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林斋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不仅在于为中小学生减负,更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为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深入认识“双减”政策,将其有效落实,不要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正确认识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本文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在新课改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促进“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现状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18
“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促使应试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考试将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再加上“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感知能力,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创造,让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学习语文,获得快乐感与满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双减”政策内容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减轻学生日常作业的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教育教学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出台意义,虽然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但大多数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作业依然要回到家里写,不仅没有给学生减负,反而延长了学习时间,给学生增加了写作业的负担,与教育初衷相违背。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双减”政策得不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语文教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模式,真正改革小学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双减”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得到某些语文教师的重视,制定的教学目标可能在真正落实过程中出现一定问题,与语文教师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有些教师可能会自动放弃课堂教学改革,采用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重视语文的理论知识,而忽视语文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提不上去,得不到有效训练。
2.部分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当前一些教学年龄较长的语文教师,可能无法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这部分教师的应试教学思维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转变传统教学想法,因此,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时相对片面,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一言堂”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导致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采取“就题讲题”的方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难以持续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并没有对学习语文保持高度热情。小学生年龄相对较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必然的,但与此同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知,该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因此需要教师不断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一直处于灵活状态,才能长时间保持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难以掌握纪律建设的“平衡点”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那么小学生虽然踊跃发言,但是课堂纪律难以保证,但保证课堂纪律,教室又变得死气沉沉,这是因为部分教师难以在教学与纪律之间寻找一个相对“平衡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完全放手,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另外,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多数教师更倾向于依赖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并没有结合学生具体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得课堂教学难以找到一个支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可能存在会“玩”不会“学”的现象。
二、“双减”政策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任务相对较少,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以注音组词为主,这种预习方式比较中规中矩,并没有新意,长时间使用这种预习方式,可能会让小学生忽视预习的重要性。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然后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或者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分级任务,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预习作业,将任务分成各个模块,形成一个统一体,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从而做好自己的预习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有利于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减量不减质,减少语文作业总量,提高语文作业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教师职责,减轻家长负担。这就使得教师应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减负手段,制定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本末倒置,要掌握语文教学方向,防止越减问题越多,避免陷入误区与泥潭,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小学生语文实际情况,把学生从片面发展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与空间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提高某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让每一堂课都绽放光彩,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三、“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1.围绕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增加学生自我体验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知识联系生活,增加学生的自我体验,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语文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情境教学优势,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才能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收获学习语文的快乐。例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与表达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为教学活动做准备,搜集相应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如准备一些动物表演的精彩片段,有关介绍濒危动物的视频,并在课前培养一名“动物饲养员”、一名“鹦鹉小姐”和熊猫、猴子、孔雀表演者,在课前导入环节中,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一起漫游动物王国。然后将没有耳朵的小猪、没有尾巴的小狐狸、没有脚的小鸭子、没有鸡冠的小公鸡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贴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动物饲养员”介绍大熊猫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自我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该堂课程的教学意义。
2.丰富教学语言,启导学生乐学好学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要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学工具,不同的教学语言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反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教学语言不恰当,可能会让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力,并且丰富教学语言,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与此同时,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小学生的语言体系,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不同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够书写课后生字,还需要理解“挣”“拨水”等词语,初步体会“摇”“甩”“摆”等用词的准确性,然后根据角色的不同语气,让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词讲故事。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创设“借东西”的教学情景,如“教师今天带了一套非常有趣的童话书,有同学想借吗?”让学生练习借东西时应该怎样表达,还可以再继续让学生练习如何委婉拒绝,如“教师也想向大家借几样东西,比如学生课桌上漂亮的铅笔盒,需要用到的书籍”,那么学生应该怎样婉言拒绝呢?并通过对比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直接回答“不行!”和“对不起,虽然……但是……”这两种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语言效果不同,促使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让学生爱上语文。
3.充分体现德育,改变学生内在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形成自己认知的阶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内在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疏导,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洗礼提高自己的德育。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德育理念与教育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德育为基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不仅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还要从内在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如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久远,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成长,提高小学生素质,从而给小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让学生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孩子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忠于朋友、忠于国家,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之才,但现代小学生由于电子产品的影响,不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传统文化上,而是浏览视频或玩游戏,对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冰山一角,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面临危机,同时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比如在学习《精卫填海》时,美丽的神话故事本身就会吸引小学生进行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生字词语,还应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促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遇到问题不退缩,勇于想办法去克服,通过对《精卫填海》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精卫填海的信念理解得更为透彻,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胆量,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真正做到人文浸润的教育目的。有利于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与同伴共同进步的信心,与此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创造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划分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4—6人左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有内容可以探讨,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多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切实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与情感体验,在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小组课前准备任务,例如让学生自行分配任务,去书刊、网上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文物,在课上对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这一刻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小组选择角色,创编小话剧,通过扮演强盗与中国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反思,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方向,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深刻认识“双减”政策,做到减量不减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双减”政策下,要突破应试教育困境,促使小学生对语文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姜兰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年第5期。
[2] 陈国福《“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新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