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作者: 陈琼琚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诗歌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35
在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面临着适应这一教育趋势的挑战。然而,当前的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深层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难以真正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教学方向和方法。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实践应用,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的美妙,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通过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本文结合教育趋势、当前诗歌教学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探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优化策略。通过加强实践应用和强调个性发展,我们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领略美的力量,实现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掘。
一、目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虽然教师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1.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是当前诗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然后逐句分析诗句,最后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结构清晰,但过于机械化,缺乏创新和变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过分强调背诵也是当前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
教师们往往认为,只有让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歌,才能提高其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然而,这种过分强调背诵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背诵诗句,而无法真正领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还可能导致其对诗歌的误解和偏见。
3.缺乏情感投入是当前诗歌教学中的另一大问题
诗歌是情感的表达,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只是简单地分析诗句和解释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因此,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理解上,无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过分强调背诵和缺乏情感投入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丰富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亟待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化学习体验的需求,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观沧海》的意境。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服饰、道具,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如曹操、将士、士兵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眺望着苍茫大海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述的场景的壮阔与豪迈,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观沧海》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展示碣石山的雄伟景象、大海的壮阔波澜,以及曹操在山上远眺的情景。通过这些直观的视觉素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在展示素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例如,可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曹操的胸怀壮志、对天下的担当等,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优化诗歌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这些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优化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角色扮演、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同时,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注重情感体验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诗句的解析和背诵,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增强对诗歌的感悟。下面,笔者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朗读是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示范,或者利用录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朗诵是情感体验的深化。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让他们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来展现诗歌的意境。这样的朗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分享感受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在诗歌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同时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这样的分享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注重情感体验是优化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朗读、朗诵和分享感受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强调个性发展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向。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诗歌爱好者。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它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创作任务,如以某个主题或情感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作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涵和意义往往是多层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解读诗歌,如从作者的角度、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等。这样的解读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个性发展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方向。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诗歌爱好者。
4.加强实践应用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正逐步向实践应用倾斜,旨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应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是实践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样的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并通过朗诵将其表达出来。在比赛现场,学生将接受来自同学和教师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是实践应用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用诗歌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选择某个季节或某个场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转化为诗歌作品。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加强实践应用是深化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等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将诗歌教学进行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跨学科整合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将诗歌教学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历史等进行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为《乐府诗集》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乐府诗集》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宝库,其诗歌作品与音乐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乐府诗集》中的诗歌配上合适的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当学生在学习《长歌行》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激昂的古筝曲或琵琶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加深刻地体验诗中的壮志豪情和生命哲学。
美术与诗歌的结合为《木兰诗》的教学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木兰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木兰诗》中的场景或人物创作插图。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或手绘的方式,将诗中的战场、家乡、木兰的形象展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此外,历史与诗歌的结合也为《乐府诗集》和《木兰诗》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乐府诗集》中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情感,而《木兰诗》则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跨学科整合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手段。通过将诗歌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多个维度上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优化势在必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情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和加强实践应用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兰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优化策略》,《教师教育论坛》2023年第4期。
[2] 伍建平《谈谈古代诗歌意境教学》,《成才之路》2012年第10期。
[3] 蒋伟《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诗歌审美教学的几种方法》,《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