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真实情境,远离教育孤岛
作者: 林慧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能会发出疑惑:“我为什么要好好上道德与法治课?我为什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好好听,好好学,配合教师去表演,去讨论,去展示?”其实,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真实情境的创设,远离教育孤岛,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丰富生活实践,使其真正回归儿童生活。
关键词:真实情境 生活实践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46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因此,课堂上真实情境的创设意义重大,只有以真实情境创设为前提,学生才能够在这门课程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与解决日常问题的方法。教师改变原先的理想化教学方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触发情感共鸣;体验活动情境,丰富实践生活;设计问题情境,引发深度思考;拓展行为情境,指导现实生活,在创设真实情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真实情境”教学的现状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希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那么,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会思考课程对学生到底有无帮助?是否会在设计教学时关注学生的生活?是否会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呢?笔者制定了以下调查问卷,向学校四年级学生了解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笔者了解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提高学生动力的意识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道德与法治课,不过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没有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道德与法治课程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需要提前搜集相关的照片视频,教师并没有在意;有些内容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并没有用心设计体验活动;有些知识需要小组讨论问题,教师也没有组织相关活动,而是直接讲给学生听。
2.照本宣科,不够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上只是拿着课本给学生读一读内容,指导学生圈画出重点知识,却没有能够让自己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真正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
3.缺乏教学真实情境的创设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很少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远离自身生活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课堂不够活泼,也不够灵动,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真实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教育离不开生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在如今的很多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一些教师会直接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教学,书本中有什么内容,就给孩子讲什么内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大量的生活图片、视频等资源,借助和学生生活有关的图片、视频,唤起学生的记忆,学生看到有关自己的照片和视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其他同学也会努力向他们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2课《他们贡献大》时,我们发现自己的身边就有很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于是,笔者设计了生活情境,我们每天在学校能够生活得如此安全与方便,是依靠哪些人的默默付出呢?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进行采访,采访我们的校园里,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辛勤劳动的食堂阿姨、守卫学生的保安叔叔、美化环境的清洁工人、守护我们健康的校医……于是,孩子们在课前分别对这些辛勤的工作者进行了采访:请问您每天什么时候来学校工作,什么时候离开学校结束工作?请问您每天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呢?请问您工作时的感受是什么……通过采访,学生感受到了他们的付出以及劳动中的辛苦,并学会了尊重这些劳动者。
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坚持才会有收获》时, 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真实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遇到困难不放弃,一直到事情完成的行为,就是坚持。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有许多因为坚持而获得成功的事情,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从4岁开始坚持画画,一开始画得不太好,但是一直坚持学画画,现在画得越来越好了。
师:你4岁就开始画了,算一算已经有好几年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呀?
生1: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生2:我从6岁就坚持练习钢琴,一直练到现在,技术越来越熟练了。
师:练了这么多年,苦不苦,累不累呀?
生2:很辛苦,也很累。
师:这么苦这么累,怎么没放弃呀?
生2:因为我想学好本领,必须能吃苦。
生3:我从幼儿园时开始练舞了。
师:那么小就开始练舞了,那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想放弃的时候呀?
生3:有,觉得很累想放弃。
师:那你放弃了吗?
生3:没有,我妈妈鼓励我,让我坚持了下来。
师:除此之外,教师了解到你们因为坚持学到的本领可多了!有的小朋友带来了自己漂亮的画;有的小朋友带来了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有的小朋友带来了自己踢足球的照片;有的小朋友带来了武术的视频……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坚持才会有收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讲,愿意表达,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就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看到以前学生的生活,同时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用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通过有关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体验活动情境,丰富实践生活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初步营造了合作互助、自主体验的课堂氛围,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加以表达,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学”真正发生。在教学中,笔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亲手实践,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课堂氛围也很轻松。
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时,教材中展示了一组图,讲述了关于“大米哪里来”的过程,从育秧到插秧,从田间管理到收割,最后碾米。简简单单的五张图片展现了大米的来源,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农作物生长、收割的不容易,让学生们意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呢?
笔者开展了“插秧”的模拟体验活动。我们请学生全部起立,腿适当岔开站立,弯腰用手摸地面,腿不能弯曲,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游戏后,笔者找几个学生进行采访:“说说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通过这个体验活动,学生亲身体会种水稻的艰难,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我发现孩子们在模拟插秧的过程中尤其卖力,插秧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手麻了,有的小朋友腰酸了,还有的小朋友小腿不停发抖,大部分小朋友身体摇摇晃晃,快支撑不住了……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感到腰酸背痛,汗水一滴一滴往下掉。在这个体验中,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插秧的不易,农民伯伯可不是简简单单插秧几分钟,他们披星戴月,劳作一天、两天,甚至更多天!农民伯伯插秧这么辛苦,我们在吃饭时不能过于浪费,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既贴近又遥远。当前,许多学生对农作物缺乏基本认知,对于何时播种、收获等农业活动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例如,在校园内开辟的农田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麦等作物的种植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他们对自然规律及农业生产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丰富其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化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活动场景,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3.设计问题情境,构建生活经验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很难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后进行主动实践和反思,当教师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时,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举一反三,开拓思维,从而激发提问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学生生活中的现状,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依据自身经验,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形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自信,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时,笔者就创设了“我是小小导购员”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买东西的经历吗?有没有陪爸爸妈妈一起买过东西呢?
生1: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在超市里买过饼干。
生2:我自己在文具店买过铅笔。
生3:我和爸爸在玩具店买过小汽车。
生4:我陪妈妈在药店里买过药。
师:哇,好多小朋友都有购物的经历呢!那么,你们知道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1:我们在购买食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食品是否过期,观察包装上是否有质量安全编号。
生2:我们在购买文具的时候,要看清文具是否有无毒、环保等标识,否则,文具容易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情况,可能会对长期接触文具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生3:我们在购买玩具的时候,也要看清玩具是否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等,如果不符合国家标准,可能会有害健康。
生4:我妈妈告诉我,在买药的时候,需要关注国药准字和有效期。“国药准字”说明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的药,是药品合法的“身份证”,药品被批准的使用期限,就是药品的药品效期。
师:原来,购物的学问这么大呢,你们的经验可真丰富,不愧是小小导购员!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后,学生学习到了一些买东西的方法,既要讲究购物时的文明,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合法的消费权益,在购物结束后,要及时开具发票等。在课后,笔者引导孩子利用周末进行自主购物,做生活中的小能手。
四年级的学生在购物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创设“小小导购员”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将课堂与生活进行联系的意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娓娓道来。
4.拓展行为情境,指导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一个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知道这件事并不难,落实这件事才尤其重要。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学、思、辨、行,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自己要学会思考,学会辨析,这件事我到底该不该做,最后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时,当教学到有些人不珍惜水,往水里乱扔垃圾、倾倒污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水还能用来做饭吗?还能用来洗菜吗?还能用来洗衣吗?我们要强化情境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意志,对生活进行再现和复盘,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帮助小水滴的方法: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巧水妙用。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到底怎么做才算是节约用水呢?“节约用水”可能就是你的一个小动作,洗完手,随手关掉水龙头;洗拖把的时候,可以不要一直把水龙头开着,可以先用水把拖把冲一下,用力挤一挤,最后再开水龙头冲;淘米水可以用来洗青菜。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增长智慧的课程,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道德与法治”与“真实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我们发现,精心设计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境,用心创设真正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会给学生们带来深刻的思考,会给予学生不一样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彭虹斌、袁慧芳、陈婉君《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29期。
[2] 汤学松《回归生活,让小学品德课堂焕发别样精彩》,《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年第10期。
[3] 刘爱娣《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境教学》,《新课程》2021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