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料对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意义

作者: 鲁述铭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任务的持续推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受到更高关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历史史料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批判性分析能力、综合解读能力的关键。本文分析史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历史教育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加扎实、全面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史料 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44

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的迷雾,探索过往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史料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更是一把开启学生历史思维之门的钥匙。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成为历史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史料的多样性与深度性,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视角,使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实陈述,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旅程。

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历史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忆,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认知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这不仅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透彻见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今世界的格局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这一过程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记忆事实,更要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作出合理判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历史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形成。通过对本国和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形成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观。这对于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尤为重要。最后,历史教育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历史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更包含了分析、表达、论证等多种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对他们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塑造。通过实践性强、互动性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他们日后的人生发展铺平道路。

二、史料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

史料在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只是对历史事件的静态记录,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媒介。有效地运用史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历史的纵深,探索历史事件的多重维度,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历史理解力、分析力和批判性思维。

史料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史料能够增强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通过直观的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生,这种真实的体验远远超越了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其次,史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面对不同类型、来自不同视角的史料,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比较和综合这些信息,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此外,史料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审视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寻求答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史料。例如,结合史料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以不同历史人物的视角来分析和讨论事件,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史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交流技能。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历史的渠道,使历史学习更加生动和真实。然而,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往往受限于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以及教师对史料运用的熟练程度。

目前,许多教师依赖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而较少使用外部的原始史料。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但有时可能无法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限制了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度理解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时间和课程进度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难以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史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为了更好地利用史料,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史料资源,如历史文献、档案记录、影像资料等。同时,教师应培养自己对史料的筛选、解读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历史。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档案的整理和研究,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总体而言,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巨大的运用潜力和价值。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拓展史料的使用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他们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四、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

1.重视史证教学

史证教学,即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的多重视角,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超越记忆历史事实的传统模式,转向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探讨。

以《洋务运动》这一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教材中提供的多种史料,包括出土文物的图片、当时的文字记录以及诗人、史学家的著作等。通过这些材料,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物来探究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水平,通过阅读当时的政府文件来理解政府的政策取向,通过研究诗人的作品来感受当时民众的情感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探究性。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各自深入研究一个方面的史料,然后共同讨论和整合信息,形成对洋务运动的全面理解。

通过这样的史证教学,学生能够提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拓展了传统历史教学的边界,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理解历史的新视角。

2.明确史料特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明确史料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史料特征的明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史料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涵盖图片、地图、数据等多种形式,每种史料都能从不同角度展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识别不同史料的特点,理解其在历史叙述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在这一课程中,教师精选了五段不同类型的史料,如经济政策文件、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日记等。通过这些史料,学生能够洞察南北方经济制度的根本矛盾: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倾向于保护本国市场,提高关税,而南方种植园主则主张降低关税以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此外,史料还展示了奴隶制的问题,即北方主张限制奴隶制以释放劳动力,而南方则依赖奴隶制维持经济利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和引导讨论,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并得出结论:奴隶制的废除是解决南北矛盾的关键。这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背后的经济和社会矛盾,还锻炼了他们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在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明确史料特征的教学方法,将历史教学转变为综合性的历史探究,有效实现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3.把握史料关系

理解史料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促进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形成连贯的逻辑思维。历史史料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对比、发展等,能够为学生揭示历史的动态性和多维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不同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他们提供一个直观的历史场景。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继而,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进行了解。在深入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的历史事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到,这些人物和事件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共同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革。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综合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时空观念意识,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学生能够在历史史料的引导下增加知识量,学习如何在不同史料之间寻找联系,形成系统的历史观点。这种以史料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4.鉴别史料真伪

正确地识别和分析史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甄别史料的真伪,判断其可靠性和价值,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判断能力。

以戊戌变法的评价为例。在这一课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然后提供如《时务报》等维新派刊物的副本以及严复《天演论》的史料图片。这些史料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还能提供多角度的视野来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和引导讨论,激励学生深入探究这些史料背后的历史信息,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时务报》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分析其报道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同时,对比严复的《天演论》,探讨其对维新思想的影响。通过这种深入分析和比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复杂性,提高对不同史料真实性的辨别能力。这种基于史料真伪鉴别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结论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历史学习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以史料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史料的引导下增加知识量,学习如何在不同史料之间寻找联系,形成系统的历史观点。

5.搜集史料资源

搜集史料资源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和层面理解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史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学生能够超越单一的历史叙述,探索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搜集和利用多元化的史料资源,包括文献、影像、口述历史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秦朝的灭亡》一课为例。在这一课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如秦始皇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描述等。通过这些史料,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秦始皇的统治特点,还能深入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的治国方式,并对比分析。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秦始皇的统治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过于严苛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而刘邦则从秦始皇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实行了民本政策,因此汉朝能够建立起长久的统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学生在搜集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增加了历史知识,并有效锻炼了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结论及建议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史料的正确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全面且深入地史料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积极拓展史料的来源,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材料。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史料,如历史文献、档案记录、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等,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同时,这种多元化的史料选择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理解历史,进而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历史认知。其次,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评价能力。通过教授学生如何甄别史料的真伪,分析史料的出处和背景,以及理解史料所反映的历史观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关键的思维训练。此外,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对史料的运用和解读能力。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工作坊和培训课程,教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灵活运用史料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史料对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意义》,《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12期。

[2] 吴苏扬《浅谈历史史料对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23期。

[3] 江鸿辉《问题教学法对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天津教育》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