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作者: 陈倩仪摘 要: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有效落地,本文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以古训为鉴树立班级规范、借传统节日强化道德教育、借礼仪之道塑造行为规范以及以古诗润心培养品德情操的策略,旨在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德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班级 德育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6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中《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忠、孝、廉、耻”等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以上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对社会和谐、公正秩序的追求。
首先,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还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尊重与关爱。此外,儒家的“义”强调正义与道义,即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儒家的“礼”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学生通过礼仪制度,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使社会充满了和谐与秩序。而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提倡自然无为、顺应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个人修身养性以及社会治理都有深远的影响。此外,道家注重生命的和谐与健康,提倡清静寡欲、心性淡泊,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佛教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教义是“慈悲”和“智慧”。佛教提倡普度众生、无私奉献,并通过修行达到觉悟和解脱。这种价值观不仅促进了个人内心的安宁,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有儒家的仁爱,又有道家的自然无为、身心和谐,还有佛教的慈悲智慧。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可以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管理中的有效落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作用
1.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落地能够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儒家文化中的“和为贵”“天下为公”理念强调集体利益和团结合作,促进学生互助互爱。礼文化通过规范日常交往礼仪,营造和谐有序的班级环境,增强班级凝聚力。孝悌观念强调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帮助学生内化这些价值观,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此外,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更可以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增进学生感情。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和合作,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共同的节庆体验中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君子文化教育则通过经典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教师可将这些核心价值观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尊重,而这一观念在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为真正的“合作精神”。而“义”的观念,强调正义感和责任感,可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基础期,良好的道德意识教育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能够满足此要求,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礼貌和尊重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家文化中所强调的自然无为和内心宁静,既倡导顺应自然,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身心和谐。此外,佛教文化中的“慈悲”和“智慧”的教义,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经典《三字经》的教育内容,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自省的习惯,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班级德育管理能够通过多层次的价值引导和实践,全面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智力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1.以古训为鉴,形成班级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古训,这些古训不仅是智慧的结晶,同样更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在整个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和解读这些古训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班级规范,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要想科学地将古训内容融入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古训,切勿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古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为例,教师可以以此来教导学生认识人性善的本质,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行为上自觉向善。其次,教师还可通过对古训故事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古训故事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学生懂得谦让和分享;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重视学习环境的选择。这样的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训中的道理。
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结合古训的相关内容来制定和实施班级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根据古训的内容,教师可以制定具体的班规,如“每日行一善”“礼让三先”等。通过古训的指导,明确班级成员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在班级中做到互相尊重,避免因个人行为影响他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树立远大理想。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古训教育的落实。家长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学校的古训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古训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中得到全面推广和落实。这种家校合作不仅能够增强德育的效果,还能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借传统节日,强化道德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在组织各种活动前,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够带领学生探索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事物。不同的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内容并非独一无二,对于学生所了解的要涉及,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更要讲述。教师应保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例如,在端午节前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一次“包粽子”活动。活动前,教师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主要习俗。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朗诵屈原的《离骚》片段,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前期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们如何包粽子,这样不仅掌握了关于端午节的重要知识,同时还能够学会一项传统技能,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和屈原的精神。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为先由小组内部进行总结,然后再由小组推送一名发言人进行整体总结,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总结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中秋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赏月、吃月饼以及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团圆和谐、亲情温暖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中秋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教育学生珍惜家庭、珍视亲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制作灯笼、写诗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相关教师在讲述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节日相关的动画片、纪录片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重刺激,更加生动直观地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在线讨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节日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同。
3.借礼仪之道,塑造行为规范
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对于塑造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礼仪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强调“尊师重道”的礼仪,并教育学生在见到教师时要主动问好、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随便插话等;在同学之间,教师可以倡导“以礼相待”,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友善相处。教师可通过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和实践。
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知识竞赛,前期由教师搜集并编写礼仪知识题库,内容要涵盖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现代社交礼仪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其中应重点注意出题的范围需切合小学生的年龄实际,切勿出现超纲题型。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人数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在整个竞赛阶段,教师根据实际要求设定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在进行知识问答时,可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环节,并邀请校领导或家长代表作为评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竞赛结束后,由教师公布竞赛结果并进行总结点评,不仅要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同时还需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再根据比赛分数颁发奖状和小礼品。此外,在整个礼仪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礼仪行为的评价和反思。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检查,更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考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反馈。
4.以古诗润心,培养品德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自身的品德。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吟诵和讲解古诗词,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和情感。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一个“每日一诗”角,每天由一名学生负责带领全班朗读一首古诗,并简要讲解诗意。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古诗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古诗中有许多表达爱国情怀的名篇,如《满江红》《出塞》等,这些诗篇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或班级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诵读这些古诗,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人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以《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为主题组织一场主题班会,在这次主题班会上,教师可以选择《满江红》《出塞》等古诗词,组织学生分组诵读,并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古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爱国故事。班会结束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国情怀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教师可以将古诗与德育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古诗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通过不同种类的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德育管理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好少年。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德育管理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万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应用路径》,《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3期。
[2] 刘利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新传奇》2023年第15期。
[3] 张莉《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农村高中班级德育实践研究》,《今天》2023年第15期。
(陈倩仪,1977年生,女,广东番禺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