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运用激励措施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牧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如今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还必须对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开展相应教学。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关联到他们未来的发展,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持续推进学生的德育。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规定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此外,由于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许多父母也高度重视小学的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并希望小学教师可以高效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将简单剖析现阶段小学德育中的鼓励对策。以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 激励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38

在小学教育历程中,班主任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存在。如果学生仅仅日常成绩比较出色,素质教育没有任何发展,那么这就是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失职。德育并不是独立开展的,必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进行。一般来说,小学生触碰的东西较多,思维容易分散。因而,班主任必须在日常工作上对学生开展良好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班级建设中保证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可以在日常课程内容中不断融进德育。并给予学生合理的奖罚与激励,进而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

一、在小学德育中实施激励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小学生,心理十分敏感,同时,他们也具有极强的竞争能力和自尊心,进而会导致许多同学在遭到一点挫败和冲击后就十分激动,心态会产生较大的转变。因此,班主任在学习中,一定不可以忽略学生在这方面的特性。即使在制定教学设计的情况下,也需要依据学生的专业个性来建立健全教学设计,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而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时,也务必把握住学生的缺陷和不足,并在开展德育中采用恰当的对策来弥补这些不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脆弱的,因此,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培训中一味进攻学生的心理。那么学生就非常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乃至反叛心理。那样的话,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成绩就会愈来愈差。从这种状况中可以看得出,在德育中,小学班主任必须依据学生的主要特性实施激励对策。并且,激励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减少指责和斥责。同时,在德育中最重要的是推动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接纳学生干部的文化教育,回应德育的呼吁,规范学生日常个人行为,合理塑造品德修养。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的不足

1.小学德育欠缺理论性

现阶段,许多小学的实际文化教育都缺少实践性。换句话说,在小学教育环节中,基本上的教学方式都是灌输式教学,大部分的班主任只是一味传授给学生一些有关德育的专业知识。学生通常无法生动形象地接纳这种专业知识,只能盲目接受一些常见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没有单独讲话的支配权,乃至学生也无法接纳德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显而易见,学生没办法认可这类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教学课堂实际效果并不好,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如果班主任没有真真正正学习社会道德和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就无法具备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乃至一些教学策略也会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减少,进而损伤了学生学习德育内容的主动性。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师与班主任必须思考这类德育方式,积极主动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更改这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阶段,小学生还有一个关键的主要表现,如果学生在学校与班主任的管理范围内,可以合理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但如果出了校园与教师共管的范畴,学生便会复原固有的人格特质和个人行为,最后导致教师的德育工作名存实亡。以上两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没有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无法准确预估学生现阶段快速发展的学习状态,也无法准确有效地让学生接纳德育。

另一个关键的缘故是,在德育全过程中,教师非常欠缺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全部学生都处于被动接纳教师的具体指导的状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现阶段学生的特性。同时,如果班主任不采用恰当的文化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无法得到显著提升。很多教师在执行德育时,对德育并没有十分明确的了解。他们觉得德育仅仅只是分派给学生的每日任务,并不是关联到学生发展方向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也导致许多教师都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心态和对德育的观点。而学生也受相对应状况的影响,不太高度重视德育。学生也觉得品德教育并不是很重要,最终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法积极投入进去。

2.欠缺合理的激励策略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动,班主任在小学德育中的人物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具体的引领者变成了引导者和策划者。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社会道德专业知识,遵循相应规定。为了合理推动品德教育,选用激励策略是最好的方式。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开展德育文化教育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对策,或是在开展激励策略时没有融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影响儿童早期教育的实际效果。许多小学在开展德育时没有依据班里的详细情况执行激励策略,而有些小学在实施激励策略后没有做具体的追踪记录,造成激励对策形式化,降低了小学德育的效率,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德育发展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也应积极主动制订德育的激励策略,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相应提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核心影响力大大提高。学生在教育培训中会获得更多的支配权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方式,那样他们在教育培训中的学习效果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新课改中,德育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开展德育和学习培训社会道德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德育使自己的品德修养合乎有关规定。为了更好地推动品德教育,选用激励策略是当前较好的教学策略。这是影响小学德育高效率的主要问题,教师必须立即进行相应改善,更改原来的局势。

三、小学德育中运用激励措施的策略

1.融合生活具体实施德育激励

如今,班主任在学校开展品德教育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加强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进行德育主题活动时,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琐碎进行恰当的正确引导,协助学生产生较好的方式意识。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可以从我做起,正确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给予学生更多支持,解决学生的疑问,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如:学生放学后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一些有意义的家务活,随后根据爸爸妈妈的意见反馈获得奖赏和激励。学校也可以普及学生在搭车时应该谦让年老体弱的人们,协助他们形成敬老爱幼的品质;在教室里,见到地面上有废弃物,应该主动拾起来放进垃圾箱里,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种个人行为应当获得夸奖和奖赏。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也应当言传身教,进而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个人行为。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激励措施可以协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优良的习惯。

例如,在班主任的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可以适当举办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的实际活动与行为进行相应讲解,最后可以用班内投票的方式进行评比,选出一些德育表现较好的学生,并进行相应的嘉奖,以此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德育。

2.实施能打动学生内心的激励措施

在德育层面,小学班主任要想让学生获得更佳的考试成绩,就需要实施能打动学生内心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思想方面有一定的触动。只要这样,学生才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德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德育专业知识,并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且对没有学过的知识立即付诸行动,进而推动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水准提升。例如,班主任可以进行一些令人难忘的德育主题活动来让学生体会德育的必要性。还可以和父母协作,充分利用父母这一服务平台,实施激励措施,让父母夸奖平常表现好的学生。这类动因通常能合理打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能充分认可德育,从而自主学习德育专业知识并积极主动遵守相关规定。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家长会,并在家长会中积极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中尽可能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对一些活动产生相应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家,让其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激励讲座,让家长逐渐开始意识到激励学生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德育教学。

3.实施因人施教的激励体制

由于现阶段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班主任在实施奖罚措施时,一定要因材施教。不可以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平常表现好的同学,激励内容可以是期待学生自身可以做到更好的水准;针对这些平常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激励的信息要满足基本规范。假如对全部学生都给予同样的激励,那么出色的学生便可以在没有什么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就轻轻松松完成设置的总体目标。进而导致这些学生认为自身没有驱动力,时间长了便会丧失自觉性,影响学生德育品质的提升。而对于一些主要表现欠佳的同学们便会觉得这一方向难以完成,长时间实施这样的措施会让学生逐步丧失自身的自信心,造成一些不满的情绪。因而,在德育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因人施教,对于不一样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激励措施,让全部的学生共同奋斗。

例如,在进行德育时,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如,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优异的学生可以分为A级,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安排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与作业,而对于处于中层的学生就可以将其分为B级,对这一层级的学生来说,作业与日常教育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相应的教学,让在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可以具有相应的挑战,最后,对于一些没有教育基础的学生来说,则可以分成C级,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始终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过于困难,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因材施教,保证每一层级的学生都可以接受适当的教育。

4.实施激励措施,推动学生自我约束

德育主要是协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念,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在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时,要适当实施激励措施,推动学生自我约束,不断加强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清楚德育的必要性,并在使命感的引导下严格把控自身的个人行为。可是,自我约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必须在长久的坚持不懈中形成。因而,小学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担负起班级中的一些管理任务,根据轮换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加在其中,进而让学生可以逐渐把握德育的主要含义,提高对德育专业知识的了解。随后,让学生对表现好一点的学生进行网络投票,并在班里发奖励通报,并提供相对应的奖赏。这样,小学生干部德育激励方式就能高效推动学生自我约束,与此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加强班主任激励观念

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班主任的教学观念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小学教学要逐渐加强对教师的激励观念,逐渐加强对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关键思想。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激励学生有关的研讨会,让班主任积极参加,并在其中与其他优秀班主任进行积极探讨,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摆脱教室,在课间休息或文体活动时,进行一些有趣的室外活动,如两人三足、抱球、老鹰捉小鸡等。塑造学生的人群观念和人际沟通能力,塑造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在进行文体活动时,班主任作为负责人,也需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一切主题活动都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开展。班主任在组织活动的同时,也需要亲自参加在其中,多观察内向型的同学,正确引导他们向积极主动乐观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可以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上与学生一起玩耍和锻炼,进而不断促进师生之间关系和睦,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锻炼习惯、道德修养、讲文明树新风素养和身心健康素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激励观念。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德育早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工作中。因此,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意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采用打动学生心理的激励措施,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与此同时,小学班主任要重视因人施教,对于不一样的学生规划不一样的德育总体目标,塑造学生的自我约束工作能力。只有充分运用学生的能动性,才可以推动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馨丹《微探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科幻画报》2021年第12期。

[2] 梁少云《基于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探索》,《知识文库》2020年第15期。

[3] 王小平《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8期。

[4] 李发兰《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9期。

[5] 沈惠萍《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6] 方婷《德育管理,激励先行——小学班主任德育中的激励对策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