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策略探析

作者: 田景刚

摘 要: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情境教学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两者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其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比较阅读 情境创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高中语文教学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探寻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阅读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

比较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多篇文本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出文本之间的异同点,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情境创设则是比较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具体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所描述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个成功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产生共鸣,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在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情境创设还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创设有效的比较阅读教学情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比较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关键

1.整合基本信息

针对同一类型的文章,我们能够从多个维度展开综合概述,这包括但不限于探讨其创作背景、辨识文章所属的体裁、了解作者的背景与风格、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以及研究其运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能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特点和内涵。

杜甫的《咏怀古迹》和李商隐的《马嵬》都是著名的怀古诗篇,它们抒发了诗人对过去岁月和历史的感慨。在主题上,两首诗都选择了与古代历史相关的事件或人物作为主题。在情感上,两首诗都充满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伤和对逝去时代的怀念。在艺术手法上,两首诗都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使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在主题侧重点、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咏怀古迹》侧重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叙述与评价,通过咏史表达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而《马嵬》则主要聚焦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来传达对历史的反思。杜甫的《咏怀古迹》风格沉郁顿挫,语言质朴有力,彰显了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相比之下,李商隐的《马嵬》则显得更为婉约含蓄,语言优美且富有韵味,体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两首作品均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咏怀古迹》更多采用叙述与议论的方式构建历史画面,《马嵬》则更注重细节描绘与场景营造以增强情感氛围。

杜甫与李商隐均为唐代的杰出诗人,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怀古诗创作的最高水平。通过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位诗人在主题选择、情感表达及艺术技巧运用上的不同之处,进而全面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此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怀古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不同诗人面对相同题材时所采取的独特处理方式与视角。这对于深入探究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2.整合相关主题

通过比较阅读主题相近的课文,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和领悟文本的精髓。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不同文本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爱国情怀”这一主题为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闻一多的《发现》都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些文章通过描写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精神。

首先,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述一些与爱国情怀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物理学家邓稼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秘密回国参与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工作,长期隐姓埋名,在艰苦条件下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两弹”,为提升国家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牺牲。接着,引出课文主人公,从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背景入手,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鲁迅和闻一多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背景下爱国情怀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其次,让学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提炼出各自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是如何表达爱国情怀的?它们各自强调了哪些方面的爱国情感?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爱国情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渲染、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段落或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作者在处理相同主题时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先解读《记念刘和珍君》,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写悼念性文章,一般要从某一角度出发,谈逝者对自己的影响、与自己的友谊等,以小见大,由微到全,重点是悼念和追忆主人公,回忆逝者生前和自己的情感交流。闻一多的《发现》,深刻体现了诗人在海外对祖国的深切期盼与归国后所目睹的现实景象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促使诗人将原本朴素而纯粹的爱国情怀转变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不满。在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情感与理智间的张力,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

最后,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章中的爱国情怀对你有何启示?你如何看待当代的爱国情怀?通过情感共鸣和反思,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化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拓展思路,进一步加深对爱国情怀这一主题的理解。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闻一多的《发现》这两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并提升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整合多样呈现形式

整合多样呈现形式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某单元教学中,对于《背影》和《白杨礼赞》这两篇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文章情感相符的场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声音和情感的传递,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对于《背影》,可以模拟父子间的对话;对于《白杨礼赞》,可以对诗中白杨的形象进行演绎。教师可以选取与文章情感相符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阅读文章,增强情感体验。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等)或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完成教学后,可以设计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如要求学生撰写比较阅读报告或进行课堂展示,综合评估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合作教学,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采用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全文三百多个字,却完整地还原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烛之武的劝说词值得反复推敲,仔细品读。教师在教学时不妨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组内分工合作,谈一谈对《烛之武退秦师》中各个人物的认识,以及对烛之武劝说词的理解。合作教学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民主的学习环境。

二、比较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拉回到课堂,聚焦于文本学习。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充满想象力的虚构世界,它们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当学生置身于这些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对文本内容的浓厚兴趣,想要一探究竟,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深层含义。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比较阅读学习中。

在比较阅读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比分析多篇文本,挖掘其中的异同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同时,这些情境也可以作为讨论的起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探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积极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后,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师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问题情境、意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情境创设在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将原本抽象、难以捉摸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主题,构建出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和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是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它们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还能够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能够在比较阅读学习中,更加全面地掌握多篇文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形成对文本内容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更能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更是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比较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并理解不同文本间的联系与差异。这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文本中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比较,学生的观察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情境创设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不同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挖掘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透过文本的表面现象,深入剖析其内在含义。通过不断的分析练习,学生的分析力会得到提升,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情境创设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判断不同文本的优劣、真伪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这需要他们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能够在比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通过不断的判断和反思,学生的判断力会得到锻炼,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

由此可见,比较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等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情境创设这一有效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桦《比较让阅读教学妙趣横生》,《文学教育》2012年第6期。

[2] 陈平晖《比较阅读法例谈》,《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09年第5期。

[3] 杨婧《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学周刊》2023年第36期。

(田景刚,男,汉族,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