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词美,领略中国味

作者: 陈月凤

摘 要:古诗词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当中获得升华,塑造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素养。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快速建立的年龄段,古诗词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品格更加健全地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词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用心品读中收获知识和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鉴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1.023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忽视古诗词鉴赏的问题,教师经常是以灌输式的手段,让学生以枯燥的方式记忆解读古诗词,却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人才良好审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古诗词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组织学生展开古诗词鉴赏活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吸收古诗词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实现文化育人。

一、提升教师的诗词教学素养

经典作品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素养,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鉴赏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使用合适的方法来带领学生品味诗词语言,从而让学生能够受到越来越多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诗词教学素养,在学生需要时给出恰当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习。教材是教学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当中的诗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将单篇作品放到整个教材当中去考虑,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诗词作品深入探索。比如通过对教材上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整理,可以发现一共包含六首杜甫的作品,包括七年级上册的《江南逢李龟年》、七年级下册的《望岳》等,而最后的一首则是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在八年级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前面学到的杜甫作品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整合学习的过程中对杜甫的生平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其次,教师要形成广泛学习的意识。古诗词中蕴含着的文化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而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在古诗词鉴赏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不自觉地提出问题:“要是皇帝那个时候将李白留在了朝廷里,并委以重任,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在听到学生的问题之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分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之后再给学生讲述更多关于李白的生平,让学生从李白的政治思想、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等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从而用教师的诗词素养打造出更加适合学生的诗词鉴赏课堂。

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来确定诗词教学目标。古诗词鉴赏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则很难让古诗词作品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明确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教学目标,从而让自身的教学素养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中,这个时候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还没有适应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为目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因此我将本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重要知识,品味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了解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方法。这样,通过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获得提升,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获得巨大的提升。

二、开展诵读,感受诗词情感

诵读是古诗词鉴赏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有效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以自己的表达来感悟古诗词的节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优美之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诵读的指导者,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过程中,我首先随机选择一个学生诵读这篇文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其他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中都有哪些字音需要注意。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去欣赏作品,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篇课文的韵脚,并且使用个别句子为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断句,让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节奏。在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基本知识形成印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去探索作品中的思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理想抱负,并且将自己的理解和诵读联系在一起,在诵读当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样,通过让学生由低到高地了解古诗词作品,最后将自己的情感用声音传递出来,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适合的诵读技巧,提升学生的诵读品质。

当然,除了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以外,教师还要积极给学生的自主诵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方式去诵读。比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之后,我使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一段旋律,让学生跟着旋律去吟唱,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投入到作品当中,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创设情景,增强道德体验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可以吸收古人的优秀思想,养成更加健全的思想品质。而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教师可以使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用吸引人的情景来带动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对情景的讨论和探究中对作品中的道德思想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比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首作品当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边塞的战争,那么在作者笔下的战争是怎样的景象呢?”听到我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十分激烈的战争场景,有的学生说是十分惨烈的战争情景,描述的信息都十分简单。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接着问:“是的,作者想要让我们了解到他笔下战争的激烈之处,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场景?”接下来,我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一起来思考作品中呈现出的战争画面。经过讨论,学生们对作品中的情景产生了深刻认识,能够用更加详细的语言来描述出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在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当中的情景进行了描述之后,我再对学生说道:“经过大家的描述,教师的脑海中也呈现出了惨烈的战争景象,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惨烈的场景,使用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是风吹不倒的红旗,有的学生说是暗紫色的凝血,有的说是阳光照耀下的铠甲……这样,通过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并且体会诗人笔下英勇无畏的军人的伟大,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走入诗词意境,提升审美能力

在古诗词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是以一种更加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很难直接被学生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入诗词的意境,帮助学生领略诗词中的美好。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不强,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象理解模糊、不能联系知识来分析诗词情感等问题,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且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诗词创造的意境当中去。

比如,在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了解禅院当中蕴含的思想,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在这首作品当中,一共都出现了哪些意象?在这首作品当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句一直都被人们赞赏,那么请你展开联想,试着想象这句话当中描绘的画面吧!在这首作品中,诗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在这些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对作品当中的客观意象进行搜集,为学生的意象欣赏奠定基础。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画面美。之后的问题是让学生将意象上升到情感。这样,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诗词的意蕴,能够使学生的诗词审美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此外,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积累意象的意识。在古诗词作品中,同一个意象可能包含不同的含义,因此通过让学生去积累意象的含义,可以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日积月累当中获得发展。

五、通过鉴赏活动丰富评价方式

在过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记忆、做题等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学生的诗词学习变得越来越模式化,无法静下心来去理解诗词作品当中蕴含的丰富美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丰富评价的方式,重视学生对诗词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展示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而让评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选择这四首作品中的任意一首,为这首作品画一幅画。这个任务能够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展示空间,使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对于诗词作品的理解。在学生完成了任务之后,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说一说自己画图时候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选择了《次北固山下》这首作品来进行绘图,但是他画出来的船帆是弧形的,而作品当中的船帆是“一帆悬”,所以画的内容和作品要表达的意境并不符合,在其他学生指出之后,学生也欣然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这样,通过鉴赏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加中肯的评价,并且不带心理负担地接受评价的内容,从而提升评价的意义。

六、开发助学要素实现自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智不断成熟的年龄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诗词鉴赏方法,用优秀的诗词文化来滋润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尝试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品味和鉴赏诗词作品,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欣赏中获得心智的进一步成长。

比如,教师可以开发微课资源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具有内容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必要的信息整理成微课,让学生借助微课来自学。再如,学生还可以使用工具书来进行学习。总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助学要素,引导学生去自主欣赏诗词作品,从而让古诗词文化真正成为支撑学生前进的养分。

七、结合需求开展拓展阅读

如今使用的教材中,虽然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诗词作品,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仅仅只有教材上的古诗词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阅读,才可以使优秀的诗词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不断扩展阅读中体会文化的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开展必要的拓展阅读。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文本的题材特点来组织学生展开拓展阅读,让学生对教材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品味作品的方式了解李白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李白的另外一首作品《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同样是李白写给友人的,让学生开展对比阅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拓展阅读,让学生对描写同样景色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从中思考不同作品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阅读白朴的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总之,语文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活动,让学生可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吸收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素养,成就学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读写算》2022年第6。

[2] 孙立芳《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读写算》2022年第6期。

[3] 李访贵《浅析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

[4] 段伦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初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2期。

[5] 马忠华《初中语文古诗词人物景物细节描写研究》,《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