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都平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内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群,通过发挥学习任务群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文本,感知课文主旨,体会课文的核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 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且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以落实核心素养根本任务。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学生学业水平,设置了多样化、丰富化、立体化的学习任务群,强调教师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群。本文旨在探究学习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群,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根本任务。
一、学习任务群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包括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两部分,即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展示教学内容的语言特点、主旨思想、核心情感等。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是“语言表达与交流”,与语言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总结主旨思想与核心情感,制定多样化、层次化、进阶化的学习任务群,并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互动和写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特点,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课文的文意、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思想等内容,并有所触动、思考。教师依据审美感知制定鉴赏类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计划性、科学性地多维度、多层次阅读和品鉴课文,可以感知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情感美,促进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形成美的意识。通过品鉴与表达,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课文的核心含义,感触作者情感,掌握课文人物形象,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和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维的锻炼、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提升。它通过深入思考、细致分析、辩证审视和鉴赏评价,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与情感世界的丰富。具备高效阅读能力的学生能够敏锐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如关键词汇、核心句段,并能梳理出故事脉络,深入理解人物特性,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及情感色彩,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效率。
二、学习任务群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融合性原则
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融合性。基于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群同样具备融合性特点,教师通过梳理群文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设计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任务,多维度呈现群文之间的关系和区分点。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情感表达探究,从整体角度分析群文,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所以,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群要严格遵守融合性教学原则,即从正反两个角度将内容、情感、特点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整体分析和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条件,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梳理、比对分析、整体思考等能力。
2.主体性原则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制定学习任务群要遵守主体性原则。基于主体性原则的学习任务群设计,主要聚焦于难易程度和任务形式两个维度。在任务难度的设定上,应确保设计具有清晰的进阶性和层次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保证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还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任务形式方面,设计需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并最终实现通过意识引导行动的有效阅读模式。
3.多角度原则
多角度原则强调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课文内容、情感思想等,使学习任务群具有饱满性、综合性、立体性,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进行结构化思考与分析,提升学生认知语言文字特点,感知课文文学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群要充分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作用,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学习任务群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实用性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在于助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阅读上的实用性: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多元问题的有机融合,分析和完成学习任务群的实质是解决阅读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阅读问题可以提升阅读能力。阅读问题指向课文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学生根据阅读问题进行阅读锻炼,可以掌握课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在考试和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写作上的实用性: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应用方法等,从而积累写作经验,为学生高质量写作提供依据。
2.互动性
学习任务群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互动才可解决。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开展良好的互动性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解决学习任务的方法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回答、交流、分享,再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从而体现出互动性特点。
3.情境化
情境是阅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提高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学习任务群中包括探究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过于久远的人物和历史故事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但是学习任务群通过假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能够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高效解决学习任务。所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具有情境化特点。
四、学习任务群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从阅读走向写作,指向语言表达与交流
语言表达与交流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真实的情境中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在特定的交际情境或历史文化情境中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评价。从阅读走向写作是从认知、体会到理解、阐发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要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紧抓课文故事主线,掌握课文核心思想,设计从阅读到写作的学习任务群。教师在学生分析和完成学习任务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指向性分析和完成学习群。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和文字写作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学习任务的认识、理解、解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
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体裁,通过对袁隆平先进事迹报道,体现袁隆平的崇高思想。本课重要教学目标是感知人物通讯的语言体系,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构建或认识人物通讯语言体系,即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任务1:课文有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讲述袁隆平一件事,如果你是《科技日报》的主编,现报社要求改写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从其他角度呈现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你如何改写?任务2:人物通讯新闻有如下特点:主体明确、材料精当、角度新颖、人事结合等。现进行文本细读,画出文中能够体现人物通讯新闻特点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语言点评。任务3:以“最尊敬的教师”为主题,写一篇人物通讯稿。如果你是《科技日报》的作者,你会采访哪位教师?在采访过程中你会提问哪些问题呢?三个学习任务以阅读为起始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人物通讯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写作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身边的事为出发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写作,对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2.从文意走向情感,指向文学作品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强调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鉴别和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审美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课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涵盖从文意理解到情感认知两个层次,要求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深入探索,教师可以设计以“文学作品鉴赏”为核心的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应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和关联性,旨在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向深层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反映了曹操在宴会上的歌唱,通过其沉稳顿挫的笔调,展现了诗人渴望贤才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表达了两层情感:一是求贤若渴,二是一统天下的抱负。求贤若渴的情感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转化为对有学识、有才能人士的迫切需求,并通过盛大宴会的描写体现出来。而一统天下的抱负则基于对人才的渴求,通过山高海深、何枝可依、周公吐哺等意象表达出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及鉴赏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任务1:作为诗歌鉴赏家,如何对诗歌进行分段?请简要说明每段的文意。任务2:感知诗歌文意,根据上下文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运用诗句加以论证。任务3:简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任务4:重新品鉴诗歌,根据诗歌情感找出与之对应的诗句,并运用证据推理方法加以证明。
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还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审美感知及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从单篇走向群文,指向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强调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能够辨识、分析、概括文字现象,能够结合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并且发现和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现象,形成对语言和文字的认知能力。为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可以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类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开展群文阅读。从共同主题角度分析,新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共同性或相反性,教师可以从正或反两个方面设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探究群文的共同性或差异性,如主旨内容、核心思想、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以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学习任务群要蕴含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等要素,能够引导学生围绕群文焦点开展讨论和辩论,语言精准、论据得当、讲究逻辑。
以高中语文《鸿门宴》和《项羽之死》课文为例。 《鸿门宴》是项羽英雄之路的转折点,项羽的贵族精神最终导致《项羽之死》。《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两篇课文呈现出不同的项羽形象,为我们留下诸多的思考和感慨,通过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任务,走近项羽和认识项羽。任务1:品英雄故事。细读两篇课文,找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梳理项羽的故事,感知与体会两篇课文的故事主线,初步认识项羽。任务2:探英雄悲歌。根据两篇课文故事,多角度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即从项刘对话、樊哙闯帷、项庄舞剑和四面楚歌、直夜溃围、乌江自刎六个故事综合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任务3:颂英雄情怀。诗人皆道“英雄项羽”,根据本文梳理的项羽故事和探究的人物形象,思考“英雄”的含义,当今时代你如何分析“项羽式英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称之为“英雄”。项羽的英雄故事让我们感叹“不可沽名学霸王”,同时让我们惋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学习群,感知、体会项羽的英雄一生,品味英雄本色。同时,通过分析项羽的勇猛善战、 重情重义、知耻率性,但又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妒贤嫉能、公私不分的性格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多维度思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解决阅读与写作分离问题、学生思考与分析不连贯问题、学生注重应试技巧问题,通过开展探究类、鉴赏类、读写结合类、实用类等学习任务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学习任务群,提升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提高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俞雪《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高考》2024年第8期。
[2] 王子鹏《高中语文学习中支架整合的教学内容及应用——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22年第20期。
[3] 柯小玲《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家长》2024年第10期。
[4] 刘晓梅《“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