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作者: 赵小东摘 要:目前,农村教育严重落后于城镇,出现了许多学困生,这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转化学困生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学困生的产生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行为、语言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的生活环境与孩子的分辨能力、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很大关系。但是,部分家长本身的素质水平不足,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是以“宠”为主,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困生的教育产生了一些误区。本文力求搞清农村的学困生是如何产生的,并为农村学困生的转化找到一条家庭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 成原 家庭教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39
目前,在多因素的影响下,进城务工人员比较多,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与成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但他们同时也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儿女、家庭。在农村,大量繁重的农活要老人去做,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成了摆在爷爷、奶奶面前的一道难题。农村的留守儿童逐年增长,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开展相应的工作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难题。许多留守儿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逐渐变成了学困生,在初中阶段尤为严重,而且部分已成“神兽”,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在农村地区,由于其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大、基础条件差、学习条件的不足等各种因素,出现了许多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特指智力正常但是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学生,这一部分儿童中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缺少父母陪伴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降低,甚至对学习会出现抵触情绪。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明显错误,由于惰性原因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往往会回避那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在思维上有惰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有学生辍学。在农村,许多留守儿童早早变成了学困生。学困生转化的成败影响家庭的兴旺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影响国家的繁荣与未来。因此,农村学困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当前,做好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显得极为迫切。
一、农村地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农村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在多年农村从教生涯中,亲自见证了其中部分学生的成长变化,一部分学困生被家庭、教师和学校放弃而流入社会。结合在教学中自身经历的教育情况,我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积极进取心
由于大多数的学困生自控能力非常差,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违反课堂纪律,不能独立完成学习,抄袭作业,平时爱贪玩,禁不起诱惑,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简单
学困生往往是上课听讲,下课后完成作业了事,并没有掌握有效的课前预习方法以及课后复习的习惯,探索性问题是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3.学生本身对学习缺少自信心,部分学生会存在自卑的情况
考试成绩差,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降低,长期无法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再加上个人心理的敏感与自卑,挫败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性格、行为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惰性严重,懒散习惯成自然
学习自觉性很差,经常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作业经常往后推,甚至还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一个学期下来有好多作业没有完成,学习成绩很差。
5.沉迷网络
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沉迷于网络,玩游戏、聊天点歌等。上网时间长、休息时间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逃学、夜不归宿等,长此以往,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重功利
大多数教师喜欢学习出色的学生,急功近利,教学不费力,出成绩快。而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费时费力,成效甚微,就对其放任自流。
2.教师教法落后
从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的角度分析,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缺少差异性与针对性,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比较少,导致学困生并不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导致教学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对教育工作的革新与发展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在现有的教学方法中,受区域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鼓励学困生学习的目的。教育拓展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无法达到教学最初的目的。
3.教师迫于考核压力
有些教师迫于各种考核压力,更是逼着孩子学习,动不动就让孩子写多少遍生字,做多少套试卷,把孩子折腾得七荤八素。在短期内,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学生成绩可能有所提高,但是却是以丧失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机会,乃至以道德品质为代价换取的。到头来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信息化发展的视角下,信息工具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大量不良影视作品对学困生的心理、行为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再加上网络游戏等因素,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大,这对学生的学习教育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社会对学困生的关注度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社会环境会出现厌恶、随波逐流的情况,这对开展小学教育工作会产生直接影响。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农村,人们的认识水平较低,往往爱攀比:看谁家的房子漂亮;看谁家的钱多;看谁家买了小汽车等。读书既要花费很多钱,又要用很长时间,考上大学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在农村没有彩礼,男孩子就娶不上媳妇。大部分家长对于读书的态度十分简单,只要孩子不是文盲就可以了。中学毕业了,孩子就可以挣钱了,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有些人只看重钱,不在乎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在乎是否成才。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条件较差
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长选择外出务工,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比较少,而且,这些人思想认识落后、学识水平欠缺,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在孩子学习和品德教育上无能为力。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更谈不上督促教育了。
2.家长教育观念陈旧
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育思想陈旧,墨守成规,依旧信奉“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思想,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要求孩子样样事情必须要服从自己的安排,孩子稍有反抗,就拳脚相加,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使孩子整天担惊受怕,这样的孩子又怎能专心学习呢?有的家长有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持这种态度的家长虽不粗暴,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持有这类观念的家长只图自己过得痛快、自在,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他们认为“能读好书的孩子是天生的,不需要家长管理;读不好书的孩子也是天生的,家长管了也没有作用。”
3.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有的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深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却整天沉迷网络,一心想成为网红,手机不离手,忙得不亦乐乎,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等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致使出现了一部分的学困生。
4.单亲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依赖,家庭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各方面的需求。没有家长的付出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孩子的进步与成才。父母离异后孩子就成了单亲家庭的子女,以前的家庭里孩子是父母的宠儿,现在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已经不在,在学校里又受到同学歧视。学生心理上很容易自我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由于生计所迫,家长需要外出务工,才能维持家里开支,极少能顾及孩子的学习和身心教育。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就看到了好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他们所遭遇的不幸。其中,有一个女孩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爷爷、奶奶也相继都去世了,爸爸在外挣钱,家中再没有人能照顾她,只好将她寄住在亲戚家中,孩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二、农村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转化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学生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都是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做父母的只有做好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如何做,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呢?在我多年的教育经验中,我觉得家长应这样去做。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许多家庭父母要外出打工才能生活下去,面对困难,做父母的要努力克服困难,既要挣钱,又要能照看孩子,赡养老人,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可以在家发展家庭养殖;或者搞特色种植。如:发展药材、大棚蔬菜、瓜果等产业;也可以在家庭附近的城市打工。不仅能提高家庭收入,还可以对家中老人和孩子进行照顾。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会遇到困惑时,作为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进步。尤其是小学生在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前,家长绝对不能放开孩子的教育,若是耽误了一段时间,那就永远都赶不上了。家长本身的行为、语言等,对学生的行为、性格、心理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常言道,有其父便有其子。做父母的要时刻在家庭中传递正能量,时刻起到表率作用。作为家庭方面,父母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做到与学校教育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教师。家长教育孩子要热爱学校、尊敬教师、关心同学,并构建一个快乐、完美、幸福、团结的家庭关系,夫妻恩爱,敬老爱幼,做一个能担当、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家长。
作为家长只能陪伴孩子一时,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困难、甚至失败。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让他们将来能够以强者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能够取得最终胜利。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需要从培养自信心开始。教育孩子要正确看待自己,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不论是对待学习或是生活都需要那份“我行”“我可以”的拼劲。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孩子,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和困难等方面的锻炼,放手让孩子在天空中去搏击、去飞翔,在困难和挫折中不断奋起,不断成长。当孩子在挫折中感受到失败时,家长要协助孩子来分析原因,一起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让他们始终牢记“失败乃成功之母”,确保孩子能够取得长足进步。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父母自己不读报纸,不看书,不去剧院或电影院,不喜欢参观展览会、博物馆的家庭里,很难使儿童有文化修养。”父母对子女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很大的权威性,父母的言论和行为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时,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父母这么大了,还在学习,我应该更努力去学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鼓励的作用往往大于对孩子的说教,孩子本身具有一定的叛逆情绪,所以,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需要从孩子本身需求的角度,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校园教育转化
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学习,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和教育机智,能够创造性采取正确的措施,决不放弃去寻求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可以向一些专家咨询、请教,并阅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困生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辅导他们应该如何自主预习,抓住学习重点,及时高效完成作业,以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早睡早起、生活要有规律、做事有条理性、专心致志学习、 定量学习、定时学习、虚心请教等习惯。当习惯成自然以后,就内化为人的性格了,这样学习困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指导学法也很重要,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维的门径,教给学生认知规律,了解知识认知过程,知识归类总结方法。督促学生运用学法,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
家庭环境是在居住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比较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降低外界环境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促进作用。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心理、行为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重视社会环境的营造,从社会宣传以及教育普及的角度进行拓展,对降低学生对社会环境的抵触心理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学困生的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则需要在幼儿心理、行为等方面重点关注,多角度引导学困生,在家庭教育内容拓展的基础上,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综合效果。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探索家庭教育的方法,并与校园教育同步,在教育思维转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水平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姚鑫山、冯永熙副《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
[2] 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