要分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提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包括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强调孝道、追求和谐、崇尚和平等道德理念,涵盖了人文、哲学、道德、艺术等众多领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凸显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魅力。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系统和完整的历史认知能力,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进而自觉地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和细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也是学生拓宽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离不开对经典文本的分析与解读,让学生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思维的演进,进一步理解历史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学习和体验这些艺术形式,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进而更全面地认识到历史的多样与丰富。
2.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学生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会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逐渐建立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文化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入讲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所属文化的价值和特点,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如传统绘画作品的欣赏、古典音乐的欣赏和演奏、传统舞蹈的学习和表演等,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使其容易被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美学风格和审美价值所吸引,从而激发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其次,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原则。学生在学习与欣赏中,能够逐渐学会辨识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特点、表现手法和情感意境,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从而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如孝道、尊师重道、礼义廉耻等。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解这些优秀的道德原则,会使学生更加关注家庭和家人的重要性,强化其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关爱,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又可以让其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礼义廉耻的观念,旨在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道德操守,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将其与历史讲解结合,能够助推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准则,深化其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侧重于传递知识,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内容,忽略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情感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文人墨客的故事、传统音乐等都是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优质内容,但教师常常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点讲解,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关注。同时,传统文化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认同,但教师在课堂中通常采用一对多的讲述方式,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情感的互动和交流,造成其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阻碍了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情感纽带。
2.学生过度依赖学习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和网络工具,缺少直接接触、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与意愿,从而对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传统文化往往需要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亲身参与来真正进行理解和体验。然而,学生过于依赖学习工具,将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和网络搜索信息,无法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缺乏整体深入的感悟和思考。此外,学习工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会使学生更容易获取信息和知识,但也让其习惯了被动接受和消化知识的模式。相比于传统文化需要的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更倾向于依赖工具提供的抽象概念和文字解释。这种过度依赖造成学生欠缺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难以真正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度拓展
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历史教材和教学资源,如相关的历史故事、典籍、文献和经典著作等,用以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或文化符号等,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茶道、围棋等,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甚至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完成一些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调研、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展示项目成果,既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也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时,首先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在传授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教师需要适度拓展教学内容,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如讲解儒家学派时,除了介绍儒家经典和核心价值观念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儒家思想对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教师需要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如在讲解儒家与法家的较量时,可以以《礼记》中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学派对于社会治理和政治观念的看法和主张。通过分析和讨论具体案例,学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或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结合文学类学科知识
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经典的古代诗词、历史小说、史诗等,让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这些作品。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某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并与该时期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物形象,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主题等,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样的对比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文学艺术相结合,提高其跨学科综合素养。此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写诗、写小说、创作戏曲剧本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应选择一些与新文化运动和思想革新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呐喊》《狂人日记》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和思想潮流,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相契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文学作品的摘录或者整篇阅读材料,并结合选定的文学作品开展课堂讨论或小组探究,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共同分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代化的追求等,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如古代诗词、传统戏剧等,并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思潮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文化运动作为求变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3.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课外书籍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拓宽其知识视野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传记、经典诗词集等,涵盖不同的主题和文化领域,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选择和兴趣点。同时,在课程安排中留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在每周或每月指定一段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此外,设立一定的阅读任务和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如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并撰写阅读心得和感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唐代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介绍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唐诗三百首选》《唐代名家小说选》《唐代名人传记》等。教师可以介绍这些书籍的内容和特点,布置阅读一定章节或篇目的学习任务。或者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诗词、小说、历史传记等。在阅读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心得分享。学生可以选择一段自己认为有代表性或触动的内容,进行朗读和分享,并谈谈自己对盛唐时期文化和社会气象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写一首诗、创作一个盛唐时期的场景或角色,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盛唐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4.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来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古代建筑、传统节日、艺术作品等。通过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记忆。或利用动画和演示软件,生动地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事件。以及使用音频资料,播放传统音乐、诗词朗诵等,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其次,多媒体教学还需要结合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访问专题网站等方式,拓宽自身文化视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另外,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艺术创作,如绘画、书法、剪纸等,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时,可以展示一些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的资料,如曹雪芹、吴伟业、汤显祖等人物背景和作品介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风貌和特点。接着选择一段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的视频片段,如《牡丹亭》《长生殿》等戏曲演出。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能够发现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实际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其风格和演变过程。还可以提供清朝前期文学作品的部分篇章,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并配以诗词朗诵的音频,以及相关影视作品的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运用多种策略和教学手段,确保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石婷《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7期。
[2] 李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亚太教育》2021年第21期。
[3] 朱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的探讨》,《新课程》2021年第8期。
(李芳,1978年生,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大学本科,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