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朱孟娟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讨论了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8.022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对学生品德和情感的提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更高、更有社会价值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立足语文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精致的文学艺术、伟大的历史传承以及博大精深的道德观念,这些元素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因此,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二)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领域,例如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这些领域相互交融,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综合素质。举例来说,当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他们不仅仅是了解文学本身,还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达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忠诚、孝道、诚实、宽容等。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和体验这些价值观,学生可以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比如,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忠诚和仁爱,学生可以理解这些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此外,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故事,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孝顺父母的意义及价值。这些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自身认识,提升重视程度

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1.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加培训课程等方式,积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诗词、经典著作、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含义,进而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精髓。2.参观文化遗迹。语文教师可以自行前往或组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如博物馆、古建筑、文化展览等,这样的经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并将这些经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为自己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在每个学期安排一些专门的课时来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或者组织文化主题的活动,如书法比赛、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等。4.教育经验分享。教师可以与同事分享自己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育经验,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这种互相启发和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也能够促进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通过强化自身的传统文化认识及提升重视程度,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氛围,注重环境熏陶

对于小学语文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而言,为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中爱上传统文化,进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清明》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融入相应的教学情景。

1.情感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节日或特殊时刻的亲身经历,激发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他们是否曾经在清明节期间回家扫墓,然后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感。2.视觉辅助。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多媒体资源来展示与古诗《清明》相关的场景和情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古诗的内容及内涵。例如,展示有关春雨、田野、踏青、祭祖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景象。3.朗读示范。教师可以进行诗歌的朗读示范,强调语调、情感和节奏,以示范如何真正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通过生动的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一起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分享他们自己的情感和回忆,并一起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5.创设清明节氛围。在教室中创设清明节的氛围,例如布置鲜花、绿叶和雨伞的装饰,播放轻柔的春雨声音,让学生感受到清明节的氛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清明》。通过此类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而温馨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挖掘教材资源,做好渗透准备

教材不仅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更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内容。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立足教材并对其进行挖掘与拓展,并融入相关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做好渗透准备。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牛郎织女》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做好准备。

首先,教学设计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牛郎织女》一课中。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是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背景,向学生介绍这个传统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此故事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讲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展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相关作品,或者通过互联网资源展示织女星和牛郎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这种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进行挖掘拓展,并提前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准备工作,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语文课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如七夕节的起源传说或相关的古诗词,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或进行小组分享,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此种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立足课堂教学,进行高质渗透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主阵地。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保障教学的高效开展,进而将传统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一年级上册第5课的《对韵歌》教学为例,《对韵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这首古诗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立足课堂通过以下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

1.诵读古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对韵歌》的部分内容,并为学生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韵律和美感。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2.词语解释。教师可以解释古诗中的生字词语,如“对、云、雨、风、花、鸟、虫”,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写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关注词语的美感和音韵。3.讨论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所见所闻,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如天地对应、自然景色的美丽、不同季节的变化等。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培养他们的初步审美能力。4.制定相关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与该首古诗相关的活动,如绘制山水画、模拟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举行古典文学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教师立足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质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五)引入丰富活动,带动学生参与

对于小学生而言,活泼好动是其天性,教师应抓住此阶段学生的特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以二年级下册识字2的《传统节日》一课为例,这节课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多种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其中。

1.传统节日小展览。教师可以请学生带来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手工制品或道具,展示在教室中,让同学们相互了解各个节日的特点。2.节日食品品尝。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小食品,如元宵、粽子或糖葫芦等,让学生品尝,同时讲解这些食品的节庆意义。3.制作传统节日手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传统节日的手工制品,如灯笼、窗花、红包等,激发他们的兴趣。4.节日习俗小剧场。学生可以分组表演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包括装扮、表演传统舞蹈或演绎有趣的节庆故事。5.制作传统节日日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份传统节日日历,标注各个节日的日期和庆祝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形式多样且有趣的互动式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

(六)转变评价方式,加强评价督促

评价在教学中不仅是一种总结和衡量学生学业成果的手段,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转变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评价。

1.传统文化项目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加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项目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并在实际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2.传统文化作品展示。学生可以制作传统文化作品,如中国画、剪纸、民间手工艺品等。这些作品可以被纳入评价范围,评分标准可以包括创意、技巧、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方面。3.传统文化知识考核。除了书面考试,可以采用口头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例如解释古诗文的内涵、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等。4.情感态度评价。评价体系中可以加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的评估,包括他们是否喜欢学习传统文化、是否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是否能够体会文化背后的价值观等。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中可以给予积极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额外加分,以激励他们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6.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提供评价反馈,指出他们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进步,以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改进,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

(七)构建线上空间,拓展教育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线上教育平台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工具,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平台构建线上空间,进而拓展教育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以三年级下册第11课的《赵州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空间拓展教育渠道,进而达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目的。

1.虚拟参观赵州桥。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或在线文化遗产平台,学生可以欣赏桥梁的设计、建筑细节,甚至近距离观察桥上的雕刻图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2.在线讲座和专家访谈。邀请文化遗产专家或历史学者在线进行讲座,深入探讨赵州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这样的讲座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在线讨论和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上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赵州桥的看法,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还可以合作开展小组项目,深入研究相关主题,如中国古代桥梁建筑、雕刻艺术等。通过这些线上渠道,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阵地,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们成为更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维刚《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

[2] 高群《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8期。

[3] 倪菲《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吉林教育》2022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