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深度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探讨
作者: 孟楠楠摘 要:深度学习理念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协作交流,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本文以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学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识记背诵、轻理解内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教学改进策略,即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深度阅读;创设多元语境,拓展深度理解;开展研讨交流,加强深度思辨;联系现实生活,注重深度内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深度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即关注学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丰富教学资源、革新评价方式。研究表明,深度教学理念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值得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深度教学 初中语文 《岳阳楼记》 教学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33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难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反对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探究、协作对话,建构关联、迁移知识,形成深层理解。本文以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学为例,探讨深度教学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模式,以期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深度教学理念内涵解读
1.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和迁移创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通过探究问题、分析概念、综合信息、评价论证等高阶思维活动,建立起组织严密、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聚焦关键概念、开展探究活动、注重交流协作、重视反思总结等。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能够把支离破碎的信息转化为内在关联的知识网络,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学生适应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
2.深度教学的定义与特征
深度教学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深度学习是目标,深度教学是途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深度教学聚焦教师的教学行为。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分析概念、论证观点的机会,创设开放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思维的激发者、方法的引导者。深度教学的核心特征包括: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提出高阶思维问题,营造探究交流氛围,加强过程性评价反馈等。通过这些策略,深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和内化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传统《岳阳楼记》教学的问题反思
1.重识记背诵,轻理解内化
在传统的《岳阳楼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度强调课文字词句的识记和背诵,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某些词语的释义、某些句子的翻译,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情感。这种填鸭式的灌输导致学生难以领会文章深层内涵。例如,学生可能记住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字面意思,却不理解范仲淹为何要以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开篇;学生能背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译文,但不明白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大降低,语文学习流于形式。识记只是理解的起点,要努力使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立意、体味作者用心,进而内化感悟,升华认识,做到知行合一。
2.重断章取义,轻整体把握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部分教师习惯于就文章的某些片段、句子做重点讲解,却较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中心思想。这种断章取义式的教学割裂了文章的内在联系,学生无法建立起对全文框架的宏观认识。以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两个片段为例,教师往往分别解读“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句的景致特点,但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这两处景观描写在全文的地位作用,即前者写“岳阳楼之大观”,为全文议论埋下伏笔;后者由景及人,引出对迁客骚人心境的描摹。若缺乏对全文脉络的把握,学生就难以真正读懂范仲淹的写作情思,领悟文章的精妙构思。
3.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灌输,注重讲授文章的字词句、背景知识等,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对课文内容讲解得事无巨细,却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难以培养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以文中的议论部分为例,教师往往直接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名言的意蕴娓娓道来,却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的讨论环节,学生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辨、表达交流的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的要义在于学以致用、内化升华。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互动的语言交流环境,通过启发诱导、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传承优秀文化,感悟人生哲理,在语文运用实践中提升思维品质,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岳阳楼记》教学改进
1.设置开放性问题
深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实践。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积极思考的兴趣。在学习描写洞庭湖景色的段落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洞庭湖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探讨文章议论部分时,提问:“作者认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主动分析、独立思考,有助于他们深入把握文章内涵,领悟作者情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鼓励他们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协作下,逐步构建起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开放性的问题是深度阅读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度阅读,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主动性,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创设多元语境
深度教学理念倡导为学生创设真实丰富的学习语境,帮助他们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联系实际的认知语境。比如,在学习写景部分时,借助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岳阳楼,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章意蕴。在讨论“古仁人”的品格操守时,引导学生结合范仲淹的生平事迹,理解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气度。在探究“先天下之忧而忧”时,联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襟怀,引导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的深刻内涵。多元化的语境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与经验相联系,在不同视角的比较、联想、迁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开展研讨交流
深度教学理念提倡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思辨质疑,在碰撞交锋中深化认知。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应为学生搭建研讨交流的平台。比如,在讨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评价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范公过于苛刻,有的却觉得恰如其分。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找依据、摆事实、讲道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倾听不同观点,在争辩中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看法。思辨和论证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形成缜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再如,教师设计辩论题:“范仲淹心中的理想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你认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应质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经历知识重构的过程,在倾听、表达、质疑、反思的互动中实现认知能力提升,领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谛,加深对文章主旨的领会。
4.联系现实生活
深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要把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在讲授《岳阳楼记》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章蕴含的智慧品质与当下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教师引导学生反观自身,思考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是消极悲观、自怨自艾,还是积极乐观、迎难而上;如何看待个人得失荣辱,是计较眼前利益,还是胸怀天下、致力于更远大的理想。这种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化为人格品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先天下之忧”的情怀去体察民生疾苦,去思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以调查访问、志愿服务等方式投身社会实践,在体验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力,在助人自助中感悟“先天下之忧”的真谛。
四、深度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模式的路径思考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深度教学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针对学生识字词积累不足的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针对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欠缺的问题,要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去把握文章主旨;针对学生感悟体验不够深入的问题,着重设计体味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内涵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起点相衔接,既要体现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又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字词句解读指导,对悟性较高的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拓展的机会。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特点,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最终取得因材施教、深度学习的良好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深度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要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文本、独立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在教学“黄鹤楼”与“岳阳楼”异同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梳理异同点,而不是直接由教师讲解。在引导学生赏析洞庭湖景色的语句时,鼓励他们说说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句子,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研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引导他们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多给予表扬鼓励,多向内向的学生提问,激励他们大胆表达见解。课堂的焦点应更多地放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上,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3.构建开放学习环境
深度教学理念提倡为学生创设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边界。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要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前可以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形象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前感知,带着问题步入课堂。在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展示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和代入感。课后可以拓展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写景抒情的优秀散文,在经典范文中感悟语言魅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业余时间实地探访岳阳楼等名胜古迹,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拓宽学习渠道,更要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他们延伸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搜集作者范仲淹的生平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
4.重视过程性评估反馈
深度教学理念倡导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要革新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要制定体现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兼顾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发展等各方面的表现,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习作、朗诵、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总之,将深度学习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师关注学情、精心设计教学,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以多元语境激发学生深度理解内涵,以研讨交流培养学生深度思辨能力,以现实关联促进学生深度内化吸收。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中获得语言建构、运用迁移等关键能力。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开放的资源环境,实施动态过程性评价,全面优化课堂生态,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深化对深度教学的认识,进一步丰富语文学科的实践形式,扩大优质教学成果的示范效应,为深度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探索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周新蓉《指向深度学习的文言词汇趣味教学》,《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2期。
[2] 郭元祥《切实解决核心素养培育的难点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24年第1期。
[3] 徐曙《聚焦深度学习目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教育》2024年第12期。
[4] 崔娟娟《大单元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家长》2024年第6期。
(本文系2024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教育科研小课题,课题题目《深度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zfjs202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