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课堂的创建策略探究

作者: 肖春华

摘 要: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学习应该是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肯定有助于理解语文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小学语文课内容丰富,创设情境课堂相对其他学科较为容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情境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随后列举了当前小学语文情境课堂创建中遇到的困境,最后围绕如何创建情境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13

小学时期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阶段,但现在却有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太累了。小学生受年龄、心理成长规律限制,只对感兴趣的事有探索的欲望,重视事物表征。有趣、新颖的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源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应该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实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不重视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甚至留一些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害怕学习语文。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去感受语文,才能对语文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创建情境课堂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情境课堂的开展,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教学,让学生逐步了解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对情境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跟上课程节奏,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

二、当前创设小学语文情境课堂的困境

1.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符

很多情境课堂的内容与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相违背,使得课堂情境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意义。很多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情境内容不够新颖,不够吸引学生,教学模式偏向传统,没有创新性,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大大地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反而弄巧成拙。

2.创设的情境降低了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情境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首先,从创设的情境内容来看,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内容与所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情境课堂的教学效果。其二,从教学情境的制作与运转过程来看,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创设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有可能降低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些与语文学习规律不符的教学流程很容易喧宾夺主,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根本没有意义。另外,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做多种活动,但是不懂得科学引导,情境中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教师却无法让他们停止下来,导致耽误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3.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实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去接触现实。通过再现社会现实的场景,让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情境中去。学生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运用语文知识去实践语文能力,最后达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很多教师在创造情境的时候,不考虑那些情境的来源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有没有关系,生拉硬拽到课堂上。学生在情境中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情境,实际上并不实用,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几乎没有多大帮助。

4.课堂情境缺乏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语文知识很多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创造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在现实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小孩子,不是成年人,他们的生活情境应该就是小孩子的生活情境。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不是属于他们的年龄阶段,那么他们不熟悉、不感兴趣。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对于情境内容的选择必须要慎重,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三、小学语文情境课堂的创建策略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课堂

在教室里创建情境,离不开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的得力助手。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以及对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情境课堂,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进而对课文产生深入理解,有助于语文教学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授《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武夷山风景照片,和学生一起欣赏武夷山的景色。然后,教师可以将文中描写武夷山山峰的句子转变成图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般了解不同类型的山峰的名称,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继而促进教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情节,这样小学生就能直观看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对于枯燥的文字,学生也许很难真正理解,但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来辅助学生,就简单多了。虽然通过多媒体创建情境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更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课件的实用性。

2.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之间沟通良好,心灵相通,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创建语文情境课堂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经验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由于很多小学生年龄小,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够理解,对于一些较为模糊的情感无法深切体会,为此,教师可以创设情感情境课堂,教师可以先进行情感导读:“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入了我们设计好的地雷阵中……”,并播放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这样让学生融入课文中,此时,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展示小雨来和鬼子斗争的片段,通过教师的深情朗读和配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心中燃起对鬼子的仇恨之情。当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被深入挖掘时,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为此,教师要钻研教材,将自身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融入,进而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的火焰。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小学生天性爱玩,对生活中新鲜好玩的事情总是兴趣十足,而且他们对生活趣事也是记忆颇深。同时,语文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创设小学语文情境课堂的时候,要根据课程内容,寻找其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点,尤其是要打开学生的生活库,在情境中不断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这将会让他们更有收获。例如,在讲解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时,学生都有寒暑假,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的暑假生活是怎么过的呢?今年暑假你们有什么打算吗?”然后学生就会回忆去年的暑假生活,今年打算怎么过暑假,开始争先恐后发表言论。在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中,开始今天的课文内容,由学生生活中的自身事件来引导他们融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暑假生活,对下一个暑假进行规划,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合理规划暑假时间。构建情境课堂的方法很多,但是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套用。例如,学习《妈妈的账单》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去了解一下他们妈妈的月消费账单,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讲讲自己妈妈的日常消费账单,并与大家分享,通过对妈妈们账单的了解,再去学习课文《妈妈的账单》时,就能解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思想。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课堂,使得学生能通过生活事件去了解语文,感知语文,对相关内容也会印象深刻,从而感知课文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4.设立有趣问题,建立情境课堂

在学习中,离不开思考和疑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他们会对问题产生好奇的心理,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肯定就要动脑思考如何解决。同时,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创建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多媒体以及童话故事等方面来创建,比如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教师创设问题:“大家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狼和羊吗?”“当羊遇到狼会怎么样?”“狼真的会摇尾巴?”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议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寻求最终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一起进步,互相补充、启发,融会贯通,分享彼此的经验。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设法把问题隐蔽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就会想解决方法,所以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则是教学点拨者,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改变上课模式,使问题更能吸引学生思考、探索,从而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构建学习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如果教师将这个心理特点运用到语文课堂中,营造一种竞争教学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更有意愿去体现自身价值。比如,在学习《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考验一下学生能够背诵多少首古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比如让学生背诵关于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哪个小组背诵的最多,就算哪个小组获胜,最终获胜的小组能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既能让学生把所学的古诗记得更牢固,还能通过竞赛的紧张氛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我建议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把学生按照男生、女生的性别分组;或者按照座位、空间,进行分组。然后每天教学时把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些需要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回答。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把想到的答案说出来,哪个小组回答得正确,回答得快,就给哪个小组记成绩。这样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表现欲,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语文学习乐趣。

6.在课堂学习中增加实物演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需要实践来证明。在很多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物操作环节,这样也有利于简化较难的课文知识点内容。同样,在课堂情境的构建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现场做一些演示给学生看,找来不规则的小石子、和课文插图形状相似的瓶子,让同学们思考乌鸦会怎么喝水,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学生对这种实物演示更容易产生兴趣,进而也更愿意去结合课文内容去思考教师的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继而回答教师的问题。再如,在学习《影子》时,教师可以亲身示范,站在灯光下让学生看看是否有影子,然后让学生也来试试,站在灯光下,是否有侧影。然后,教师可以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影子吗?”然后学生也会感到好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去阅读。通过这样的以身示范,再加上教师的疑问,更能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思考,提高他们的紧张感,想要一探究竟。当他们仔细阅课文时,也就能回答教师的问题,无形之中引导他们学习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演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其中,不仅能培养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语文学习任重道远,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应该永远在路上。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课堂教学,既可以有效渗透教学理念,又能构建清晰的教学思路,而这种情境课堂的建构,不仅能优化课堂内容,还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1] 朱霞《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2] 姚爱军《巧用情境创设激发小学生语文兴趣》,《天津教育》2021年第19期。

[3] 汤婷《聚焦儿童学习,穿插情境教育——小学语文情境课堂的策略建构》,《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6期。

[4] 张秋芸《新媒体技术:助力建构语文“情境课堂”》,《小学时代》2020年第4期。

[5] 李彦娥《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探寻》,《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