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 张子花

摘 要: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教学板块有很多,其中阅读在考试卷面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并实现高效的阅读,为自己更高学段的阅读夯实基础。本文立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合理划分小组、促进学生交流,利用批注手段、教授正确方法,落实以读促写、提高学生收获,采取群文阅读、增加阅读总量这五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课的高效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现状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07

阅读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指导下,能否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效率的重要评价指标。相比过去,新课改的教学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构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高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未及时转变,为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带来了困扰。因此,立足当今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以多种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比过去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新课改的教学观念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即表现为参与度不高、阅读能力不足和收获不够三个方面,这是无法满足如今教学观对语文教学的更高的要求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语文的教学方式与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学生疲于应对这些转变,学习压力加重;而且由于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较差,导致精力很难在各学科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此外,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知识积累程度与阅读学习兴趣都不尽相同,不便于语文教师管理与分析。在语文教师所设置的阅读内容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甚至持有抵触心理,认为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积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受到唯分数论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语文教师更为注重提高学生成绩,而难免忽视给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不能只是以语文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应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不断探索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过于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对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没有进行深度解析,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的要求,以至于课堂效率迟迟无法得到提高,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没有得到延伸与扩展,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力不足是影响过去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今,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兴趣是相关认知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主观投入认知单元的多少,而要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课前导学环节就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势在必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故事、信息技术、生活素材都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则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积极促进学生参与,为高效的阅读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以主人身份自居,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对语文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切实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学生高效地阅读和学习。

例如在《乡愁》的教学中,在导学环节,教师就可以使用著名朗诵家的朗诵视频,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景。在视频中,朗诵者的朗诵富有感情,大屏幕的背景上还搭配着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能够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视频朗诵后,教师则可以进行诗人余光中的介绍:“余光中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诗人,被称为乡愁诗人。乡愁这首诗满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而实际上,在2011年,余光中还在演讲活动中亲自朗读了这首诗的第五段。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注意力都被充分吸引,学生在之后的诗歌阅读中也表现得更加积极。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调动,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2.合理划分小组,促进学生交流

在过去,学生能力不足是制约阅读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初中学生拥有着各不相同的阅读水平与个性化学习需求,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充分发挥语文基础较好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利用“先进带后进”的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一个巴掌拍不响”,小组合作能有效将学生的力量集合起来,此时能否构建合适的小组并开展相应的小组活动成为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统一进行的,所以学生的探究也要尽量保持进度一致。受兴趣、知识基础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划分学生小组,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交流,另一方面保障阅读进度一致,方便教师的下一步教学。

例如在小组的划分中,教师不仅需要参考学生语文的成绩,还需要参考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即教师需要对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测试,保证“同组异质”。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整体的阅读分为文言文、诗歌、小说等不同部分,分别给学生进行排名;而其他学科的水平仅需参考学科成绩即可。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定期测验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成绩波动变化并进行记录,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所在,并以此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与课后反思。在实际的阅读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不同优势。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文言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物理、地理等学科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积极向其他学生科普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小组划分,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对于学生总体阅读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3.利用批注手段,教授正确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采取合适的方法同样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是以相关的符号和文字辅助学生阅读的方法,能有效辅助学生将的思维过程具现化,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中的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利于提高学生课上阅读的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课下阅读的效率,对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教授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学生需要将批注手段运用到具体的语文阅读过程中,而不应该只是让这种形式流于表面而不能发挥它的独特意义与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批注方法进行渗透,而不是直接将这种方法告诉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其中,在课前的预习阅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读音,解决生字词上的问题。而后,板书课文当中的生僻字词,通过举例组词造句进行详细讲解,并点名学生念出指定字词以纠正学生的字词发音。在课上的自主阅读中,教师则可以设计两个环节,分别让学生从整体和部分进行理解和探究,让学生分别阅读两个部分,而且教师还需要给予探究案来引导学生。如在部分理解中,教师可以在探究案中提问:老王为什么送香油和鸡蛋给我?在整体理解中,教师则可以在学案中提问:文章描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从作者和老王的交往中,你能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问题,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将答案批注到合适的位置。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也可以勾出来,进行批注。这样,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师教授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还提高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4.落实以读促写,提高学生收获

阅读与写作是文字输入和输出的手段,因此写作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知识的教学越发注重实用性,能否将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就成为评价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以读促写”倡导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授学生写作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利于让写作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另一方面也能以知识的应用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对于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落实“以读促写”的原则,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例如,在《壶口瀑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几句,其中有哪些对于景物的描写能够引起你的注意,圈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并与班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而在单元后的游记写作中,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参考前面文章的写作顺序,另一方面可以倡导学生尽量将自己在阅读课学到的句子写作形式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大声的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与其中的表达手法。而后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进行摘抄积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这样,通过仿写活动,教师让学生将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写作活动中,有效提高了学生语言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于写景状物的五百字小作文,试着将自己从课文当中学到的语言组织与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5.采取群文阅读,增加阅读总量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相比过去,学生需要更多的课外阅读总量。但“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作业对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成为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群文阅读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构建多篇文章展开阅读的形式,这一形式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阅读量。而其中,课外文章的渗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学生在课下更加高效地阅读相关文章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基于对学生阅读量提升的考量,教师需要积极利用群文阅读这一形式,有效增加学生阅读总量。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文章为主,其中最主要的两篇现代文为《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四季之美”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与四季相关的写景文章。在阅读活动的开展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四季的景色,询问学生:“有谁能回答一下这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出“所展现景色的季节不同”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四季景色的特色,并引导:“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在我们阅读的文章中,也有着不少描绘景色的句子,你们能找出它们吗?”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在看到不同的景色时,大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呢?在文章中,几位作者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情,你能将其中表现心情的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画出表现心情的句子,并将相关的心情写到旁边。当然,上述内容教师都需要求学生填入对比表格中。这样,通过群文阅读,教师有效在课上提高了学生阅读量,更好地达成了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提出的更高目标。

6.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传授方法与技巧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阅读的书籍有很多,同时他们还要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对此,他们往往会疲于应对,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初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与内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语文教师课上所讲的阅读方法与学生自身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并抓住契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不会对语文教师产生依赖,可以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由此,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加强自己在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与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充分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既需要以多种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积极性,也需要以小组探究和批注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需要以读写结合和群文阅读提高学生的收获,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只有立足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积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满足如今社会对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顾红伟《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杨柳《“板块式”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济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3] 陈小玉《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4] 王慧《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合肥师范学院2020年硕士论文。

[5] 宋秀梅《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语数外学习》2020年第10期。

(张子花,1983年生,女,甘肃积石山县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