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桂杰

摘 要: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语文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承担着关键的“育人”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他们的人格和素养。在此之下,将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已是必然趋势,需要相关教学人员结合综合情况采取有效手段,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研究,着力分析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策略,以期能够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14

传统文化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诸多美德、优秀品质,其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引导的重要作用。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科目,需要合理融入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开阔视野,对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能。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大大制约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对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这一课题展开探究。总的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渗透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及价值

1.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对于该科学的教学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小学时期正值学生接受系统教育和语文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通过古诗词、寓言故事等内容能够良好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可以说这是为学生日后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方式。另一方面,当下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对此,需要借助基础教育平台来向现代学生传递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古文的学习兴趣,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也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不断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此外,这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能够将我国的优良传统有效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这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亦具有积极影响。

2.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是历经千年且不断沉淀而积累下来“精华”,由此来说,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表现出良好的育人功能与文化导向价值,这对基础教育而言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达成文化素养教育。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拓展知识眼界。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涉及诸多文化领域,且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引导小学生接触不同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文化积累,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水平。此外,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强调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可通过该教育方式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总而言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工作、于学生成长、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是新时期教育工作值得一试和探索的教学方式,应当受到重视和应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能起到显著的引导效用,通过优良文化来渲染学生的认知和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导致在传递传统文化知识时依然以灌输式为主,并未很好地挖掘古文素材中的育人价值。限制了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正确“三观”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古诗词含义,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均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现状:

1.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会使其感受到学习的枯燥,更谈不上什么深化理解、有效掌握,故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之古诗、文言文本和当下语言特点有很大的不同,而小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有限,在理解上就会较为困难,这样的学习状况不仅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反而会遏制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2.教学渗透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理念的了解和认识不够透彻,教师在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传统文化和生活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促使文化教育停滞在表面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未能有效开发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教学资源,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未能和生活实际产生紧密联系。实际上,小学阶段正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培育其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当把握传统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实际中的文化元素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塑造良好品质。

3.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针对古文教材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朗读、翻译和背诵,在此之中完全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一味地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缺乏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大大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尽管教师有时候也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但是因为条件有限而草草结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意义和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本就占据着不可疏忽的位置,而当下学生掌握传统文化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身的认识能力还较为浅显,但是此时的他们又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很多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浓重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将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不管是站在传统文化发扬和继承的角度,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视角上,都需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程度。

1.营造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孔子拜师》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自行查询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让他们对孔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而后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制作成图片、视频或PPT,呈现给学生看,以此创设更加直观的学习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并融入孔子的生平及其成就辅助课程的讲解,如可以融入一些关于孔子的其他典故,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孔子的认识,以便从中感悟到更多知识。

又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古诗词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由于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和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教师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而借助教学情境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音乐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的雄伟和壮观,从而体会到作者对庐山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记忆。

2.联合生活素材,推展教学丰富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着诸多的古诗词,其中有很多都涉及我国传统的节日风俗,对此类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适当融入一些生活素材,以供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融入关于重阳节的风俗及其生活素材来作为课程导入内容,即“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以此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了解。随后,再导入一些关于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对本诗的学习,能够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有所理解。通过该方式,既能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助力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继而在记忆上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3.把握探讨环节,强化渗透有效性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设计探讨环节,以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和探索,而在此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亦具有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要先引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学习和掌握,而后再为其提供一定的探讨时间,并设计合理的辩论主题。如“太阳是在早上大还是中午大?”以此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展开探讨和辩论。通过这样的探讨环节,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此之中,教师可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如可结合孔子的回答开展思考和探析,以此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学习要保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总的来说,增添探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以探讨的方式展开相关的思考和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同时也能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消化和理解,继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水平。

4.组织实际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在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文化落到实处,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传统文化,即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教师可渗透“孝文化”,同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诸如帮助父母干家务、捶背、洗脚等,以此方式来让学生懂得感恩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深刻理解“孝文化”的含义。与此同时,教师亦可引导学生懂得与他人协作、关爱他人等一些传统文化,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传统文化研究小组,既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5.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将课堂延伸

想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仅凭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远远不够,教育功能很容易受到束缚和制约,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进深、文化内涵深厚且多面,需要教师适当地拓展一些课外资源,以此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外的一些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帮助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还能使其文化视野得到开拓,这对学生的文化积累及日后学习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充分把握课文资源,并将其合理融入其中,与此同时亦可向学生布置一些传统文化的课外作业,从而达到有效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布置时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大部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很有限,对此教师可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以此既能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还能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比如,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可在教室摆放上相应的书籍,以供学生课下进行阅读和了解,结合小学生喜欢看绘本的特点,教师可在教室放置上绘本版的《成语故事》《三字经》等书籍。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传统文化书籍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对汉字起源的探寻和讨论,以此方式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新时期教育的趋势,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和辅导。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保障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结合课外教育,致力将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渗透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对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该措施既是促进“立德树人”进一步落实的方法,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和战略思维,并且积极探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模式,既要达到拓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且要不断开发和融合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阿纳尔·叶留斯孜《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好日子》2021年第19期。

[2] 吴学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华夏教师》2021年第25期。

[3] 陈妍《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第10期。

[4] 梁艳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