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良结构情境创设
作者: 林端平摘 要:不良结构情境是指“冗余信息较多、隐含信息较多、问题创设比较开放、结论不设定唯一、解决方案多元的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良结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聚焦重难点教学内容,测评学生能力水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不良结构情境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46
情境是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与评价的重要介质和手段。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情境一词出现了28次,其中“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教师了解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但对情境的理解与创设存在诸多误区,将历史素材呈现等同于情境创设,或创设的情境与学生能力水平、教学目标不匹配等问题,导致教学课件繁杂冗长,课件页面堆砌着大量文字、图片等无效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教学效果不佳。不良结构情境创设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一、不良结构情境的定义与特征
“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由此可见,情境与问题相伴相生,一个完整的情境应包含背景材料与问题两部分。新《课标》以情境的内容来源为视角,将情境分为“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学术情境”,并未提及情境结构。若从情境呈现结构特点来看,又可分为良好结构与不良结构。良好结构情境是指背景信息完整,设问明确规范,能依据常规方法或经验较容易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何为不良结构情境?依据《中国高考报告(2024年)》,不良结构情境的定义为“冗余信息较多、隐含信息较多、问题创设比较开放、结论不设定唯一、解决方案多元的情境”。其中所涉的五点特征,前两点为复杂模糊的背景范畴,后三点为模糊多元的问题范畴。五点特征为并列关系,含其中一点特征即为不良结构情境。何成刚、 沈为慧的《趋势与应对: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结构不良问题》一文中列举了4道不良结构高考开放性试题,其背景素材有文学作品(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第41题,《汤姆叔叔的小屋》)、书名(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42题,关于宋史的各种编著书名)、漫画(2020年天津卷第18题,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真实却模糊的社会情境(2020年山东卷第19题,17世纪中后期的咖啡馆活动场景),此四题情境均符合上述定义的背景材料复杂模糊复杂、问题设置开放多元的所有特点。这类型题目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区分度。高考试题符合不良结构情境定义特征的还有不良结构选择题,如2011年课标全国卷第25题(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示意图)、2021年河北卷第2题(西汉中外朝示意图)、2022年湖南卷第1题(先秦各学派思想)、2023年全国甲卷第25题(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分布图)等,这些试题或背景模糊、设问明确或背景设问双模糊,符合不良结构情境定义的部分特征,虽然总体难度和考查能力要求相较开放性试题有所降低,但在选择题中难度系数相对较大。总之,不良结构情境试题通过复杂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演绎、逻辑推理、论证说明的能力,体现了国家选拔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不良结构情境创设的意义
考教衔接,以考促教,高考命题要求是一线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中国高考报告(2024年)》指出,“新课堂”应该力图通过“学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知识获取和解题技能的习得转向思维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从浅表的零碎信息获取到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从机械重复式学习转向主动思维训练。不良结构情境的教学对顺应这一转变有积极意义。
(一)顺应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学习注意力曲线”原理,即在一节课45分钟内,在课堂初期学生因为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期待有较高的注意力,中期注意力开始下降,最后几分钟学生出于对课堂结束与总结的期待注意力再次提升。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往往出现在中期时段,此时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能力下降,良好的结构情境通常摘取两至三段文献资料,有时因文本叙事的专业性,词句晦涩难懂,教师的问题设计再精妙,教学效果也有限。而不良情境结构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活泼生动的形式呈现,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背景信息的不完整性、冲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动力与欲望。学生能在兴趣与期待感的影响下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提升学习效果。
(二)聚焦重难点,实现高效教学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依据的是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其中,理解某件历史事件的影响或意义一般是该节课的重难点。理解是一种学习能力,不仅仅要靠教师讲授,更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特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学习效果。不良结构情境文字简洁,显性信息较少,一个图片、漫画就能折射背后的历史主题,问题指向聚焦本课的重难点知识,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堆砌大量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提取关键信息,关联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获得感与成就感,教学目标也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测评能力水平,培养核心素养
不良结构情境背景材料信息不完整,解决问题路径不确定,考查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比较、论证说明等多层次的能力水平。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判其核心素养水平,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后续调整教学方向的依据。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25题,首先要判断时空,学生可能不清楚公元2年与公元140年的所处朝代,但通过观察两图中的都城(长安、洛阳)、地方建制(长沙国、长沙郡),能准确分辨出两图反映的具体朝代,就达到了时空观念素养水平1—2层次,学生若能对两个时期的人口变化及原因进行合理解释,就能够达到时空观念素养水平3—4层次,同理,此题还可考查学生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归因准确、逻辑清晰。教师据此可精准了解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层次所在。因此,不良结构情境教学也是掌握学情、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不良结构情境的创设策略与注意事项
对于在日常教学中创设不良结构教学情境,许多教师有畏难心理,一是认为这种情境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自己并不具备高考命题专家级别的水平;二是背景素材的获取太难。其实不然,高考试题中的不良结构试题承载着选拔人才的功能,理应复杂艰深。而在新授课中,不良结构情境不需五点特征面面具备,可根据学段学情与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其一两个特征进行创设,如在背景模糊、设问明确的条件下,只考查提炼关键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自然就会降低。到高三复习阶段可酌情增加难度。下面结合本人教学经验,谈谈不良结构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辅助资源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辅助资源如历史纵横、问题探究、图片等是教材编写专家精心选择的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学习实用性,如两本《中外历史纲要》就提供了上百幅的地图与图片,若加以重视开发可成为不良结构情境的重要背景素材。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中关于启的继位的不同说法就是很好的不良结构情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素材可供教师使用。如将《秦朝形势图》与《西汉形势图》两图的疆域、长城分布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纲要》下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中有一幅绘画作品《亚历山大在伊苏斯》,并配了一段文字说明。教师可据此布置学习任务:1.观察图片,解读画面信息。(画中哪个是亚历山大?哪个是大流士三世?为什么?)2.此绘画是什么史料类型?能否作为这场战役的直接证据?3.说明公元1世纪的意大利出现此画作的原因。
(二)选择生活或社会情境等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
学习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渐进的过程,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亲切宽松的情感体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教材的历史结论反映在时代人物的言行、生活场景上。图片、照片、小说、诗歌、日记、故事、音乐、绘画、文物等都是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这些背景素材能够体现历史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的内容,形式多样而创新,内容熟悉又模糊,可引导学生挖掘其隐藏的历史信息,探究表象背后的因果。如以毛泽东的诗词为背景素材,探究反映近代革命的重大事件,理解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意义。又如,以中国古代边塞诗为背景,探究古代民族关系史。
(三)选取对比性、矛盾性、冲突性的情境素材
美国著名的经济心理学家乔治·勒文施泰因说:好奇心来源于“认知差距”。当看到材料具有矛盾性、冲突性现象,或材料内容与生活常识、惯性认知构成矛盾,就会生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学术情境的语境通常较为理性严密,但通过冲突性的材料也可以产生同样效果。如展示不同时代的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相反评价,中外学者对鸦片战争的不同定性,严复中年与晚年思想的矛盾形象等。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中,笔者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虚构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史制度,这种强烈的冲突与反差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不良结构情境创设还有几点重要注意事项:
1.正确理解不良结构情境的特征
不良结构情境的表现方式多样新颖,但并不是以图片、照片、表格等非常规文字形式呈现的情境就是不良结构情境,即使是能力要求最简单的不良结构情境,也须满足背景材料模糊与问题模糊中的一项,如上文中所列举的画作《亚历山大在伊苏斯》,若只展示图片,其细节模糊信息单薄,这是无法构成不良结构情境的。只有图片结合课文的文字说明可知,本战役与画作有着近三百年时差,隐性信息是1世纪的意大利正是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这些丰富的素材给问题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才构成了真正意义的不良结构情境。
2.根据学情与学段设计情境
不良结构情境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在难度设计上有所选择。高一、二年级学生与高三学生的能力有区别,在问题设计上应注重递进性与层次性,做好设问的分解铺垫,先从基础性、事实性设问开始,再进行价值性设问。而不良结构情境引导学生在第二问中思考解决问题,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就会有收获感与成就感,在两个学期长时段的学习中逐渐提升能力水平。高三学生经过完整的教材学习,面对高考备考的挑战,不良结构情境选择应注重背景素材的复杂性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及归纳、论证、说明等高阶能力的训练。
3.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创设
在有限的四十分钟上课时间内,不良结构情境创设不可随意滥用,不能因为情境有趣生动就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如有的教师在教授《红军长征》这一子目时,创设了探究四渡赤水的情境,虽然趣味盎然,却偏离教学主题。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思考情境背景素材是否丰富,是否能关联重要的隐性信息,是否能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是否能促进学生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如《中外历史纲要》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中有《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一图,可让学生观察文字内容,学生可看到落款时间是大年初二,反映了雍正帝的勤政。再引导学生从不同颜色的字体、批复的对象、内容、语气措词等角度进行阅读分析。一幅图便可解决本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的教学重点。
总之,情境有良好和不良结构之分,在课堂中融入不良结构情境即符合新《课标》中对历史学业水平的设置,又有利于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良结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聚焦重难点教学内容,测评学生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良结构情境创设方式新颖且灵活,这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转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通过不良结构情境教学,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备考效率。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沈为慧《趋势与应对: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第Z2期。
[2] 颜志文、谢有亮《略论“结构不良”型历史选择题的解法》《教学考试(高考历史)》2022年第5期。
[3] 李艳、黄晓芹《刍议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同步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史料实证素养》,《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年第3期。
[4] 毛万财《情境体验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新课程下培养中学生历史发展性学力教学模式的思考》,《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7期。
[5] 赵芊燊《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六)》2022年。
(林端平,1978年生,高中历史高级教师)
(本文系福建省2023年宁德市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高中历史不良结构情境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3XD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