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评价任务设计研究

作者: 周能瑜

学习目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评价任务设计研究0

摘 要:评价任务基于课堂学习内容而设计,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所以,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小学语文评价任务十分必要,教学前应当重视研究核心素养目标,做好学习目标背景下的评价任务整体设计,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落到实处。基于此,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为例,从依据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利于收集证据的评价任务、设计基于目标达成的评价量规三方面入手,钻研评价任务设计策略,旨在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习作 《这儿真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21

小学语文评价任务是以检测学生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检测项目,包括传统的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倡议。学习目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评价任务设计,要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最终目的。缺少清晰、准确的目标,学生的写作质量就难以提升。所以,教师要选择适切的目标,设计有利于获得反馈的评价任务。

一、依据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目标,找准评价任务设计方向

(一)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因此,核心素养目标即学习目标,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可以明确以下目标。

1.文化自信:了解和欣赏风景之美,认识到每一个地方的美丽都是独特的,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共同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学习描述和赞美自然风景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与他人分享自己眼中的美景,或者写一篇赞美家乡美景的作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思维能力: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理解美的多样性,提升思维能力。

4.审美创造:欣赏自然风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景,或者为某个地方设计一个美丽的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这儿真美》核心素养目标为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定位,分析学习目标不难发现,本学段的习作课教学重点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写清楚自己感兴趣的景物或事物,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素材,根据表达需要,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触的内容写清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其二,乐于书面表达,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有新鲜感的词语描述画面,将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其三,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我观点,针对作文中的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进行修改。

(二)习作要素与知识结构

《这儿真美》所属单元采用“双线组元”模式编排。本课需要学生试着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通过分析单元课文可知,课文中有许多“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落,通过对语文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单元中的内容,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提供了学习的例文和支架。

《这儿真美》习作课重视在写作之前仔细观察,尝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比如:

1.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2.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3.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教材为学生提供以上参考,同时鼓励学生用上新学的词语。如,“盛开、狂欢、闪闪发光、静悄悄、清凉、亮晶晶”等。在写好后,学生需要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向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和发现的美景。

(三)学情研究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情分析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语言基础。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能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第二,认知能力。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能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第三,情感态度。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进行审美。第四,学习方式。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学习新知识。

因此,在《这儿真美》一课中,三年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和赞美自然风景,通过观察自然风景的图片或视频,发现其中的美。学生可以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描述,阐述自己对自然风景的看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他们提供写作素材。

二、设计利于收集证据的评价任务,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这儿真美》是小学语文中高段的习作主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目标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利于收集证据的评价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实现预设目标。有效的评价任务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标准:具有批判性、具有可行性、条理清晰。

依据学习目标从评价任务要素角度进行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情境呈现、具体任务、需检测的知识点(融入具体任务、实际情境中)。

《这儿真美》一课的学习目标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落实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确定目标后,广泛收集证据,利用证据检视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性,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首先,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这儿真美》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运用关键句进行描写、创作。这一维度的目标指向“创造”,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可以围绕主题习作展开,采用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写作情况,重视分析学生在写景方面的能力发展情况。

其次,学习目标四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很难独立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选择“一对多”的方式设计评价任务,如,分解核心任务,将子任务嵌入教学过程,阶段性地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据此进行全面点评,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的习作提出建议。

再次,教师可以依据习作主题创设情境,以“校园之景”为主题,广泛征集文章,引导学生以学校景点介绍为契机进行写作。这一情境包含习作任务,并未脱离现实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明确以上评价任务设计方向后,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设计。第一,“核心任务法”,即一个“评价任务”,重视检测学生的一个学习目标。这种评价任务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二,“任务分解法”,即将“核心任务”分解成子任务,通过子任务同时检测学生的多个学习目标。这种方法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验。具体核心任务设计如下。

校园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其中不乏美丽的景色。如,升旗台、读书长廊、花坛、绿化景观带、运动场……这些美丽的景色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光添彩。为了提升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请选择校园中的一处景物进行介绍,写一篇导览词,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导览词内容务必真实、生动,能够体现校园景物的独特魅力,字数不限,但要语言优美、逻辑清晰,鼓励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在“校园之景”主题征文活动中,请在舞台上朗诵自己写的导览词。

将核心任务进行分解后,得到以下子任务:

1.观察校园,选取典型景物,填写“校园美景介绍卡”,记录下景物的特点、色彩、形态等细节,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根据习作模块提示以及观察结果,选择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整理成导览词。以文字形式描述所选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

3.借助“评价量规”,对自己的导览词进行评议与修改,参加“校园之景”主题征文活动。

4.学生将作品提交给教师或活动主办方,经过筛选后,优秀作品将在学校内部进行展示和交流,让更多同学欣赏和学习。

学生以子任务为引导,逐步完成观察、写作,能够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在评比活动中就能够脱颖而出,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

三、基于目标达成情况设计评价量规,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需要通过评价量规进行分析。评价量规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中存在的优缺点,以便教师做出基于证据的决策。《这儿真美》评价量规设计,可以从“质、量”两方面入手,分别代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还可以利用不同的符号代表学生学习水平,让评价量规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具体设计参考以下内容。

指标一:围绕关键句写。高:文中有关键句,作文形式丰富,关键句和全段内容联系密切;中:有关键句,能联系全文进行阐述;低:很难阐述清楚关键句。

指标二:多感官进行感受。高:可以在描写景物时,说出尽可能多的感官感受;中:能说出至少两种感官的感受;低:能说出一种感官感受。

指标三: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高:能将自己对景物的情感融入文中;中:能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景色的喜爱;低:感受不到自己对景色的真实情感。

指标四:使用有新鲜感的词语。高:使用至少三处具有新鲜感的词语;中:使用至少两处具有新鲜感的词语;低:使用至少一处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指标五:无错误标点或错别字等。高:全文错误不超过一处;中:全文错误不超过两处;低:全文错误超过两处。

以上五项指标可以作为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量规,按照“高、中、低”三个标准进行划分,还可以设计对应等级的符号,如“高(★★★)、中(★★)、低(★)”。

四、从教材出发进行多元资源整合,实现多项指标评价

习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教师而言,采取正确高效的指导教学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文教学中融入习作方法指导

将习作方法有机融入单元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搞清楚单元主题与习作主题之间的关系,在统编版上册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涉及了与习作主题相关的内容。以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陈列的是有关风景描述的课文,且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文章中的一段话或几个关键词吃透一整段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因此,习作环节也可以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这儿真美”,这个主题要求学生要能够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来围绕某一处风景展开写作。所以,在本单元其他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主张要让学生能够借助一句话去理解整篇文章,继而完成写作练习。

(二)教学过程贯穿写作,补齐写作空白

实际上,第六单元的写作练习就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共有两篇要求学生精读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搭船的鸟》,他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鸟的样子及动作两个方面学会此类写作方法,而另外一篇是《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则从草在不同时节的变化写出了草的特点,这也是在教学生另外一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练习,熟练这类写作技巧,并且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综上所述,学习目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评价任务设计,以核心素养目标为依据,教师通过设计有利于收集评价证据的任务,基于目标达成情况设计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进行点评,可以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学习建议,提升学习效果。学习目标、活动、效果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小学语文学习效果的评估需要基于学习目标,这为评价任务设计提供了明确思路。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习目标进行研究,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评价任务设计方向,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应用评价任务,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于艳《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实施初探》,《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4期。

[2] 杜慧如《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究——以统编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课外语文》2022年第3期。

[3] 宋泽琴《“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评价任务设计》,《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周能瑜,1993年生,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