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
作者: 席晶晶摘 要:在当代教育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策略是值得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它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篇文章深入挖掘并阐释小学语文阅读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引导他们在阅读的旅程中进行深度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策略乃是搭建知识桥梁的重要一环。在文字的海洋中,学生们如同小舟,教师的提问则是引领他们航行的灯塔。笔者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出发,探求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提升阅读质量的有效提问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意义
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策略尤为关键。有效的提问策略不仅是教学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思维,培育其深度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
首先,有效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创造性的发展。然而,在多元化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唤醒,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在思考如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和批判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未来的学术成长和生活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提问如同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仿佛与文本中的人物、情节、背景等元素进行对话,这种互动不仅使得阅读变得更具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觉醒。一旦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便会自觉开始学习知识,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任何外在激励无法比拟的。
再次,有效提问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各方面,从认知水平到阅读能力,从学习风格到兴趣点,这些差异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通过提问,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节问题的难度,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种策略不仅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吸收和内化。
最后,有效提问在评估学生理解程度、引导课堂教学方向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观察到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和理解能力。这种即时的反馈对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比如,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某个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是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潜能、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利用好每一个提问的机会,引领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航行,发现知识的乐趣,收获思维的力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特征
有效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其特征不仅显现于形式和结构,还贯穿于提问的深度与广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本。
1.开放性
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维,而不是仅仅寻找标准答案。这类问题往往以“为什么”或“怎样”开头,引导学生超越文本,探究作者的意图,理解情节的发展,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层次认知。
2.层次性
良好设计的问题应涵盖从记忆到评价的不同认知层次。教师应通过从简到难的问题设置,逐步引领学生从文字的直接信息提取到对文本深远意义的解读和评价。
3.相关性
问题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契合。这种设计使得提问不是孤立的,而是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连接新旧信息。
4.创新性
传统的提问方式可能因习惯而变得陈旧。反之,创新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在探究文本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5.激发性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让他们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这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因此,构建具有开放性、层次性、相关性、创新性和激发性的问题,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教师需精心设计问题,以此搭建起学生深入文本世界的桥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在阅读中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模式,成为终身学习者。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有效策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兴趣点往往与其生活经验、个性特长及求知欲望紧密相连。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寻找与学生兴趣相关联的节点,设计问题,旨在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增强阅读的积极性。提问应兼顾趣味性与启发性,不仅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还要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与分析能力。此外,策略中还需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保问题难度适中,避免造成认知负担,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举例来说,在教授《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问题:“曹冲如何显示出他的智慧?”学生们通常会被曹冲的聪明所吸引,并乐于探讨他聪明的具体表现。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假如让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有哪些创意?”这样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回顾曹冲的解决方案,也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学生的答案未必正确或完整,教师也应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讨论与分享中,学生将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逐步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提问策略,使之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这种针对性提问,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化素材提问
有效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它连接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新信息,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当教学从书本走向生活,提问便能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结合生活化素材提问,意在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鼓励其思考与情感共鸣,进而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精心挑选与文本主题密切相关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其实际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其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以《穷人》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教师可以展示数幅描绘生活窘迫场景的画作。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物质匮乏的生活状态,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社会信息。学生在观看中,很自然地会提出与穷困相关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概括写下“穷人”两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画中的场景,在当下的社会中还会出现吗?穷人的生活中有哪些我们未曾察觉的艰辛?他们的情感世界如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挖掘新问题。从生活化的角度入手,学生在好奇和同情的驱动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从“穷人会遭受怎样的对待”到“我们能为改善他们的境况做些什么”,这一切都超越了对文本的字面理解,触及了更深层的问题。
通过此类提问策略,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从直观的画面出发,鼓励他们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观察生活,理解社会,同时,也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这种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课堂氛围因此而活跃,教学效果也随之显著提升。这样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为他们未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围绕主问题进行提问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策略性提问要能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表象触及核心思想。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围绕文本的主要问题或中心思想,这样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文本信息的逻辑框架,明确阅读的焦点。主问题提问的技巧在于,先揭示文本的主旨,再由主旨引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消化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在信息众多的文本中迅速抓住主旨,并围绕主旨展开深入思考。
以《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设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主旨。继而提问:“文中描述了詹天佑的哪些具体行动来支持这一中心思想?”在学生搜索文中信息的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杰出’是如何在詹天佑的事迹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讨论与反思中,不仅掌握了文本信息,更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开始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提问策略,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潜能,培育了他们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4.从学生个体出发提问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情感体验出发,设计提问,以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策略强调个性化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的个体化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个体化提问有助于教师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因材施教。
举例来说,在探究《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提出递进性问题。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花园在巨人态度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象征角色?”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而针对理解能力初级的学生,则可以问:“在巨人每次发生态度变化时,花园有什么不同的反应?”通过这种差异化的问题,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思考和理解文本,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最终,教师将话题引向文本的深层意义:“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对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此时,学生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了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还在思考和讨论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提问策略,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5.融合点线面进行提问
有效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技能,它通过巧妙地融合教材内容的点(知识点)、线(语句串联)、面(段落大意)来构建问题的立体框架。具体而言,“点”的提问关注知识点的精准把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线”的提问侧重于语句间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语言结构;而“面”的提问则拓宽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段落大意,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这种策略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层层递进,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逐步形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培养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符合认知心理学中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构建规律。
例如,在《走月亮》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淘’字在文中的用法与日常生活中的‘淘米’有何异同?”这样的问题精准锁定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独特含义。随后,教师针对句子提出:“‘月亮从水里爬出来,爬上树梢’,请问这里的‘爬’字用得妥当吗?为什么?”此类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还涉及对动词意象化使用的体会。最后,针对段落大意,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哪些情节来展现月亮的变化?”此时,问题已经拓展到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归纳文本主旨。通过这一系列提问,学生能够在知识点的学习、语言感知、思维能力三个层面上得到均衡发展,进而形成完整的认知框架。
四、结论及展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浩瀚征程中,提问是搭建知识桥梁、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本研究,我们不仅厘清了有效提问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内在动机、实现教学差异化及评估理解程度的重要性,更探索了提问艺术的多样化应用方式。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期望教师们能够继续深化提问的艺术,将其发展为促进个性化学习、推动课堂革新的强大动力。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也期待新型的教育工具和平台,能够与提问策略相结合,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让每个孩子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总结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是连接教与学、思与行的桥梁。它不仅是教育者智慧的体现,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催化剂。展望未来,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持续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优化提问策略,让小学语文教学的花园里绽放出更多智慧的花朵,散发出知识与思想交融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石红艳《有效设计提问提升阅读素养———略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15期。
[2] 杨元娣《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设计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年第1期。
[3] 罗旺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优化策略分析》,《学周刊》2021年第1期。
(席晶晶,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