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彭锐摘 要:高中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时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极强的德育价值。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确保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问题,最后结合渗透原则提出有效的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47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华夏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多样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以及民族的根和魂,是每一位青少年都必须尊重、了解、传承的内容。然而,当前有部分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导致自身行为、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十分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意识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巧妙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国家的发展过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优秀品质,以此激发学生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然而,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历史教学质量,教师需做好对这一方面的全面研究与分析,结合问题提出有效策略,确保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充分落实。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全方位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学习多样化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和文化魅力。同时,教师还会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全面渗透,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积极地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
2.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历史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师也会将重心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则能有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使其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便会由传统的知识讲解以及能力培养转变为核心素养发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结合现实看古今,感受中国的变化、发展,以及幸福的来之不易。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另外,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会结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从不同层面理解历史,形成全面且客观的历史观。
3.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师不仅能够转变教学观念,还可以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丰富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发展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导致教学内容十分受限,甚至忽略对家国情怀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在这一情况下,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与背后的价值意蕴,进而降低了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未能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没能做好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课堂中,未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实践和互动的机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其自身的教学素养也是影响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或许缺乏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的意识和专业能力,即使能够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也难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维认知进行拓展延伸,将家国情怀教育巧妙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一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无法全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加之部分学校未能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培训活动,导致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限制了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入开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师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这意味着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思维认知、兴趣特点等方面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提出自身的想法和见解。另外,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综合性原则
除主体性原则外,教师还需遵循综合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还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时空观念、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除此之外,综合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适当渗透德育,确保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优秀品质,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前提下,从不同层面理解和感受历史,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以此促进学生爱国精神的形成。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
1.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家国情怀元素
为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实现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学生的思维认知设计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让他们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熏陶,从而形成优秀的品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时,本单元总共分为三个课时,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通过讲故事、图片或视频引导等方式,全方位呈现晚清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顾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期所学知识,又能使他们感受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如:“为何晚清时期的中国会遭受外来侵略?有哪些具体的原因呢?”“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勇士,这些爱国勇士是如何探索救国之路的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元整体学习,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分享晚清时期爱国人士的故事,如左宗棠收复新疆、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学生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走进历史事件,感受在当时情况下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从而体会到这些伟人的爱国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应当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比如,在讲解“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教师既要强调在国家危难之际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当时的一些救国方案,以及这些方案的利弊与实施效果,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最后,在学生全面了解整个单元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班级讨论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在学习本单元后对国家发展的理解、对家国情怀的感受,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关系,以及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使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让学生在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家国情怀。
2.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诸多教学思路,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深度了解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事件走向、影响与意义,从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而在这一方面,教师则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全民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在课前借助VR技术创设抗日战争时期的虚拟环境,如抗日根据地、战场等,并让学生戴上VR头盔或眼镜,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一历史事件,让他们在视听体验中详细了解当时的战争,感受战争的残酷以及抗日军民的英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则可以通过希沃白板设计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标注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转折点,由学生通过触摸屏幕,点击事件等方式,查阅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记录、文献资料,以此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之外的知识,从多个角度了解此次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紧接着,教师还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随堂练习或互动问题,并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回答的问题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为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学习本课时的历史知识,在视听体验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军民的英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认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活动的方式,强化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发展,解析现代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当遵循综合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结合学生学习需求、思维认知以及兴趣爱好,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强其情感认同。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时,教师可为学生开展历史主题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历史知识背景,提高学生对和平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不同国家,由教师模拟召开联合国会议,各小组需在会议中讨论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议题。他们需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角色扮演,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社会实施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从不同国家的视角讲述和平发展的价值,体验国际合作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开展“和平发展,世界共赢”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将参与活动的体会、对和平发展的认识、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理解写成文章,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总之,设计历史教学实践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出更加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成长。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教师应当理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能力以及家国情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甘悦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8期。
[2] 陈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分析》,《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10期。
[3] 张菊花《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究》,《文理导航》2018年第28期。
[4] 张平、彭桂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新课程》2019年第15期。
[5] 陈娟《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策略》,《神州》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