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兆静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并强化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十分必要。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须致力于培养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课堂增效,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学会高效学习。本文结合具体例子,对“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双减” 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09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出台,其目的在于通过减少学生课余的额外负担,将教学任务聚焦于学校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并升级课上课下教育结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目的。语文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人格培养、素质提升的有效方式。对学生而言,初中正处于叛逆期,身心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同时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自我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应基于“双减”背景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聚焦课堂质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样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汲取养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阅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不管是对于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因此,无论是从自身需要还是向优秀人物学习的角度来说,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初中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天充满了各种信息,如何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过滤与提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否则人的精力每天都会被无谓的垃圾信息所消耗。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同样面对信息爆炸,对世界报有太多好奇心,若没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只会每天沉浸于无谓的时间浪费中,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在学习中,学生也要学会从书本大量的知识中进行提取与内化,让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与培养的任务之一。
二、语文阅读教育现状
1.教学方式不灵活
当下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过于注重程式化教学。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文讲解时,按部就班地将课文中需要学生应对考试的部分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不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品评,课文中很多优美的表达等等也由此错过,学生自身无法感受到课文作者语言的魅力,而只是注重于文章的分解与结构。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的主要辅助工具,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多媒体的使用,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不能本末倒置。
2.阅读伴有功利性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被大部分教师及家长抛诸脑后,而更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这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也正是因此,课外阅读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活动,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毫无用处。然而对学生而言,学习不能一味死板的机械式重复,需要有学习的热情,不伴有功利性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自发培养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与家长应鼓励学生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具有启发意义或者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知识性书籍给学生,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文学作品,例如《海底两万里》等,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鼓励学生自学,激发阅读兴趣
对初中学生而言,自学是要逐渐培养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应付考试,让学生感受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将自己带入课文中作者的视角,去看看作者笔下记录的人或事,感受生活中不曾感受到的丰富情感。这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帮助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多彩多姿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而鼓励学生自发阅读与自主学习,将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应是渗透于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而不是简单的几句“多看书”就能对学生起到良好效果。教师要进行良好引导,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真正想要去了解人或事而进行的自发阅读,才是有效的鼓励与激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故乡》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几遍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可以进行引导性地提问,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会有学生将自己的故乡与鲁迅先生所描写的故乡进行对比,认为自己的故乡没有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那么有趣,但是也没有那么萧条,这就是国家发展、生活改善之后的学生的想法。出生于现代的学生也许很难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不只是凄凉的村落,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以及《故乡》产生的背景与意义——它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至此,学生可能仍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继续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学习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生存及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国人的自救,自行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例如《呐喊》及相关书评,感受文字中蕴含的力量,并引发学生自身的思考。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阅读就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反映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学生更能对当时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感同身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报国激情。
2.创设情境课堂,进行有效讲解
初中阶段的课文相对小学而言,有了质的不同,它的写作背景更复杂,反映的现实问题更突出,写作手法也更多样。而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或知识积累并不足以完全理解,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有效讲解,有针对性地分析文章并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课堂,帮助学生更好融入课文背景,更好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更好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色。创设情境课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情境课堂相较以往的讲授课堂更活泼有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减少学生课业负担。
例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几遍课文,让学生将自己觉得优美的语句进行标记,并在阅读完毕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紫藤萝花的图片,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课文的描写,并让学生展开联想。教师可以让每组选出成员认为最美的一个句子,并说出认为其优美的理由。有学生会选择“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原因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把紫藤萝花比作瀑布,让花看起来气势磅礴。也有学生会认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一句最具有生命力的表达所以最好。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美,人的一生也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其由于家庭遭受迫害,小弟也身患绝症而死,所以焦虑和悲痛一直围绕着作者。当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时,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从而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命的鼓舞。这时让学生再次欣赏紫藤萝花的图片时,相信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紫藤萝植物本身的特点向学生介绍——紫藤萝气候适应能力较强、较耐寒,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能露地越冬,这意味着它的生命力顽强,也是从植物本身对生命进行解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像紫藤萝一样富有生命力。
3.鼓励自主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无论是学习语文这样的文科学科,还是理科学科,发散思维都是很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就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阅读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读书和识字,读者应该通过阅读有自身的思考,或者从阅读中获得启发,这是阅读更重要的目的。这就要求读者要进行自主思考,将自身观点与作者所传达的观点进行碰撞,进而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术讨论本就应有不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进步。学生自己学习也是同样,不怕犯错,才能更好地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加鼓励。
例如,在讲解《生物入侵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后梳理课文说明顺序,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物入侵的案例,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看待生物入侵”。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学生可以依据课文描述的现象进行回答。有的学生会简单认为,生物入侵者就是从一个地方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它在新的环境生存得更好。也有学生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正如课文中说的“斑贝偷渡之后因为没有天敌,繁殖很快,数量急剧增加,五大湖的疏水管道还被它们堵住了,这对当地来说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更不用说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耗资数十亿,从各方面来说,生物入侵都是不好的现象”。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课文本身来说,“生物入侵”就是需要引起学生思考的严肃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入侵案例;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科普红火蚁,这种生物已经入侵到我国多地,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上述所言都是生物入侵的害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入侵是否有好处。其实,适当地引进物种可以优化当地的物种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这节课的阅读讲解中可以发现思考的重要性。虽然强调发散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毫无头绪,而是有依据地进行思考,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4.教学活动促进,提升课堂效果
“双减”背景下,教师虽要减少“教”,但不能减少该有的知识传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所抑制,无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改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如开展课堂辩论赛、主题演讲、板报制作等等都是不错的活动方式。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基于课本发散思维,自主学习,阅读更多材料,而且这些都是基于兴趣,而非基于作业任务,这两者所产生的效果不可相提并论。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学习理论,让理论仿佛空中楼阁无法落地。这样的融会贯通,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进行场景重现,要求必须表现出课文描述的场景,必须基于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情感进行发挥。学生在研究如何表演,如何进行台词设计,如何布置场景,如何场景切换的一系列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自身带入课文中的场景或角色,体验课文背景下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没有进行过多教学,但学生却学得深入、学得津津有味。学生表演完毕之后,教师不能放过趁热打铁的好机会,可以让学生反思——“孔乙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或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人。这篇文章不但趣味性较高,而且其反应的时代问题一针见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时代背景下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的一类人,他们不只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落后与愚昧。当学生在了解这些以后,就不会单纯地认为《孔乙己》是一篇简单好笑的课文,更是沉甸甸的时代记录;而课堂的话剧扮演活动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这也能够起到时时鞭策学生的作用。对初中学生而言,不骄不躁、积淀自我、努力奋进的特质,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本文从“鼓励学生自学,激发阅读兴趣”“创设情境课堂,进行有效讲解”“鼓励自主思考,培养发散思维”“教学活动促进,提升课堂效果”四个方面阐述了“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5期。
[2] 林晓怡《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思路探索》,《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21期。
[3] 刘玉蕊《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
[4] 苗文倩《浅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第7期。
[5] 王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年第12期。
(本文系2022年度白银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22]G277)