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刘月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需要教师加强重视,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展现,以便有效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32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具影响力的课程之一。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教师对德育并不是很重视,只看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加强重视,积极探索德育渗透路径,为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实现道德品质的提高。例如,通过学习有关诚信、尊重等主题的课文,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讨论或者是角色扮演,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道德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2.弘扬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存在很多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容。不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的教学重心往往放在知识灌输上,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挖掘与体现,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在德育渗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做出改变,合理进行创新,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这些内容合理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了解与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例如,通过学习《岳飞传》《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素养。

3.塑造美好心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意义还在于塑造美好心灵。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其中的美好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促使德育更加有效落实。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刻感受其中的爱与关怀,并且学会珍惜友情和亲情,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善良的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例如,通过学习优秀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上一个台阶。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单一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存在德育内容单一的问题。在德育渗透中,教师往往集中在对一些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如诚实守信、勤奋以及尊敬师长等。虽然这些美德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具有重要意义,但过于单一的内容却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德育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在德育内容实施中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德育知识高高在上,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进而不能将其合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自然失去了意义。

2.德育方式过于生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的德育方式过于生硬,往往是通过讲解、教授等形式进行,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德育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德育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德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德育与语文教学脱节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德育往往被作为一种独立于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讲述,而未能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这使得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度不足,难以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这还会导致部分教师觉得德育并不是自己的任务,缺乏重视,这样很难达成理想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教师德育素养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教师的德育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根据实际观察,部分教师在这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以及德育方法掌握不够熟练上。这种状况导致他们在实施德育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并且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课堂上往往只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最终影响到了德育的实际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非常有必要。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然后将其合理呈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然后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领略诗句中的美好意境时,还要让学生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体会其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亡羊补牢”这一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道德观念,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时领悟其中的道理。在阅读理解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接触到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一面五星红旗》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五星红旗的来源以及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德育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2.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的德育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并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和考核,以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培训课程,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经验。这样的培训不仅有助于加深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能使他们掌握更多实用的德育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通过这一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更加专注于德育内容的融入与实施,进一步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应当给予适当表彰奖励,以此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鼓励和支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将极大地丰富其专业知识库,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技能。这不仅有利于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为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宝贵参考。

3.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候,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情感和其中的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性与思想性的文学作品,然后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领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通过讨论、分享和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解析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德意蕴,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品德和价值观等问题。同时,就学校方面来说,应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如朗诵比赛、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加深他们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与文本内容深度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口语交际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切入点。通过语言交际的过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德育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态度。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心等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与道德思想相关的问题,如友情、诚实和宽容等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这种方式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学目标更加高效地达成。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情境模拟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对相关道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能为德育教育的优化与调整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和语文能力。

5.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习作中表露真情

德育渗透应该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写作教学环节也不例外,使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充分表露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舒缓他们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营造一个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熏陶的环境,以此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言,教师需精心挑选与学生年龄阶段及兴趣相契合的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个人生活经历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启发者而非限制者,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多约束,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当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建设性和鼓励性的反馈,既要明确指出作文中的亮点,也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自我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组织习作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心得体会,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促进其情感认知的发展和个人品质的成长,为其未来学业进步乃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达成理想的德育渗透效果,积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十分重要。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态度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让德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可以在评价标准中增加德育素质的考量。除了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外,还可以加入对学生品德修养、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内容。比如,课堂上的表现、合作精神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反馈的方式渗透德育。在每次的评价反馈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应当全面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表达以及人格特质。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德育表现制定个性化评价指标,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定独特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道德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渗透德育思想,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此举亦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十分有必要,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清这一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世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吉林教育》2023年第34期。

[2] 陈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格言(校园版)》2023年第33期。

[3] 孙鑫苗《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高段教材为例》,《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年第10期。

[4] 王恩娟、王孝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22期。

[5] 吴定芳《例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读写算》2023年第18期。

[6] 孔德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6期。

[7] 朱敏彦《德智并举育人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新智慧》2022年第34期。

[8] 马文婧《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家长》2022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